摘要:你好,我是黎明老师,30年教育一线经验,为教师提供课堂创新锦囊,为家长拆解育儿难题。在这里,有差生逆袭秘诀、课堂活跃妙招、亲子沟通零焦虑对话术。每天5分钟,收获实战干货。关注“黎明在线520”,解锁“从容育人”智慧,让教育照亮每一个生命!
抓教育教学的校长才是优秀校长,而现在这样的校长有多少呢?
陈黎明工作室
2025年05月14日 06:02 江苏
以下文章来源于黎明在线520 ,作者陈黎明
黎明在线520 .
你好,我是黎明老师,30年教育一线经验,为教师提供课堂创新锦囊,为家长拆解育儿难题。在这里,有差生逆袭秘诀、课堂活跃妙招、亲子沟通零焦虑对话术。每天5分钟,收获实战干货。关注“黎明在线520”,解锁“从容育人”智慧,让教育照亮每一个生命!
清晨五点半,李校长又绕着操场转了三圈。
他数着每个监控探头的位置,检查着消防栓的封条,连花坛边沿有没有积水都要用手摸一摸。
这已经是这个月他第23次巡查校园安全了,而高三的模拟考成绩分析会,他缺席了整整三次。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无数中小学上演。
当校长办公室的墙上挂满“平安校园”奖状时,教务处的成绩排行榜却像秋天的落叶般悄然褪色。
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本该站在三尺讲台前引路的人,何时变成了拿着对讲机巡逻的“安全员”?
被异化的“校长角色”:从教育
掌舵人到风险管理员
在老教师王老师的记忆里,二十年前的校长办公室总是飘着墨香。
那时候的张校长能准确说出每个尖子生的偏科情况,连食堂阿姨都知道他常在晚自习后给竞赛生开小灶。
可如今的新校长们,笔记本里记的尽是“防溺水台账”“校车GPS定位”“心理危机干预流程”。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
当“校园安全一票否决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当家长群里的任何磕碰都可能引发舆论风暴,校长们不得不把70%的精力投入到编织安全网中。
某重点中学的周校长曾苦笑:“现在开教职工大会,讲安全的时间比讲教学还多,老师们私下都叫我‘安全总监’。”
更令人玩味的是,在基层教育系统的考核指标里,“零事故”的权重早已悄然超过“升学率”。
某地教育局的朋友透露:“现在评优评先,安全台账的厚度比高考录取榜更管用。”
这种扭曲的指挥棒,正在把校长们逼成精于规避风险的“太极高手”。
被搁浅的教育理想:当人才培养
让位于“表哥表叔”
在某次教育论坛上,一位特级教师的发言引发深思:“现在的校长们都在练‘平衡术’——既要让平均分看得过去,又要让安全事故率为零,最好还能在党建创新上搞出亮点。”
这种“三头六臂”的期待,本质上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
走进某些“明星学校”的荣誉室,金灿灿的奖牌中鲜见教学成果,倒是不乏“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应急管理示范点”的称号。
有校长私下算过账:培养一个清华北大学子需要三年持续投入,但打造“省级平安校园”可能只要半年的突击整改。
在这种性价比计算中,教育的长远价值被切割成碎片。
更隐蔽的异化发生在校长们的日常。
某位重点中学的校长曾展示他的工作日程:上午参加防汛演练部署会,下午接待消防检查组,晚上还要准备食品安全专项汇报。
当被问及最近在读什么教育专著时,他愣了半晌:“现在哪有时间看书?能把各级检查组的材料准备齐全就不错了。”
被遮蔽的教育现场:当校长缺席
课堂之后
在某县城中学,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新校长上任三个月,老师们发现他连各年级教室的位置都分不清,却能准确说出食堂后厨每块砧板的消毒时间。
这种错位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当校长变成“空中飞人”,教育的温度就在报表与会议中逐渐冷却。
某教育调研机构的数据令人警醒:68%的中小学校长每周听课不足2节,超过四成的校长说不清本校的教研课题。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某省会城市的安全工作台账,详细记录着校长每天巡查厕所的次数。
当教育的掌舵人远离教学现场,课程改革的浪潮就只能在沙滩上搁浅。
这种缺席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
某重点高中推行“分层走班制”时,因校长忙于安全整改,方案在教务处搁置了整整一学期。
等到终于实施,已错过最佳改革窗口期。
老师们无奈地说:“现在搞教学创新就像在雷区跳舞,校长们自顾不暇,谁还敢轻易尝试?”
破局之路:让校长回归教育本真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三把“钥匙”:
第一把是考核体系的重构,建立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安全保障为基础的多元评价体系;
第二把是问责机制的优化,将校长的教育领导力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维度;
第三把是社会共识的重塑,让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教育规律,给予校长们专注教学的空间。
值得欣慰的是,变革的火种已在某些角落点燃。
在浙江某实验学校,校长坚持每天站讲台授课,他的办公室挂着两幅地图:一幅是校园安全布控图,另一幅是学科能力发展图。
这种并置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宣言。
更令人振奋的是,新一代年轻校长正在崛起。
90后校长陈曦在就职演讲时说:“我可能不是最会应对检查的校长,但我要做最懂课堂的校长。”
她推行的“校长听课月”制度,让行政例会经常为教研活动让路,却意外带动了全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语:教育需要“偏执狂”
回望教育史,那些留下印记的校长们无不是“偏执的教育狂人”。
从陶行知办晓庄师范到张桂梅创华坪女高,他们把全部心血浇灌在教育的沃土里。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偏执”——偏执地相信教育的力量,偏执地守护课堂的纯粹,偏执地拒绝让任何事务干扰人才培养的使命。
当校长们重新捧起教育专著,当办公室的灯光为教研报告而亮,当校园里响起的不只是安全提示广播,还有师生热烈的学术讨论,我们才能说:教育的春天,真的来了。
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整个社会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毕竟,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永远取决于她对教育的敬畏程度。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