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 年退役军人陈晓义与战友共同创立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秉承“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传递正能量”的使命,立志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稳定发展的推动者、自主创业的实践者。
12月19日,记者走进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基地,一面老兵风采荣誉墙熠熠生辉,上面展示着数位退役军人的先进事迹。
2017 年退役军人陈晓义与战友共同创立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秉承“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传递正能量”的使命,立志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稳定发展的推动者、自主创业的实践者。
“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虽然脱下军装,但我永远是祖国的一个兵。”陈晓义说。
“我一直以他们为榜样,争取早日学有所成,像老兵一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细数老兵的风采,来自智能制造工程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大二学生罗兴洲备受鼓舞。
今年23岁的罗兴洲,2021年9月入伍参军,2年义务兵退役后,2023年10月立即入学。他说:“2年军旅生涯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变得更加沉稳,退役不褪志,退役入学后仍然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在的学习生活。”
退役军人罗兴洲(右一)入学智能制造工程系电气自动化专业
近年来,为加强退役军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提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搭建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平台,致力于服务和助推退役军人转型发展。
2020年10月,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分别授予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退役军人教育基地”和“贵阳市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基地”。学院联合省内16家高职院校,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为核心开展政、校、企合作,搭建“求职-培训-上岗”的链条式服务,针对退役军人发展所需,现提供骨干专业42个、技能培训60余项。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基地
基地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四库一园三渠道”,从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园,到退役军人信息库、教育教学资源库、技能培训信息库、企业求职信息库,畅通退役军人学历提升、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三渠道,着力打造退役军人“脱了军装着工装”的“转换器”、从忠诚卫士到大国工匠的“孵化器”。自基地建成以来,开展服务退役军人学历提升6000人,其中贵阳市退役军人1829人。
同时,学院从退役军人全日制学历、技能培训、适应性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支持等多方面开创了许多首创性、独创性举措,实现了退役军人“现役即开训、退役即入学、需时可随训、毕业即就业、创业有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贵阳市中小学生到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学习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市、县三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和“双清单”制度,“政校军企”共同发力,牵头组建贵阳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产教融合联盟,实现退役军人职业教育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的转变。
学院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双拥”工作机制,营造了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深化了学院学子“忠诚坚定、阳光自信、身手敏捷、体魄健康、团结协作、血性担当”的24字学子品格。在长效工作机制指导下,学院《“大平台 全周期 精准化”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将爱国拥军工作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政校军企”大融合,厚植师生崇军爱国情怀,逐渐形成了拥军爱军的文化传统,实现了退役军人工作对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哺与助力。把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工作作为办学特色加以重点培育,凝练“忠诚坚定、阳光自信、身手敏捷、体魄健康、团结协作、血性担当”学子品格,丰富拥军内涵,拓展拥军外延,让军爱民民拥军成为学院风尚和文化自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白春霞
编辑 袁航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