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侯深:“大城市的死与生:生态城市的矛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17:19 2

摘要:卫生城市的基本运行逻辑是什么?人们需要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需要垃圾和下水的处理,这些应当是政府的公共责任。此前政府放任不管,由社区自己去处理这些问题。但是当我们进入卫生城市的状态后,在进步主义时期,也包括在此后的其他非欧美城市当中,都强调这些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本文是侯深《城市历史上的自然与文明》的课堂实录,感谢侯深老师的支持。

本门课计划对城市的历程与其思想景观做宏观梳理,并选择欧洲、亚洲、美洲的不同城市,对其生态与文明的共同经历做个案考察。

大城市的死与生:生态城市的矛盾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侯深

1.卫生城市的运行

卫生城市的基本运行逻辑是什么?人们需要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需要垃圾和下水的处理,这些应当是政府的公共责任。此前政府放任不管,由社区自己去处理这些问题。但是当我们进入卫生城市的状态后,在进步主义时期,也包括在此后的其他非欧美城市当中,都强调这些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有义务帮助我们建立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基本需求。而这样的政府责任,实际上后来推而广之也进入了乡村,比方说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等。

同时,卫生城市强调社会正义的理念(social justice),特别是在进步主义时期。他们认为贫民窟的人应该接受教育,贫民窟的人应该住在更洁净的环境当中,贫民窟的人不应该跑到中央公园去打鸟来补充自己的蛋白质,贫民窟的人应该去学习英语,让自己实现美国化。当然,还有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此前城市的运行和自然的运行都被认为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将秩序加诸城市之上,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性逻辑,这实际上让城乡之间的等级制度变得更加坚固了。

卫生城市何以实现?它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可以来看下水系统。在古罗马或者其他的一些罗马时期的欧洲城市里有下水系统,但那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物理性排放,范围也非常有限。现代的下水系统不是单纯的物理性排放,而是化学性的处理。比方所谓的中水,就是对你的废水进行了一次化学处理之后的循环使用。我们现在的公寓楼,都有一个中水系统,但似乎大部分的中水系统都没有启用。我们的所谓生态公园,都会强调它的灌溉用水是中水灌溉。总之,经过卫生城市模式的处理,我们的城市能够处于现在的一种看似非常干净、非常整洁的状态,或者说不那么干净、不那么整洁,但是起码可以让你觉得你可以在里面呼吸。

古罗马下水系统

我们生产的垃圾究竟往何处去?究竟由谁来去处理这些垃圾?谁来承受这些垃圾?这些都变成了现代卫生城市所面对的巨大难题。所以现在有一批环保主义者主要就是做零废弃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未来10年之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大城市,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一个更长远的,而且最先受冲击的实际上是太平洋的岛国——而是垃圾围城,垃圾究竟往何处去?

各种各样对于卫生城市的反思、对于卫生城市的批判,它并非到了当代才出现的,在19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思考,但当时更多反思的是割裂的城乡关系。到了1945年之后,“大加速”时代到来,人们更多强调城市个性的消失,“千城一面”。不同大洲的、不同发展程度的、不同国家的大城市,最终它们看上去其实是差不多的。我们只有深入到那个城市之后,你才可能看出来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我在《无墙之城》那本书的前言部分讲了很多,但是可能对于现代性思考的最集中的东西则是“⼈为物役”,城市的心灵开始变得很荒芜。

而城市的改革者还在思考一个问题:贫民窟的持久存在究竟应该如何来处理?比方说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城市更新运动实际上直面的是城市的贫民窟问题。所有的美国大城市内城基本上就是贫民窟,中产阶级完全迁出,迁入的一般是黑人或者无业游民。北京有一个很著名的政策,叫做“两限房”,开发一片别墅区,旁边就必须要盖一些经济适用房。这一政策的目的就是抑制经济分化,不要形成集中的穷人区和富人区。

2.“田园城市”的乌托邦

早在19世纪末的时候,当时就已经有人开始进行城市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城市改革就是在英国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概念。“田园城市”提出者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生活时代,恰恰是整个英国都在经历城市化急剧变革的时代。

一般人只记得他是英国的城市改革者,但是往往忘记的一点是,他曾经在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移民美国,在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做了两三年农民之后,他发现农场主这个职业不是他真正心仪的,他最感兴趣的仍然是大城市,所以他去了芝加哥。当时正好是芝加哥大火之后,大火把芝加哥原来的建筑基本上全部毁了,芝加哥开始出现摩天大厦。这是建筑学上的“芝加哥风格”。霍华德来到芝加哥,深受惠特曼(Walt Whitman)的影响。城市、乡村、荒野、文明、工人、码头上的捕鲸者……惠特曼的昂扬向上、一往无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对霍华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此期间,他还受到了亨利·乔治(Henry George)的影响——后者是一个旧金山的社会学家,他当时目睹着旧金山的发展,但自己处于一种极度贫穷状态。他开始思考贫穷和进步之间的关系,出版了《进步与贫困》(Progress and Poverty)这本书。此外,1887年的时候,美国的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写出了一本科幻小说《回顾:公元2000-1887年》——有一个波士顿的人,他跑到自己的地下室才能够睡好觉,结果他一觉醒来,他到了2000年。此时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一个平等的、没有贫穷、没有不公的乌托邦。所以霍华德还受到了这本书的重要影响。⼈们⼀般认为19世纪后期,欧洲⽂化对美国产⽣强烈影响;但大西洋两岸的思想史,是一种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流动与影响。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明日——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霍华德在1898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明日——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这个副标题充满了乌托邦的气质:通向真正意义上面改革的和平路径是“明日”。到了1902年的时候,他出版这本书第二版,不过第二版实际上跟第一版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他更多强调的是cities。第一版的时候,他更多思考的是社会改革本身的问题。第二版思考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改革究竟在何处完成的问题,也就是必须是在城市中才能够真正完成。同时,霍华德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也就是说,他并不仅仅是在坐在书斋里面构建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蓝图。在1903年,他开始建立全世界第一个“田园城市”,也就是莱奇沃思花园城(Letchworth garden city),离伦敦非常近,到现在这个城市仍然以霍华德的理念在运行。到了1920年的时候,他建了韦林花园市(Welwyn garden city),它后来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失败的尝试。不过,他们整个实践影响到了欧洲各个国家,也包括美国,后来还影响到了日本。

霍华德在第一版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三块磁铁”理论。他认为,在我们当下有三块“磁铁”在吸引人口,核心问题是“人往何处去”。“三块磁铁”分别是城市(town),乡村(country),城乡之间(town-country)。乡村(country)的问题在于,它有自然之美(beauty of nature),但是缺乏自我发展的机会。最理想的状态是他所言的城乡之间(town-country)。究其根本,霍华德想要重建城市与乡村、文明和自然之间的联系。他理想中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是一种什么样状态?应当建立起一个城市群(Groups of slumless smokeless cities),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大城市,城市群中,每一个城市大概有9000英亩左右,每个城市内部人口大概只有32000人,在经济上面它应该是自足自立的。我们为什么会说韦林花园市(Welwyn garden city)最后是失败的?是因为它完全没有办法实现经济上的自足自立,在那里生活的人,工作地点都在伦敦,要靠通勤去实现他们自己的生活保障。

Garden City 示意图

与此同时,霍华德也非常强调平民参与和自治的社会经济秩序。实际上,霍华德改革的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的贫富不平等和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正和环境的不正义,这才是他改革的集中点。这是对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社会的批判,他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3.简·雅各布斯的抗议

霍华德之后,城市问题并没有能够得到改善,因为大城市人口急剧爆炸,大城市的问题仍然要在大城市内部解决,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或者社会改革的方式来疏散人口,可能性不大。这里就有像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抗议。简·雅各布斯就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

1945年之后,美国城市内部贫民窟的问题越发严重,贫民窟代表着城市中的高犯罪率、城市中基建的崩塌等等。在1950年代的时候,美国大城市就出现了一场城市更新运动,核心是清理城市的贫民窟,驱逐贫民窟中的人口。而雅各布斯在这里发出抗议,她认为,我们要在无序中间去寻找有序。整个城市更新运动背后的理念,它的背后是城市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应当按照最理想的、最有效地规划来建设。比如青岛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根据区域规划发展起来的城市——按照斯宾格勒的话说,传统城市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而工业化的现代大城市是规划而来的。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究其根本是让人居住的,人居住的地方一定会造成无序,而我们要到无序中间来寻找有序,所以从根本上说,她反对城市的区域规划,而要去发现混沌的价值。她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混乱的街道拥有自身奇异的智慧,无法在全球秩序概念中获得赞美。”(Streets of chaos that have a weird wisdom of their own,not getting compliment as in our concept of global order.)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城市的秩序未必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严谨的规划而实现的,它更多是在城市的内部社区中呈现出来的,无序中实际上有它自身的运行逻辑。雅各布斯强调说,美国大城市原来生机勃勃,恰恰是在城市的区域规划过程中,这种生机死亡了,城市不再充满活力。她认为,我们要看到“拥挤的人群”(the crowded people)中有一种自发性,人们会自己找到一套运行逻辑让它有效运转。要重建城市文化,就必须要倾听城市居住者的声音,而不能够仅仅去倾听那些规划者的声音。规划者可能住在纽约第五大道上面的高层公寓里面,他们完全不去真正思考那些在城市的普通人究竟如何生活,所以要倾听普通人静默的声音,看他们究竟想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些什么。

简·雅各布斯和她的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2017年之后爆火。因为,2017年底北京大兴西红门发生了一场火灾,当时的西红门处于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带,有很多“地下建筑”,也就是违反国家建筑要求建造的板房以及地下室等。同时水、电等都是违章接用,并且这些“地下建筑”中居住的人口数量也完全超标。这场火灾非常惨烈,一时舆论大哗。因此北京市宣布要清除“地下空间”,将这些违建的空间全部清除,那么原来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往何处去?这就变成一个最直接的问题。

后来有人总结说,实际上雅各布斯认为城市是一个“3D”的理念。“3d”包括了多样性diversity、高密度density、有活力dynamism。一个城市,之所以你觉得它是充满着活力的,就是因为有人群的存在。如果没有人群,你走在一个空旷的城市当中,你会觉得城市处于一种死寂的状态。恰恰就是diversity和density才能够赋予城市活力dynamism。所以她说城市不应该是被严谨规划的,严谨的规划没有把各个区域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她提出,如果我们去看中世纪的城市,它们并没有区域规划先行,所有的区域实际上都是具有混合功能(mixed-use),城市中大部分房子都是上面是住宅,下面是商店。城市本身有各种各样的使用方式。

此外,雅各布斯还有一个概念叫做eyes from space,她认为城市的居民会自建一种秩序。以前,我下了地铁要回家的时候,大概要走上15分钟路,在路过街道的时候,我会觉得有安全感,因为街道上有eyes from streets,商户的人长期在那里营业。他们的灯光、敞开的门,当你深夜在那儿行走时,会让你得到一种安全感。但是,在那些店铺完全被清理掉之后,尽管路灯照得很亮,但当我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我会有一种恐惧感。在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雅各布斯所说的“在无序中找到有序的意义”。

雅各布斯抗议的地点,就在她所生活的格林威治村。格林威治村是美国波西米亚文化的中心,也就是非主流文化中心。在一战之后,格林威治村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它不是“出现”,它本身就已经在那里。波西米亚艺术家喜欢格林威治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纽约是整个美国最早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城市,曼哈顿岛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网格化设计。但是对于格林威治村,由于它的地形、以及它相对较偏的位置、且发展较早——在17世纪就已经开始新建私有房屋,种种原因让网格化的设计和管理基本上没有办法在这里落地。所以格林威治村就很像巴黎的拉丁区,在那里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巷子,曲曲弯弯的,完全不符合横平竖直的大道式网格化设计。

二战之后,雅各布斯选择生活的地方就是格林威治村,在那里她认为她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大城市的拥挤和活力。当时纽约要在这里建设高速公路,计划铲除这里的大量房屋。此前他们已经对格林威治村进行了一次清除,建了一个巨大的、50年代非常著名的、全世界到处都有的大板楼,我们平常管它叫赫鲁晓夫楼,因为俄国人建的最多,但实际上这也是美国50年代的整体建筑风格。此后他们再一次对这个地方进行建设的时候,当时美国的格林威治村,以及其他纽约市民纷纷走上街头抗议,雅各布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最终这条高速公路的建筑计划泡汤了,没有真正得以实施。

这是一些50年代的时候拍摄的格林威治村的街景,有人在这里面玩跳棋,有老太太在这个地方看报纸,有当时的还没有成名的乡村音乐手在唱歌,有一对恋人在华盛顿广场原址亲密交谈。在雅各布斯看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而不是仅仅在写字楼中西装革履的生活。那种生活远离了城市的烟火,远离了城市真正的肌理,而格林威治村的生活才真正靠近城市,真正呼吸城市的空气,触摸城市的质地。

4.城市的生态

雅各布斯她们也在思考城市生态的问题。城市的居住者是否只有那些我们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呢?

这是格林威治村1950年代拍摄的另外一张照片,它是这里修建的一间猫舍(cat house),专门收留这里的猫,极盛时期这里面收留了800只猫。在这张照片拍摄的时候,它底下贴出了No Vacancy的牌子,让大家不要再送猫来了,如今已经没有空屋了,而这些猫似乎在看哪个牌子。对于格林威治村这样的地方,这些猫咪显然也是城市居住者。这是我们燕园著名的松鼠,是王铿老师提供的图片,松鼠也是我们校园中的居住者。

这只猫也是城市中间的居住者,大家应该知道这是在哪个楼外面,就是在咱们历史系楼外面,所以消防通道教研室周围禁停共享单车,但是猫不在意。这是我们那只著名的黑天鹅,他们都是城市中间居住者。我在《无墙之城》那本书后记中提到,在我曾经居住的出租屋外面的空调间,发现里面有两只小雏鹰,当时我就不敢去碰它们,让它们在我的空调间里面留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直到它们自己翅膀长硬了,飞走了。这是我当时居住的房子的窗户,从这里面看过去,外面是一栋一栋的高楼,似乎是一个钢筋水泥的森林;对于这些鹰来说,它可能就是一个一个的城市峡谷,也是它们的栖息之地,我为了它们忍受了15天酷暑(笑)。

我之前看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文章,标题是Who rules New York city?那篇文章的结论是rats才是the king of New York City。大家如果去过纽约的话,基本上不可能没有在纽约地铁站里面碰见老鼠的经历。纽约地铁站在2022年花了一个月进行观测,他们捕捉到7万只老鼠的出没的声音。当然同时还有另外一些居住者,比如“除四害”里有麻雀,这已经是过时的理念了。

大家看到图里这位女性在遛狗,然后突然出现两个貉来攻击她的狗,这就发生在上海。貉对人来说危害并不大,但是它会攻击狗,攻击小孩。而且貉的繁殖力又特别的强。貉远看可能很可爱,但是跑出来之后是很吓人的。

我们热爱野生动物;但是野生动物的存在,又让我们在已经习以为常的城市空间中产生了一种恐惧感。究竟如何让这些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继续生存,同人类之间又建立一种相对和谐关系,实际上是未解的,我们下一堂课就继续来讲述生态城市的问题,也来讲述一下城市主义和反城市主义的问题。

教师简介

侯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环境史、城市史学者。曾为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中心卡森学者,担任多个国际环境史组织与期刊学术委员会委员。她的著作包括The City Natural: Garden and Forest Magazine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美国匹兹堡大学出版社城市环境史书系,2013)、《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四川人民出版社论世衡史书系,2021),并有译作《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译林出版社,2018)。

责编|杨贝乐、袁之杨

编辑|陈嘉伦、王佳怡、侯陈惠谊

排版 | 赵燃

审核|袁之杨​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