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市人民政府武汉办事处机关党支部、十堰市第三批赴武汉跟班学习干部临时党支部联合支部6月份主题党日活动在武汉市召开,两个支部共36名党员干部参加了活动。
第一部分 集体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纪律防线
——十堰市人民政府武汉办事处机关党支部
十堰市第三批赴武汉跟班学习干部临时党支部
联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召开
5月16日,市人民政府武汉办事处机关党支部、十堰市第三批赴武汉跟班学习干部临时党支部联合支部6月份主题党日活动在武汉市召开,两个支部共36名党员干部参加了活动。
学员们首先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学员们从党的百年纪律建设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筑牢信仰之基,深刻感受到纪律是党在革命烽火中生存壮大的生命线。在展厅党旗前,学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铿锵有力,深刻体悟到“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远意义。大家纷纷表示,党的百年征程证明,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保障。我们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以史为鉴,将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学纪律、守纪律融入日常,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参观结束后,全体党员干部在武汉(十堰)商会会议室开展了集中学习和交流活动。活动上,十堰市第三批赴武汉跟班学习干部临时党支部书记、班长沈子禹首先介绍了本期干部人才班的基本情况,学员郑君、万力和汉办干部谢文晋分别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随后,学员们交流了跟班学习以来的所见所闻和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党中央相关政策和党纪法规学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时刻牢记党纪党规,加强自我管理,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学好业务,增长知识才干,促进“学用转化”,为推动十堰高质量发展、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要求,要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参观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重温入党誓词和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切实加强学员们纪律建设,筑牢清正廉洁底线,强化履职尽责担当。
会议指出,这次的跟班学习是市委精心安排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的务实行动,更是十堰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推进十堰高质量发展、助力湖北建成支点的关键举措。跟班学习的方向主要集中于产业园区运营管理、国企经营管理、城乡规划和文旅产业四大领域。驻汉办要积极响应市委工作安排,推动形成驻汉队伍“一盘棋”工作格局,与在汉跟班学习干部人才一道形成工作合力,在服务十堰打造支点建设关键节点中发挥更大作用。学员们要在湖北省“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践中,以躬身力行展现担当,用实干诠释“青舟何惧万重山”的奋进姿态,既为战略支点夯基立柱,更在荆楚热土上书写着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成长答卷。要学习武汉市各个单位先进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尤其是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思路。要结合自身岗位,建立与武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常态联系与沟通,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要及时汇总学习收获,向党委和政府提出有效的工作建议,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
第二部分 学习感悟
十堰市群众艺术馆干部 兰煜钦
锚定战略支点 彰显文旅担当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文化旅游业在产业提质增效、文旅融合发展、服务体系完善和城市形象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借鉴武汉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经验,提出构建十堰“一核两带多点”文旅发展格局建议,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以系统思维重构十堰文旅发展格局。要深挖“武当文化”为核心,构建“一核引领、两带联动、多点支撑”格局。一核引领即以武当山为龙头,实施道教古建筑群数字化建模工程,开发“问道武当”元宇宙主题场景,打造虚实共生的文化体验品牌。两带联动即以丹江口水库生态带聚焦生态康养,完善环库绿道等设施;以三线工业遗产带推进东风老厂区改造,建设“三线记忆活化区”,融合汽车文创与沉浸式演艺。依托西十高铁贯通契机,联合西安共建“秦巴-汉江文旅走廊”,强化跨省文旅资源联动。
二是以效能革命破解发展瓶颈。要深化极简审批。将民宿集群、研学基地纳入“承诺即开工”清单,搭建“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兑现“即申即享”。要创新平台运营。整合武当文化、三线建设等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区,推广“财政-运营”协同模式,提升资源转化效率。要构建智慧中枢,整合12345热线、景区客流等数据资源,建立文旅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化治理与服务。
三是以文脉传承筑牢民生根基。坚持“文旅为民”理念,推动三项惠民工程。暖心工程:在武当山、丹江口库区建设适老化旅游示范点,配套医疗级智能手环服务,助力康养产业升级。非遗共富工程:联合非遗项目开发“十堰礼物”盲盒手办等文创产品。青春留堰工程:设立文旅创客孵化基地,提供创业补贴、融资支持等“一揽子”即申即享政策包,吸引青年人才扎根文旅产业。
湖北钖发集团公司投融资部副部长 肖玉然
优化管理强根基 产城融合促发展
武汉临空投集团凭借独特区位优势,构建了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等多领域的业务体系,管理体制高效,决策科学,产业创新成果显著,人才吸引力强,产城融合成效突出。郧西县地处秦巴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郧西县国有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正积极响应“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人才兴县、旅游活县”战略,为实现“经济倍增示范区、跨越发展先行区”目标而努力。
一是优化管理体制。临空投集团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科学的决策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郧西县国有企业应梳理内部架构,明确职责,避免职能交叉。要加强决策前的调研论证,结合本地战略需求,提升决策科学性,提高治理与运营效率。
二是聚焦产业创新。临空投集团高度重视产业创新,通过布局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立足郧西县生态与文化资源,要发展生态文旅与绿色食品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发展动能。
三是强化融资与资金管控。临空投集团凭借良好信用与明确发展规划,高效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同时以严谨预算管理与风控机制,保障资金合理使用与项目顺利推进。郧西县国有企业融资需求迫切,应借鉴其经验,一方面拓展融资渠道,结合项目优势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合作,推动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制定科学预算并全程监控,防范风险、提高使用效率,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是实施人才强企。临空投集团通过实施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郧西县国有企业要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营造良好环境,筑牢发展根基。
五是推进产城融合。郧西县正处于建设发展关键期,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结合,加强与政府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公共服务,助力改善民生,实现协同发展。
十堰市城控集团善城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副总经理 刘璞
提升市场化思维 促进国有资产管理高水平发展
武汉城建集团以“代建+运营”为主营业务方向,形成了储备地管护、征地拆迁服务、还建房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代建和资产运营等全流程服务能力,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对我市国有资产运营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研析发展趋势,高起点谋划资产项目。要加强对国家政策、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分析,提前从服务城市功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谋划项目。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要加强与属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合作,集中本地产业资源优势,拓宽项目资金渠道,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配套服务完善的现代化产业片区,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高水平营造政策环境。要加强政府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政策共谋、合作共赢的工作机制,整合各方面资源营造高水平的政策环境,形成推进产业导入和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在项目融资方面,通过充分运用政策机会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为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是打造国企品牌,高品质开展市场化运营。在项目策划阶段,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制定合理的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加强与企业、商户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市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竹溪县兵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伍发松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以能力破茧赋能支点建设
省委新春第一会擂响建成支点战鼓,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与长江经济带核心引擎,以“龙头之为”树起标杆。对标“武汉样本”,我们需破思维之“冰”、强干事之“能”、拓发展之“路”,以“一域之为”为全局添彩。
一是要思想破冰,在破旧立新中重塑发展之“魂”。要破“盆地思维”,树全域协同之识。十堰要借鉴武汉“飞地经济”模式,联周边、合产业、共品牌,让“小特产”融入“大市场”,“小区域”联动“大格局”。要破“路径依赖”,立创新驱动之志。要以“庭院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为翼,促农文旅科融合发展,让“老产业”焕“新活力”,“旧动能”转“新引擎”。要破“等靠思想”,强主动作为之责。要主动研政策、挖资源、拓市场,化“被动接招”为“主动出招”,在争机遇、抢发展中谋先机。
二是要能力破茧,在知行合一中锻炼攻坚之“能”。要炼“战略眼光”,谋全局之篇。要从全省、全市战略中找坐标,在保护与发展中寻契合,定主导产业之向,绘基建提升之图,谋公共服务之策。要炼“项目功夫”,聚发展之力。乡镇发展项目为要,我们更需建“项目专班”,紧盯“政策窗口”,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谋项目、引活水。要炼“统筹本领”,汇协同之效。推进乡村振兴要整合部门力量,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让“单打独斗”变“握指成拳”。
三是要发展破局,在善作善成中激活镇域之“势”。要以“两山”理念为笔,借国家“林下经济”之策、省委万亿文旅之势,将山林资源“打包”成项目,让“生态资本”转化为“产业资产”,走出“生态产业化”之路。要立足农业特色资源禀赋,接“智慧农业”之轨,用5G、大数据等“新工具”改传统种养之法,延农产品加工之链,塑区域公用之牌,让“田园产品”变“市场宠儿”。要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要简审批、优服务、强基建,建政企沟通“直通车”,解企业“急难愁”,以“暖心环境”引“八方资本”,为乡村振兴添“源头活水”。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