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向您推荐的是当代作家毕飞宇创作的长篇小说《推拿》,这本书是2008年9月首次出版。《推拿》讲述的是某推拿中心一群盲人的情感、责任、尊严和梦想的生活故事。《推拿》是一部关于“尊严”的小说,毕飞宇以小说的方式,表达着盲人的自强、自爱、自重、自尊
本节目由句容市图书馆特约播出。
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向您推荐的是当代作家毕飞宇创作的长篇小说《推拿》,这本书是2008年9月首次出版。《推拿》讲述的是某推拿中心一群盲人的情感、责任、尊严和梦想的生活故事。《推拿》是一部关于“尊严”的小说,毕飞宇以小说的方式,表达着盲人的自强、自爱、自重、自尊。2011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4年,该书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上映。2019年9月23日,《推拿》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推拿》围绕着“沙宗琪推拿中心”的一群盲人推拿师展开。推拿中心里每一个盲人推拿师或多或少都有一段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生活。他们小心翼翼地争取自我的独立和尊严,为了可能的尊重,他们殚精竭虑。身体强壮的王大夫,为游手好闲的弟弟划开了自己的胸膛,鲜血、自尊和耻辱一起喷薄而出。音乐天才都红如同传说中的自乐师一般,任何曲调和旋律,她听过就能哼唱,能弹奏,音乐对于她,就如同鱼会游泳,鸟会飞翔一样,是一种本能。然而,自乐师到了社会的大舞台上,得到的却是廉价的怜悯和同情。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她宁可抛弃自己的音乐天赋,中途改学并不擅长的推拿,也不肯充当别人同情的对象。而张宗琪的生活更近乎悲剧,幼年被威胁所包裹的人生,让他永远处于被毒死的恐惧之中。
对于自己选择盲人群体的创作初衷,作家毕飞宇是这样理解的,因为这个特殊的人群,自中国到外国都没有真切的来关注并用一本书来描绘,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融入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心情,从日常的画面描绘出他们的真实一切,这就是他为什么写这部书的原因。 《推拿》的诞生与毕飞宇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早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的写作使得毕飞宇患上颈椎病。为了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他经常去按摩中心接受治疗。在长期与盲人推拿师的接触中,毕飞宇对于他们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这一点或许是他多年之后创作《推拿》的推动因素之一。
展开剩余28%毕飞宇说该书的起因是一个法国纪录片导演想在中国拍点什么,他劝说毕飞宇记录一下中国的盲人。虽然毕飞宇也曾在南京特殊教育学校待过,但因为心理上的顾虑——害怕冒犯盲人朋友,就把这件事放了下来,直到2007年开春以后,一个盲人朋友和他聊天,问他为什么不写写盲人的世界,他这才打消顾虑,写成了《推拿》。
毕飞宇通过《推拿》这本书完成了一次惊人的文学人类学实验,他让读者体验了视觉缺席下的存在方式,却又在这种特殊经验中发现了普遍的人类境况。这部作品的力量正在于他既是对一个边缘群体的深情注视,又是对所有人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在盲与见之间,在残缺与完整之间,在特殊与普遍之间,《推拿》保持了珍贵的叙事张力,这正是他作为文学作品最杰出的成就。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