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集团递表港交所:伽玛刀龙头难掩亏损 高瓴“紧急撤退”引关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3 16:38 2

摘要:事实上,伽玛刀是一种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把刀”,而是利用钴-60元素衰变产生的伽玛射线,对靶区病灶进行精准照射的放射治疗,以达到损毁靶区病灶的目的。

作者:七佰

当前,放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大约70%以上的肿瘤患者都需要进行放射治疗。

在进行治疗时,癌症患者经常会听到伽玛刀这一名词,颇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事实上,伽玛刀是一种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把刀”,而是利用钴-60元素衰变产生的伽玛射线,对靶区病灶进行精准照射的放射治疗,以达到损毁靶区病灶的目的。

在这一领域,西安大医集团(以下简称“大医集团”)自称“中国放射市场排名第一”。据其公开资料,按2024年的销售额计,大医集团在中国伽玛放射外科医疗器械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国际及国内参与者)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75.8%。

如今,这家市占率“”的医疗器械企业于月前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透过招股书,可以发现尽管大医集团在伽玛放射外科设备领域排名第一,但放大至整个中国放疗医疗设备市场中,大医集团的市占率仅为4.7%,在境内企业中排名第二。

而从业绩上看,大医集团的第一“含金量”还在下降。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大医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累计亏损已经高达7.77亿元,仍未实现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大医集团递表前3天,高瓴旗下基金突然发布公告称,拟5000万元转让149.12万股。这一异常的减持动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也为其上市之路带来些许不确定性。

累亏近8亿元 大医集团仍未摆脱产品单一困局

大医集团的核心产品CybeRay是全球首个实时影像引导伽玛放射外科系统,分别于2021年3月及2022年7月获得FDA及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目前正处于适应症扩展的研发阶段;另一款旗舰产品TaiChiRT Pro则是全球首款获得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的X伽玛射线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

凭借这两款产品,大医集团在中国伽玛刀市场拿到了75.8%的市占率。

尽管大医集团已经展现出较强的国产替代实力,但大医集团仍未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2023年至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大医集团收入分别约为2.61亿元、2.64亿元,同期年内亏损分别约为6978万元、9457.2万元。

究其原因,大医集团除了伽玛放射外科设备这个细分领域之外,在整体放疗医疗设备市场表现并不算十分突出。

报告期内,由CybeRay及TaiChiRT Pro组成的TaiChi平台解决方案分别贡献了42.0%、60.6%收入;GMD平台解决方案,分别贡献了16.1%、25.9%收入。2024年该两者业务收入合计占比86.5%,较为依赖单一产品。

招股书显示,IPO前大医集团的产品管线共有16条,其中8款产品已获得上市批准,产品覆盖肿瘤及非肿瘤适应症的放射外科治疗体系。

不过,无论是医药还是医械,都必然要面临漫长的研发周期和不确定性。技术创新能否转化为商业回报,还是未知数。

报告期内,大医集团的研发开支总额分别为9787.6万元、1.13亿元,两年研发总投入超2亿元。大医集团2024年末现金储备仅剩1.26亿元,现金流危机已经显现。同时,截至2024年末,大医集团2.81亿元的库存还将面临技术迭代贬值风险,进一步加剧现金流压力。

此外, 大医集团还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大医集团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58.4%、53.4%;来自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21.6%、14.9%。

大医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收入依赖于有限数目的客户。高度依赖大客户导致该公司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若主要客户要求延长账期、压低价格或转向竞争对手,大医集团可能面临收入锐减与毛利率下滑的双重打击。

报告期内,大医集团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2023年的1.59亿元增至2024年的2.71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达28%。

A股“折戟”后战投接连退出 高瓴IPO前紧急减持

招股书显示,大医集团历经7轮股权融资,成功募集15.71亿元资金,其先后吸引了包括方略、长安汇通、高瓴、璟沃投资、深圳角度、聚贤德医、Honesta等在内的多家投资方。此外,还有包括长春市财政局、西安市财政局、陕西省财政厅以及广发证券等国资背景机构。

据悉,高瓴不仅是大医集团某一轮投资的领投方,还充当了融资顾问的角色,借助其强大的“朋友圈”,加之高瓴资本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为背书,众多投资机构纷纷“输血”大医集团。

不过,尽管投资阵容十分强大,但大医集团的上市之路却并不平坦。

2021年6月,大医集团曾向科创板递交上市申请,但短短半年后便主动撤回。其解释称,A股审核周期的不确定性及当时的市场低迷影响了上市进程。

这次A股 “折戟”也让部分早期投资者开始萌生退意。2023年,西安兴和成和高端装备基金(大医集团首轮融资的参与方)先后将所持股份转让给海南医诺,分别套现1635万元和235.57万元。

2024年2月,祺睿投资更是以3832.42万元的价格清仓所持114.30万股,彻底退出股东行列。

2024年8月,随着上市进程重启,刘海峰家族控制的西安同贵出手接盘,以每股36.33元的单价收购了中比基金和海富长江持有的股份,总耗资超83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大医集团递交港交所招股书前3天,高瓴资本突然通过旗下上海汇育以5000万元转让149.12万股予星辰轻承风。

在IPO关键期,高瓴的减持是否意味着不看好大医集团的发展,还需进一步观察。

“硬核”董事长的传奇经历

大医集团董事长刘海峰的经历颇为传奇。资料显示,刘海峰就读于兰州大学核物理专业,1983年7月获得核物理学士学位后,进入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在秦山核电站负责项目管理。

“硬核”学历之下,刘海峰的创业历程颇具戏剧性。

1988年,刘海峰下海经商创办了西安海通原子能应用研究所,同时成立了西安海拓普科技总公司(以下简称“海拓普”),从事研究和试验发展。

这次创业的巅峰是2002年4月,他以“救世主”的身份入主洛阳春都,让即将停牌的“ST春都”起死回生。彼时,曾以“火腿肠之王”闻名的上市公司洛阳春都因经营不善濒临退市,刘海峰入主后通过资产重组与战略调整,仅1年便让*ST春都扭亏为盈。

不过,转折很快就出现了。2004年3月,刘海峰突然因涉嫌挪用资金罪被洛阳警方逮捕,引发舆论哗然。虽然这场持续15个月的司法风波最终以“证据不足、无罪释放”落幕,但期间企业的震荡与个人声誉的损伤,成为他商业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一页。

之后,刘海峰进入医疗行业,先是加入Concord Medical Services Holdings Limited(CCM.NYSE)当了5年董事,这段经历也让他深度接触肿瘤放疗设备领域。随后刘海峰又进入长安医院有限公司,于2012-2018年担任董事。

在此期间,刘海峰创办了大医集团。据报道,刘海峰将大医集团放在在长安医院的地下室,可谓卧薪尝胆了8年。直至2020年8月,大医集团的Taichi平台首款产品TaiChiA获得FDA认证,成为首个获准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医用直线加速器,这也打破了中国高端放疗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

如今,刘海峰凭借大医集团重回人们的视线,若此次IPO成功“闯关”,或将谱写又一段商业传奇。

综合来看,大医集团以国产伽玛刀龙头的身份冲刺港交所,在国产替代的风口下,其发展空间较大。但整体放疗市场4.7%的份额与近8亿元的累计亏损,也反映出其产品结构单一、商业化能力待突破的隐忧。

招股书显示,本次IPO大医集团拟将募得的资金投向用于持续研发核心产品CybeRa;用于继续研发TaiChi平台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用于继续拨付数字作业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以及用于继续拨付GMD平台解决方案的研发等,以增强自身实力。

大医集团最终能否成功成功登陆港交所,IPO参考将持续关注。

来源:IPO参考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