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草原·筑梦北疆|他们,用忠诚和智慧在北疆大地谱写奋斗华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16:29 2

摘要:央广网呼和浩特5月23日消息北纬43°的风,掠过格根塔拉的草浪,裹挟着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拂过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的青苗,轻抚边境医院崭新的CT机……在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群带着智慧与热忱的“筑梦者”,用脚印丈量使命,以脊梁扛起担当,为北疆大地镌刻下鲜

央广网呼和浩特5月23日消息北纬43°的风,掠过格根塔拉的草浪,裹挟着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拂过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的青苗,轻抚边境医院崭新的CT机……在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群带着智慧与热忱的“筑梦者”,用脚印丈量使命,以脊梁扛起担当,为北疆大地镌刻下鲜明的时代印记。

自2022年中组部启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结合区情实际创新开展工作,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意见》,明确任务目标、确定帮扶路径、优化服务保障,形成了帮受地区同频共振、帮受双方同向发力、干部群众同心而行的良好氛围。

三年来,已有679名教育、医疗、科技人才奔赴帮扶一线,他们用理想和热忱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用真诚和行动擘画“组团式”帮扶的美好愿景。

2025年5月1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共同主办的“智汇草原·筑梦北疆”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组织11家中央及自治区主流媒体,深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商都县、化德县和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围绕教育、医疗、科技领域帮扶工作展开采访,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了这些帮扶人才扎根北疆、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他们,点亮了草原教育希望之光

三年来,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不断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成效。来自北京四中、一零一中学、求实职业学校等重点学校的18位帮扶校长、107名专任教师和自治区选派的229名教育帮扶人才,通过同教研、同备课、同上课等方式,有效提升受扶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化德县第一中学校长路育才介绍迎战高考的情况(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摄)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副校长路育才将首都教育理念深植化德县第一中学,建立“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机制,开展跨区域联合教研,构建“基础+特色”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同样,在化德职业中学,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原党总支书记汤朝晖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开设特色专业课程,助力学生多元化成长,让职业教育在草原腹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人生的赛道有很多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让孩子们的人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在汤朝晖看来,多培养一名实用型人才,就相当于帮助一个家庭走向富裕。

在四子王旗第一中学,来自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原副校长朱思克,通过创办校刊、“青蓝工程”、京蒙共建英才班等一系列举措,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在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副校长刘岩的帮扶下,正镶白旗第二中学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及30余项制度,开展教研活动近700次,立项16个各级课题,以研促教成效显著,中高考成绩逐年提高,为学生们架起了追梦的云梯。

正镶白旗第二中学校长刘岩听“徒弟教师”课(央广网发 田博伟摄)

“以前我们这里经济落后,教育基础条件差,家长都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大城市读书去了,自己只能跟着去打工,留在当地的人越来越少。”在化德县,居民张小粉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许多北京的老师的到来,当地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很多出去的孩子都回来上学了。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来自北京等地的教育人才深入内蒙古重点帮扶旗县中小学及职业中学,全力推动当地教育质量提升,为地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锡林郭勒盟盟委组织部副部长白永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今,“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开展,正悄然改变着草原的未来。

他们,守护着草原人民的健康防线

北疆大地幅员辽阔但人口分散,医疗基础条件相对落后,医疗帮扶团队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为内蒙古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年来,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不断加强医疗诊治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效。来自北京海淀医院、丰台医院、怀柔医院等知名医院的10支医疗团队、91名医疗人才和自治区派出的41名医疗卫生骨干,聚焦受扶地区诊疗能力和当地医院实际,通过“以院包科”“专科联盟”等形式,持续优化10所受扶医院管理架构、服务流程,大幅提升了受扶医院急慢性病诊治、常见病诊断水平。让群众不出城、不入京就能看好病、用好药。

在四子王旗人民医院,来自北京怀柔医院的刘霞团队,针对当地医疗短板,在心脏介入治疗、胃肠镜、骨科等领域强化人才协作,让当地实现了“大病急病当地治”的理想局面,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在商都县人民医院,一进门诊大厅,大屏上醒目的“卒中急救地图”吸引着来往患者的目光。从调研县域急救痛点,到对接首都医疗资源,这张小小的地图,藏着跨越山海的守护密码,见证了在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医学工程科主任刘会中的带领下,一个基层医院的华丽蜕变。

在化德县人民医院,来自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的李彦军院长以“全科式”帮扶理念推动医疗体系革新,成功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培养出能独立开展宫腔镜微创手术的医疗团队,极大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水平。

化德县人民医院院长李彦军带领医生查房(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在正镶白旗人民医院,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盛伟利带领帮扶团队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临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应急演练等方式培养内科、外科及妇产科年轻医师;儿科及中医科则通过“一对一”的结对方式,带教年轻医师;选派科室骨干人员送到大兴区人民医院专项培训,2025年已重点培养7名医务人员。

自2022年以来,众多医疗帮扶人才通过多学科会诊、远程会诊、授课培训等方式,将先进的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累计完成各类会诊数千人次,指导完成大型手术数百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十余项,用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北疆大地上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说起医疗帮扶,商都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乔佳东无限感慨:“医疗帮扶,老百姓的获得感是最直接的,许多病在家门口就能看了,看病成本大大降低了,许多紧急病情都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很多生命都得到了挽救。”

他们,用科技激活产业发展的造血功能

产业振兴,科技先行。三年来,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牧产业革新。来自全国各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的10个科技特派团193名专家人才,聚焦10个受扶地区产业特色、企业发展规模,坚持分类指导、因产施策,累计提供技术指导3800余次,线上答复产业问题6500余条。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引进和推广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开展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等关键技术示范531项,取得经济效益2.7亿元,为受扶地区积极探索出“长效造血、常态提升”的帮扶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侯健与团队研发的萨杜蒙羊(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摄)

在四子王旗,中国农业大学侯健教授团队攻克绵羊精液冷冻技术等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肉羊三元杂交体系,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益,有效缓解了草场压力,重塑草原生态,为牧民们拓宽了肉羊致富路。

在化德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琦通过“人工智能+微生物”创新模式,研发成功兰晶多微稀土矿物质肥。他以“乌兰茶晶石”资源开发为切入点,深度融合微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助力产业升级,实现科技精准帮扶,助力内蒙古兰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为国内领先的矿物微生物领军企业,为化德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在商都县,科技特派团确立“有机创牌、绿色富民”发展思路,助力马铃薯合作社获绿色认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带动农牧业全产业链升级。

商都县科技特派团团长殷国梅(左一)和帮扶成员一起查看天然草场生长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正镶白旗,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刘志英带领26名专家组成的跨界团队,就国家级地方良种察哈尔羊的保护和提纯改良开展工作。从基因测序到饲草改良,从饲养模式改造到草地生态修复,让草原大地焕发出全新活力。

“科技帮扶不仅成为打开传统农牧业的金钥匙,更是驱动产业持续迭代更新的新引擎。”在正镶白旗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倪守法看来,科技特派团的到来,让地方的发展更有底气。

他们,用忠诚书写奉献华章

“他们是时代的灯塔,用智慧点亮了草原的未来。”这是当地百姓对帮扶者的评价,也是对他们帮扶行动的生动注解:那些用智慧浇灌的希望,用忠诚守护的承诺,在苍茫大地间写下不朽的诗篇。

从“输血”变为“造血”,“组团式”帮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资源,更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情怀与担当,在草原深处播下自主发展的种子,让帮扶成果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为内蒙古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年来,他们克服了交通的不便,接受了风沙的洗礼,有人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有人错过了父母离世前的最后一面……但他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奉献精神的内核,用忠诚谱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记者:邵玉琴 刘晓祺 魏全民 杨亚东 刘一晨 李春雪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