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12年开始某电就开始了对影视的大幅度整改,而古装剧更是其中之重,为了正人文之美,正史学之真,正价值之正,正构架之严谨……
01
从2012年开始某电就开始了对影视的大幅度整改,而古装剧更是其中之重,为了正人文之美,正史学之真,正价值之正,正构架之严谨……
可以说几乎年年都有限古令,尤其涉及历史人物改编要有度。
对于正规的历史不能戏说,而对于架空就要架的彻底,对于剧细节的考较要规范要合理,不可胡编乱造,这是某电自己的要求,所以年年大量的古装被限被整治。
老实说这个整改很好,它让大量的古偶剧宅斗剧权谋剧都有了规矩。
开始在情爱之外寻求更多的正向内容,开始画面质感精致,更追求文化知识的普及,更尊重真善美精神的传递,在设计谋略方面也开始逐步去烧脑设计,虽然大部分还是有些小家子气,但也逐渐趋向严谨,不乏还不错的作品出现。
所以个人觉得某电的高要求是不错的,逼着剧组制作更好的剧对观众是福音。
因此小景实在没想过要求了半天他人,轮到自家出品的剧居然会这般。
(写在剧评之前,每个观众对于影视作品都可以有自己的要求审美,可以赞美可以批评,剧出品后都是挣观众小钱钱的,要开VXP的,因此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利对作品评分,所以爱看的自己赞美但是别剥夺其他人评剧的权利)
说句不好看有问题就是黑,不允许他人说不好,这种现象本来偶像剧居多,没想到现在老艺人也成了粉的重灾区。
剧评是督促剧进步的手段,如果大家没权利评优差,审核标准就应该去掉,谁也别双标。
02
到了这里就想要问一句所谓剧评标准是什么?
是不是只要你觉得爱看就是好剧?
这点对于粉丝滤镜来说就是成立的,只要是偶像的剧什么都可以包容,而对于非粉抄袭改编一些常识都未必知道自然也包容的多……
所以一部剧抄袭剧了爱看的多就是好剧了?
一部剧常识混乱因为你自己不知道就觉得别人也不知道觉得爱看就是好剧了?
一个动画片是个孩子都爱看它就是好剧了?电影来说是个带颜色的男的都爱看就是好剧了?
因此很多时候不要觉得大家爱看的就一定是好剧,这就和垃圾食品大家都喜欢吃但是绝不是健康食品道理一样,要有标准。
食品标准有官方定,那么普通人是不是就不知道了?不知道添加剂的时候你也不懂,但是当你知道食物都哪些成分了你也知道好赖,所以剧和食物也一样,要有评价标准。
剧的判断标准大致就三样。
第一个是作品本身的画质感。
比如拍摄剪辑是不是用心?是不是有质感?是不是真花大钱做特效了?道具是不是恰到好处?
廉价不廉价是不是粗制滥造大部分勉强能分辨。
画质感精致用心观众容易感到被尊重。
第二个就是演员讨喜程度。
比如是不是好看的喜欢的偶像?比如是不是演技好的戏骨?比如是不是口碑好的演员?
这三者合三为一当然是最好的,要是任选其一,个人认为演技为第一,口碑为第二,帅美为第三。
第三个标准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剧情的合理度,逻辑性,深邃度。
个人认为一个好的剧情合理的编剧比其他两点更重要,有意义的剧,哪怕道具简陋演技有些瑕疵但是剧本好也一定会成为经典。
一些小成本高分剧就是如此。
一部剧一定要先讲好故事,否则再是名导是名演员是大制作大场面也是一坨不堪入目,这样的例子“黄金甲”“夜宴”等等比比皆是。
这个评判标准应该是放眼皆准的,一部剧好不好看,只要换掉那些让你带滤镜的演员重新去看一遍就能得出答案,一些偶像剧粉丝爱死但是评分都不高就是这个原因。
一部剧就算没有升华哲理,没有大爱大仁,但是一定要合理,一定要讲好他自己的故事,要符合剧内编剧自己设计的人设,前后逻辑要通,如果不是,那一定是烂剧及格分都不该有。
03
那么我们拿着这套标准来看一下被夸上天但是评价两级分化的《清明上河图密码》。
《清明上河图密码》
这部剧出品方都是大牌,演员也属于流量演技派,就是又有流量又是演技派,剧本的原著也是高分,因为是这样的剧所以大众才对它期待过高,尤其是书粉们。
但是很可惜的是一开篇就整一个书剧分离,几乎全部盖头换面主要角色都变了人设,让书粉有些大伤。
这些其实可以忍,因为不少剧书剧都分离了但是剧拍的就不错比如《庆余年》,当然也有典型反面例子就是《赘婿》。
它的火更主要是因为德云社少主的好人缘,剧的小品化模式,抖包袱起笑料,但是口碑上也就刚刚六分,可见其质量之一般。
不过毕竟郭麒麟拍剧算新人,毕竟更侧重年轻化,更主要是架空同时还是网剧,可以原谅。
但是这部《清明上河图密码》不但是星剧还是央视放映,那某电的标准应该用上吧?不能双标不让这个播不让那个播结果自己不管吧?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所画,在剧中真人也已出现,其次祥瑞一案也说了这就是大宋,那么这个剧背景就定下了就是宋,那么第一个问题出现了。
宋,国姓为赵,主角赵不尤宗室子弟这是原著也是历史。
《宋史列传》里的描述的赵不尤,太宗六世孙:
靖康之难,与王明募义兵,与金人战,雄张河南、北。盗皆避其锋,曰:“此小使军也。”高宗即位,引众归,补武翼郎。从岳飞平湖寇。飞死,桧夺其兵,遣守横州而卒。
原著改编但是也是按照历史角色方向靠近的,基本上都没大动,可是剧版上来就进行了一个大动,这样的改动属不属于不尊重历史?
就算这个角色大众知之甚少,历史常识也还有,皇城脚下赵姓子弟被人登门殴打欺辱,可否服众?
想写小人物没问题,编剧能不能动动手直接把角色名字的姓也换了?
有人觉得这算不算吹毛求疵?
行,我们在退一步,我们不管这个时代背景,我们单纯看剧。
古人说话都是现代化语言现代思维,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这个算不算戏说历史?不尊重古代叙事?
行,如果觉得还是吹毛求疵我们再退,不管他是古代还是现代,开局背着尸体满大街跑现实么?人死官不查合理么?
看了开头烟花漫天,夜市辉煌就算不是大宋这也得是个盛世吧?
在盛世司法系统就这样虚设?
开篇赵夫人杀人,赵不尤带着尸体满街跑,人证物证差不多都齐乎了,开封府的官兵撤了,不查案不捕嫌疑人,就这样轻拿轻放结束了。
到了七集更是了不得,大理寺高官被直接不审而诛,没人来问没人来查。
这高官还是替别人做事的,背后之人也不怕他被杀了牵扯出自己,这里面反派做个案子要假手水贼要污蔑设局,结果正派砍个人什么理由都不找直来直去,还自己圆,说已知背景所以杀之,好么这剧情算不算降智?
在然后开始帽妖案,在这个时候个人认为赵不尤的人设全崩。
04
赵不尤开局设定是一个谨小慎微,被小官欺辱被上司背锅的这么一个中年老窝囊 ,但是到了七八集,这个人物几乎是左右逢源,跟谁都能扯上几许。
斥章七娘,斥高官,戏顾震,交好万军使,这根本就是个韦小宝式的人物,可以说编剧就是把韦小宝套进了赵不尤的身体里。
可是宋与清的氛围,以及主角从事的行业让他去呈现这样的状态其实是很违和的。
再发现这一点之前,小景是觉得这部剧只是创作团队敷衍不够用心,直到小景看到第九集,发现编剧处处暗示字母关系。
编剧的趣味很恶,充满了一种老男人的恶趣味,从章七娘这一篇开始,会发现剧里时不时的充斥着“调” “教”意味的暗示。
很多人看到赵不尤这般如此哈哈大笑,可这样非常典型的恶趣味式幽默,似乎常见于老式二人转,是反三俗的重点,其他作品里出现这种幽默或许不意外,然而作为一个这禁那禁标榜正气的主频道意外的出品这类作品,确实让小景很意外。
这是在搞擦边。
刑侦剧烟不能抽了,爱情剧尺度床戏不允许有,一个古侦剧你搞起擦边字母歌了,挺会玩阿老登?
到了这时返回去琢磨这部剧,发现原来是当小品演的,如果把他看成一个小品的极大成者就发现合理了。
那些突然抖出来的包袱,那些突然上头的颜色,那些莫名其妙的暗示就都可以说通了,他是一个小品而已,怎么着,春晚没好小品都给搬这来了?
作为一个书粉本来只是觉得编剧太差不够会讲故事,现在觉得挺会玩。
比如开篇杀甘亮就很莫名其妙,因为水贼要百合姐相公赵不尤去大理寺偷案宗,那提前杀个官把杀手百合姐暴露出来对他们而言有什么好处?
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来就是为了加调戏戏吧?
实话虽然开始觉得书剧分离不合适,还只是争论合理不合理,到了现在真的有一种心中神作被亵渎被恶心的感觉。
最后回到演员演技个人认为都是可以的,张颂文在小人物的把握上可谓一等一的,一些小细节都表现的很好。
可是因为编剧的问题,这个角色若是韦小宝这类少年人赖皮俗气但是符合他的青楼长大的人设带着真实和可爱,而一个半辈子都谨小慎微的宋朝中年人突然这般表现真实满满的油腻,如小丑一般。
到了九集末不仅赵不尤如此,连他老爹都如此,我实在不懂为什么作者要把一个已经开始兴理教,讨论人欲天理的时代刻画成这个样子。
虽然不懂为什么这么搞,但是你拍,那某就得批,你双标就别怪某横眉冷对。
来源:剧迷热议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