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每月的17日,作为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的杜荣辉总会坚持15年来的每月惯例,像一只“候鸟”风雨无阻地返回通城县老家,为等待着她的许多肺病患者提供义诊,帮助乡亲们祛除病贫之疾。15年前,当她义诊帮助第一位乡亲摆脱肺病困扰时,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件事能够坚持到
通讯员 王婷 熊湘怡
实习生 戴媛媛 赵茹意 韩思琦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杜荣辉当选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据了解,每月的17日,作为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的杜荣辉总会坚持15年来的每月惯例,像一只“候鸟”风雨无阻地返回通城县老家,为等待着她的许多肺病患者提供义诊,帮助乡亲们祛除病贫之疾。15年前,当她义诊帮助第一位乡亲摆脱肺病困扰时,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件事能够坚持到现在。但看到乡亲们远离病痛后发自内心的笑容,不让乡亲们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了她继续坚持做一只“候鸟”的信念与驱动力。
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后,杜荣辉却说,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荣誉应该属于武汉市肺科医院健康扶贫志愿服务队和全体同事,整个团队的努力再配合背后强有力的支持,才帮助到许多乡亲摆脱病痛。
现在,健康扶贫志愿服务队的年轻医生越来越多,杜荣辉感到欣慰,并告诫年轻医生应该干一行爱一行,一定要刻苦钻研医术,精湛的技术是帮助别人的基础,同时要敢于奉献,有大爱无疆的精神,一定要俯身向下扎根,为老百姓服务。杜荣辉希望,青年生力军们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医疗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一次伸出援手,成为“候鸟医生”
“杜医生,我听说您是肺病专家,求求您一定要救救我……”2009年春节期间,肺科医生杜荣辉正在咸宁通城老家与家人团聚,家门口却出现了一位乡亲向她求助。
在后来的交流中,杜荣辉得知这位女子年龄只有30来岁,但有严重的肺结核病,咳血最严重时甚至能咳满小半个脸盆。治疗一两年不见成效,工作也干不下去,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杜荣辉仔细查看了病人的CT片后发现,病人咳血的原因不是肺结核而是尘肺。
杜荣辉当即放弃与亲人的团聚时光,身在通城县的她马上拨通了武汉同事的电话,紧急开辟绿色通道,将病人接到武汉做介入治疗,很快取出嵌在支气管里的钙化物。手术后这位女子康复情况良好,后来她还恢复了劳动能力,在辛勤地工作下,原本贫困的一家在村里修起了新房。
杜荣辉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故事在通城快速传开,不少贫困村民慕名前来求医。仅2009年,到杜荣辉老家求诊的病人数以百计,每当杜荣辉返乡,家门口总是能排起长长的队伍。杜荣辉不嫌麻烦,欣然接受了这些求诊的病人,开始免费为患有肺病的乡亲们义诊。
很快,通城县疾控中心获悉了此事,他们主动给杜荣辉在疾控中心新设了一个诊室,并约定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四里八乡的村民,有肺部疾病要看的,都可以来县疾控中心接受杜荣辉的义诊。杜荣辉这一坚持便是十五年,每个月定时来来回回,就像一只候鸟。杜荣辉累计义诊4000人次,她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候鸟医生”。
杜荣辉经常说,看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医生下乡总比病人奔波好。她曾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一名医生下乡一次,至少可以让30多个家庭免于奔波。
风雨无阻,坚持义诊十五年
“义诊时间一般定在周六上午,但很多乡亲们为了不错过义诊时间,天还没亮就在门口排队等着了。”了解到乡亲们排队的辛苦后,杜荣辉选择每周五下班后连夜驱车赶往通城县,以便周六上午能尽早开始义诊,也能多看几位病人。
从位于硚口区的武汉市肺科医院出发,沿武深高速行驶近250公里才能到达通城县。一般需要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一趟往返近500公里。披星戴月,只因心中牵挂,不让患病的村民白跑路。
但这条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017年夏天的一个周五,武汉和通城之间雷电交加,普降暴雨,通城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劝杜荣辉推迟义诊时间,等天气转晴后再来义诊。但杜荣辉考虑到义诊通知已经发出,不少乡亲已经从乡镇远赴县城等待义诊,临时取消会让乡亲们白来一趟,便坚持冒着暴雨赶往通城县。一路上走走停停,原本两个半小时的路程,当晚竟花费了五个小时,直至凌晨杜荣辉和丈夫才赶到通城。
2019年,一位居住在乡镇的老年肺病患者同时患有腰椎结核,平时只能佝偻着腰,走路都困难,想到县城参加义诊却不方便出行。得知情况后,杜荣辉专门抽出时间赶往乡镇上门为老人义诊。“只要乡亲们有需求,当然应该上门去看看。”多年来,杜荣辉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常上门义诊,她认为这些仅仅是职责所在。
武汉市肺科医院曾提出由医院派车接送杜荣辉义诊,但她坚决拒绝,只因义诊时间在周末,医院派专车会耽误同事时间。十五年来,丈夫陈彪成为了杜荣辉义诊路上的专用司机。受杜荣辉的影响,女儿高考填报志愿时也选择了医学专业,如今,女儿已在攻读医学博士研究生。每到假期,她会和母亲一起前往通城,帮忙整理病例资料。
全院一半医护人员加入义诊团队
在为四里八乡的村民义诊的过程中,杜荣辉看到许多家庭,因为顶梁柱患结核病等呼吸疾病,而因病致贫,很是痛心。她说:“我是通城培养出去的,我有义务,有责任,也恰好有能力,帮助他们摆脱疾病,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让一个人不掉队。”
2023年11月13日,年近七旬的桂爹爹接受了杜荣辉的义诊。此前桂爹爹被认为是肺结核病,但长期治疗一直没有好转。经过杜荣辉的诊断,桂爹爹实际上是早期肺癌,她很快将桂爹爹转到武汉市肺科医院接受治疗。经过手术治疗后,桂爹爹的5-10年存活率能达到90%,治疗费用相比晚期肺癌也减少了相当一部分。“其实很多乡亲因为忽视了疾病的早期症状而拖成大病,最后要花大价钱治疗,导致因病返贫。”杜荣辉说,“下乡义诊,帮乡亲们早发现早治疗,既能帮乡亲们减轻经济负担,也能帮患者减少痛苦。”
杜荣辉曾了解到通城县有一位患有全身性结核的贫困初三女孩急需利福喷丁控制病情,但找遍了通城县都没能找到这种罕见药物。杜荣辉毫不犹豫,自掏腰包为贫困女生购买了药物并从武汉带去。
十五年来的默默坚持,让杜荣辉获得了群众的赞誉和信赖,她的事迹在武汉市肺科医院也逐渐传开。2019年,该医院号召组建“杜荣辉健康扶贫志愿服务队”,323名志愿者加入到送医下乡的队伍中来,人数占到全院600余名职工的一半以上。“杜荣辉健康扶贫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志愿者坚持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志愿服务,累计开展送医下乡活动20次,健康讲座30场、义诊服务43场,服务居民逾4000人次。目前,每月一次的义诊也成为了该志愿服务队的常态化工作。
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我是2011年认识的杜院长,当时我还只是一名主治医师。在她的指导和培养下,我取得了一些进步,现在已经是副主任医师了。”十多年来,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专科负责人刘葵是杜荣辉与乡亲们之间的“联络员”。当杜荣辉不在的时候,刘葵就会把有肺科疑难重症的患者的片子发给杜荣辉在线诊断。
杜荣辉刚到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门诊义诊时,发现这里的医生结核病诊断经验不够丰富,诊疗手段单一。杜荣辉开始思索:要想让贫困地区提升医疗能力,根本还是在于培养合格的本土医生,带出一批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
于是,杜荣辉把义诊室当课堂,以病例为案例,传授结核病鉴别诊断方法和标准化、个性化治疗方法。回到武汉后,杜荣辉又以微信、电话为教学手段,点对点地一对一地开小灶,指导当地医生,为他们解疑释惑。
在杜荣辉的牵线搭桥下,刘葵就曾两次前往武汉市肺科医院进修影像学。“杜院长讲解细致,耐心教导,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刘葵说。
杜荣辉表示,刘葵接诊病人并做出初步诊断后,有些拿不准的病例会发给杜荣辉请教,她发现,近年来刘葵的诊断准确率已经很高,进步巨大。如今,通城县结核病防治专科已经组建了专家团队。有了这支团队,通城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难点正逐一迎刃而解。
除了通城县,杜荣辉还借助湖北省结核病专科联盟的体制机制优势,与她的团队一起将“医疗候鸟”的精神不断扩展,累计为全湖北省17个地市州、新疆博乐市培养结核病防治人才3700余人次,用“铁脚板”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致力于实现“2035年全球终止结核病”的目标。杜荣辉本人也被湖北省结核病联盟誉为“结核病防治宣传大使”。
近年来,杜荣辉还荣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第九届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荆楚楷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硚口区不断建立健全道德典型挖掘评选、学习宣传、帮扶礼遇制度,凝聚道德力量。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城,道德高地的名片日益闪亮,共涌现全国道德模范6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湖北省道德模范6人,武汉市道德模范8人;中国好人19人,湖北好人12人;荆楚楷模8人,武汉楷模33人。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