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2日,武汉市气象台拉响暴雨红色警报,局地累计雨量如猛兽般达到160-200毫米。这场暴雨如同一场失控的灾难大片,让武汉大学附近沦为泽国。
2025年5月22日,武汉市气象台拉响暴雨红色警报,局地累计雨量如猛兽般达到160-200毫米。这场暴雨如同一场失控的灾难大片,让武汉大学附近沦为泽国。
从现场视频中,我们能看到那令人揪心的画面:多辆汽车如同无助的玩具被积水无情淹没,路人艰难过马路时,积水甚至残忍地淹没了他们的肩膀。
而其中,珞珈门的受灾情况尤为严重,也因此,武汉大学保卫部紧急通知,若要进校需从茶港门或西门进入。并且,保卫部工作人员无奈表示,珞珈门那片地势较低,几乎每年暴雨都会被淹,学校虽已通过短信通知学生情况,但面对如此顽固的积水问题,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一、武汉大学今年被淹原因分析
(一)极端天气超出承受极限
今年这场暴雨,其强度和降水量都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暴雨红色警报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城市原本的排水承载能力瞬间被击垮。
对于武汉大学而言,校园内的排水系统在面对如此极端天气时,就像一个瘦弱的孩子去对抗巨人,根本无法及时将大量雨水排出。这就如同用一个小水管去应对汹涌的洪水,大量的雨水迅速积聚,最终导致校园内多处被淹。
(二)排水系统存在短板
武汉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部分区域的排水系统建设时间较早,其设计标准可能无法满足现代极端天气下的排水需求。随着校园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增多、硬化地面扩大,雨水下渗空间减少,更多的雨水只能依赖排水管网。
然而,老旧的排水管网管径可能较小,排水速度跟不上雨水的汇集速度,并且可能存在管道老化、堵塞等问题,使得排水效率大打折扣。比如,一些排水管道可能被树叶、杂物等堵塞,水流在管道中无法顺畅流动,从而造成排水不畅,积水在校园内蔓延。
二、武汉大学珞珈门每年都会淹的原因
(一)先天地势低洼劣势
珞珈门区域地势较低,这是其每年暴雨必淹的最根本原因。在地形上,它就如同一个天然的 “洼地”,周围高处的雨水都会顺着地势向这里汇聚。
就像一个碗,一旦有水流注入,就会首先在碗底积聚。当暴雨来袭,周边区域的雨水大量涌来,珞珈门区域很难承受如此巨大的水量,积水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二)周边水系影响复杂
武汉大学周边水系丰富,湖泊、河流众多。在暴雨期间,这些水系的水位会迅速上升。珞珈门靠近一些水系,当周边水系水位高于校园内部地面时,就会出现河水倒灌的现象。
原本应该排出的雨水,因为外部水系的高水位而无法排出,甚至还会有更多的水涌入校园,加剧了珞珈门区域的积水情况。
三、高校加强突发自然灾害教育,维护大学生安全的策略
(一)强化自然灾害知识普及教育
高校应将自然灾害知识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可以开设专门的防灾减灾课程,邀请专业的气象、地质等领域专家来校授课。
课程内容涵盖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危害以及应对方法。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暴雨、洪水、地震等灾害发生时的真实场景,教授他们如何在不同灾害场景下保护自己。
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定期推送自然灾害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二)完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每所高校都应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校园布局等特点,制定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预案中明确在灾害发生时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如保卫部门负责安全警戒、后勤部门负责物资保障、教学部门负责组织学生疏散等。
并且,要定期组织全校性的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模拟地震、火灾、洪水等不同灾害场景。通过演练,让学生熟悉疏散路线、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师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例如,定期进行火灾逃生演练,让学生学会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前行,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三)增强校园基础设施的防灾能力
高校要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其防灾减灾能力。对于排水系统,要对老旧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大管径、优化排水线路,定期清理管道,确保排水畅通。
在校园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合理设置排水坡度,避免出现低洼易积水区域。同时,加强对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提高建筑物在地震等灾害中的稳定性。
例如,对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进行抗震检测,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筑进行加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结构强度。
(四)建立有效的预警与信息沟通机制
高校应与当地气象、地质等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获取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一旦收到预警,学校要迅速通过多种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师生,如短信、校园广播、校内通知等。
同时,建立校园内部的信息沟通网络,让师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学校也能及时回应和处理。
例如,在暴雨预警发布后,学校立即通过短信通知学生减少外出,提醒学生注意防范积水、漏电等安全隐患,确保学生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四、网友评价引发的思考
面对武汉大学积水问题,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网友提议联系雷军,希望他能捐款帮忙修缮地下排水管网系统,这反映出公众对解决问题的急切期望,也体现出社会力量愿意为高校改善基础设施贡献力量的热心。
还有网友提出,武汉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实力强劲,在全球都崭露头角,为何不让建筑专业的学生参与校园布局设计,利用专业知识来改善积水等问题。武汉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级评价,档次为中国一流专业。
这一观点提醒高校,在解决校园问题时,不妨充分挖掘校内专业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为校园建设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综合来看,武汉大学的积水问题既是对校园基础设施的考验,也是对高校防灾教育及应对机制的检验。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从提升硬件设施防灾能力到加强软件层面的教育、预警机制建设,全方位保障学生安全,同时也可积极听取社会各界及校内师生的建议,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来源:史海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