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驱车穿行武汉“四线一口”主干道,一幅现代农业生态画卷跃入眼帘:江夏郑店街道千亩红薯田沿国道绵延如绿毯,蔡甸侏儒山街道设施大棚中的吊蔓空中西瓜错落叠翠,京港澳高速劳四村段700亩设施蔬菜基地“种”出彩虹田……这是我市推进“四线一口”环境综合整治的生动实践。长江日
驱车穿行武汉“四线一口”主干道,一幅现代农业生态画卷跃入眼帘:江夏郑店街道千亩红薯田沿国道绵延如绿毯,蔡甸侏儒山街道设施大棚中的吊蔓空中西瓜错落叠翠,京港澳高速劳四村段700亩设施蔬菜基地“种”出彩虹田……这是我市推进“四线一口”环境综合整治的生动实践。长江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通过“农田+景观”模式,全市“四线一口”主干道沿线正实现耕地应种尽种、连片成景,农业龙头企业以科技赋能、三产融合,探索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新路径。
四环线武湖匝道周边区域,水乡湿地风貌与星罗棋布的鱼塘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美景图
■ 连片整治:
碎片农田变身景观地标
在107国道江夏莲花桥段,武汉莲花绿洲公司3000亩红薯基地构成绿色生态长廊,选用的“烟薯25号”形成红蔓绿叶的视觉韵律。公司负责人谭云丰算了笔生态账:“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带动周边形成2000亩种植区,既整合了耕地碎片,每亩综合产值更是突破6000元。”
20分钟车程外,紧邻京港澳高速的劳四村,湖北丛霖农业公司投资亿元打造的7000亩示范区正重塑农田肌理:3000亩流转水面与4000亩蔬菜基地中,21种绿色认证农产品分区种植,玻璃智慧大棚与玉米田构成科技农业图景。“过去这里散布着数十处闲置鱼塘和荒地,我们重新规划灌排系统,建成全市最大单体蔬菜基地。”董事长金凤介绍。
在107国道旁,武汉莲花绿洲生态农业基地里,负责人谭云丰正在采摘苕尖
蔡甸区侏儒山街道薛山村,武汉逐梦田园合作社的物联网设备正实时监测大棚的温、湿度,喷灌系统根据气象数据自动调整。“我们实行西瓜和藜蒿轮作,200亩大棚不仅高产,更是四季绿意盎然,成为318国道蔡甸段标志性景观。”合作社理事长王敏介绍,通过统一高度和间距,大棚群形成了极具韵律感的视觉序列。步入棚内,满眼碧绿青翠,一幅现代农业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一根根牵引绳上,翠绿的藤蔓蜿蜒攀爬,一个个圆润饱满的小西瓜悬吊半空,仿佛被施了“悬浮术”,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立体空间里。
王敏被当地人称为“藜蒿女王”。薛山村藜蒿种植历史可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 但由于分散种植,一直无法实现规模化。王敏推动成立农业合作社后,实现了藜蒿和西瓜轮作的规模化种植。蔡甸土质、水质优良,种出来的藜蒿根茎粗壮、色泽漂亮、口感鲜甜,早在2014年就被评为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如今,薛山村及邻近村庄的田野上,一座座大棚星罗棋布,在国道沿线形成蔚为壮观的现代农业景观。
■ 科技加持:
农田长出“绿色芯片”
在环境整治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关键一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农业农村部门推广的“两减”行动(化肥农药减量),在科技加持下,取得显著成效。
“莲花绿洲”采用“有机肥+生物防控”技术,使红薯种植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谭云丰介绍,近年来,公司已投资3000万元,用于深加工、设备及种植技术、病虫害等各项投入。
“通过分级加工体系,地里产出的‘中等个头’红薯作为‘鲜烤红薯’销售,‘大个头’红薯加工成蜜薯干,小果制成芝士焗红薯和红薯粉条,藤蔓则转化为饲料。”谭云丰说,“红薯种植基地已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零废弃循环。”
在京港澳高速出口附近,湖北丛霖农业的大棚
走进“丛霖农业”的“四线一口”示范区,每50—100米就设置有一个生物防治站:太阳能诱虫灯、性诱剂装置与显花植物带组成立体防控网。夜间,当立于田间地头的数百盏太阳能诱虫灯点亮时,形成独特的科技田园夜景。
“这套系统让农田告别了‘白膜覆盖’的传统形象,真正实现了绿色生产与景观效果的统一。”金凤指着玉米地铺着的黑色地膜说,“这全部是可降解地膜——以淀粉为原料,几个月就能自动分解为有机质。”
在京港澳高速出口附近,湖北丛霖农业种植的甜玉米长势良好
“蔡甸藜蒿根茎粗壮、口感鲜甜,这得益于生物有机肥的应用。”王敏介绍,生物有机肥通过改良土质,提升藜蒿口感,增加纤维含量,使藜蒿香味更浓郁。尽管成本高于化肥,但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回报。冬春季产量稳定时,合作社的藜蒿销售价格达到每斤5元。相比过去,每亩产值已稳定在3万元以上,这种高投入带来的高回报逻辑清晰可见。
江夏区农业农村局蔬菜办负责人郑彬介绍,目前该区“四线一口”区域已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稳定下行趋势。目前,该区猪场粪污转化的有机肥优先免费供给“四线一口”蔬菜种植基地。
■ 三产融合:
农田释放“乘数效应”
从单纯的生产功能到“生态—景观—经济”多元价值释放,武汉“四线一口”农业生态农田正转化为文旅资源。
“莲花绿洲”加工车间,红薯经过清洗、蒸烤、包装,变身多种深加工产品。“蜜薯干售价达鲜薯的数倍,红薯粉条年销上百吨。”谭云丰算了一笔账:千余万元年营收中,二产占比已达35%。
“我们计划在种植基地开发红薯主题农旅体验,实现三产的突破。”谭云丰说,他们设想在国道旁搭建观景平台,游客可俯瞰红薯田全景;开发红薯主题文创雪糕、薯叶标本等衍生品,并通过举办蜜薯节活动,带动农业观光旅游。
“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有市民来基地采摘观光。”在“丛霖农业”樱桃番茄大棚,金凤透露,未来,公司还将完成劳四村约1.7万亩土地的整体开发,力求通过休闲旅游综合经营提升农业附加值,让资源变资本、乡村变城镇、农民变股东、田园变公园。
“我们将联合专业机构,设计‘红绿黄’三色轮作体系。春季油菜花海、夏季绿色稻浪、秋季红薯红叶,配合格桑花隔离带,形成‘车行画中’的视觉效果。”金凤说。
“逐梦田园”的藜蒿和西瓜长得壮、产量高、卖相好,市场走俏,其绿色种植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下乡采摘、打卡。王敏从中看到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巨大商机,也计划在国道沿线打造观光步道,通过观光透明大棚,让游客直观了解藜蒿、西瓜的生长情况,使之成为展示蔡甸农耕文化的窗口,传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从“碎片农田”到“绿富美”,武汉“四线一口”农业整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和市场主体联动,农田正成为展示城市生态底色的“第一眼风景”。
据悉,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四线一口”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农业规范种植与区域环境品质提升,市农业农村局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工作。该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农田+景观”模式的深入推广,全市“四线一口”区域将实现主干道沿线景观农业全覆盖,让更多农田焕发生态与经济双重活力,变身“城市风景线”。
来源:武汉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