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清散健康科普
编辑 | 清散健康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个老人如果走路带风、吃嘛嘛香、睡得像猪、记性还行,那你真的该偷着乐。
别总盯着爸妈头发白了,腰弯了,腿慢了,就觉得他们身体不行了。衰老不是病,真正值得我们担心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慢性杀手”——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
但如果一个老人还保有下面这4种表现,说明身体机能还在良好状态,家里子女真没必要瞎操心。
一个老人要是还能坐下来好好吃饭,吃得还挺香,说明最起码三件事还没有出问题:消化系统还算通畅;神经系统调节正常;心理状态稳定。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老年人群中,约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其中大多数,是因为“吃不下”“没胃口”。
食欲下降,通常是衰老的前兆,但也可能是重大疾病的信号,比如消化道肿瘤、抑郁症、帕金森病等。而一个还能三餐准时、吃完还能来碗汤的老人,说明身体机能还在稳定运行。
更重要的是,吃得好就能吸收得好,吸收得好才能不掉肉,身体才有抵抗力。所以,别总看爸妈是不是吃得清淡了,重点是:他们还愿意吃、还能吃得下。
别以为老了腿脚慢是常态,很多时候,那是血管出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高达17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尤其是老年人,腿脚慢不一定是肌肉的问题,更多是心血管不给力,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协调性下降。
但如果你家老人还能出门买菜、遛弯快走、上下楼梯不喘,甚至还能跳个广场舞,那身体里的“发动机”——心脏和大脑,基本还是在线的。
走路能力,其实是老年人健康的晴雨表。医学上甚至有“步态分析”来判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神经系统状态和整体健康。
如果一个老人走得稳、站得直、反应快,说明他的神经系统、骨骼肌、关节、心肺功能,都还没掉链子。
老年人最怕啥?不是病,而是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长期失眠不仅让人情绪差,更会加速大脑功能的退化。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超过50%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但如果你家老人晚上躺下就睡着,半夜不醒,早上还能自然醒,那说明大脑的“生物钟”还很正常。
睡眠是大脑“洗澡”的时间。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表明,老年人深度睡眠时间越少,大脑代谢垃圾的能力越差,越容易诱发阿尔茨海默病。所以,能睡、好睡,是大脑还没“生锈”的象征。
当然,如果老人白天精神也好,说明睡眠质量不是表面现象,而是真正的恢复性睡眠。
记性差,不等于老年痴呆,但记性突然变差、说话逻辑混乱、忘事越来越严重,这才是你该警惕的信号。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全球每3秒就新增1例患者。我国目前大约有1500多万老年痴呆患者,而这个数字还在快速上升。
但如果老人还能记得你小时候的糗事,能算账、能讲故事、能逗孙子,那说明他的大脑“网络”还没断线。记忆力、语言能力、逻辑推理、情绪控制,这些都是认知系统的体现。
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是识别痴呆早期最直接的方式。能说能聊的老人,说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还很活跃。
别把健康只看作是“有没有病”,那是片面的。真正的健康,是功能还在,系统还稳,生活还能自理,精神还能愉快。
这四个表现:吃得好、走得快、睡得沉、记得牢,分别代表了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认知系统的基本健康。它们之间环环相扣,互为支持。
一个人吃得香,身体才有能量;走得动,血液循环才好;睡得沉,大脑才得修复;记得牢,生活才有质量。
所以,如果你家老人还能这四样都不差,那就别再杞人忧天地逼他们去医院做全身检查;相反,该想的是怎么让他们保持下去,别打断了健康的节奏。
老人健康的标志,不是没有病,而是“功能没塌”。如果你家老人还能吃、能走、能睡、能想,那他们的身体,比你想象的还要靠谱。别总拿“老了”当病看,真正的病,是没了活力。
参考文献: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
②.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3》[R].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