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更要普及科学精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14:02 2

摘要: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即将拉开帷幕,这一活动自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多年来对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迎来历史性突破。

  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即将拉开帷幕,这一活动自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多年来对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迎来历史性突破。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科技活动周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科普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播,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传递愈发重要,而怀疑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亟待被重视与弘扬。

  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比如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信息更难识别,公众在信息洪流中获取真实信息的难度增大,这就对公众的理性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

  披着“科普”外衣的伪科普内容在社交平台的大肆传播就是一例。科普工作的本质是去伪存真、格物致知,需要经年累月的专业积淀与精益求精的实证精神。而当前主流人工智能模型的运行机制,本质上是概率统计驱动下的语言模式匹配。拽几个科学概念、扯几句专业术语……相较于传统谣言简单粗暴的谬误,智能系统生成的科普内容往往披着科学外衣:有模有样的公式推导、文献引用,辅以流畅的逻辑表达,却在科学性、真实性上不堪一击,正是所谓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没有科学思维和怀疑精神,就很容易掉入“伪科普”的陷阱。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怀疑精神、科学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怀疑,经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掀起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的论断,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活动周作为科普的重要契机,应积极响应时代需求,着力传播科学精神。在活动内容设置上,一方面可以增加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普板块,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介绍人工智能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潜在风险。比如举办人工智能科普讲座,邀请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人工智能技术,同时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公众提问、质疑,激发大家对新技术的思考;另一方面,针对公众关注的科技热点问题,开展科普辩论活动,让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怀疑精神。

  除了全国科技活动周,日常的科普工作也至关重要。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将科学精神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中。在科学课程教学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质疑,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媒体则应发挥传播优势,制作更多高质量的科普节目和文章,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营造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期待广大青少年在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积累养成中,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文化,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宋雅娟)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