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并始终占据消费核心战场,日用品、食品饮料、美妆个护稳居销量前列,“囤货式消费” 特征显著。
京东618将于5月底正式开启,每年 618,快消品都是当之无愧的 “流量担当”。
并始终占据消费核心战场,日用品、食品饮料、美妆个护稳居销量前列,“囤货式消费” 特征显著。
如今消费者决策更趋理性 —— 超 70% 用户提前调研商品测评,55% 更关注场景化需求(如夏日防晒、露营食品),而非单纯价格优惠。
这一变迁倒逼行业突破传统营销框架:当 “低价促销”“流量种草” 等手段渐显疲态,快消品亟需在 618 营销中找到兼顾短期转化与长期品牌价值的新路径。
一、传统营销三板斧:优势与隐忧并存
快消品行业在历年 618 大促中,形成了三大典型营销模式,各有千秋却也暗藏瓶颈:
价格驱动型:短期冲量的双刃剑
以 “满减凑单”“限时秒杀” 为核心,通过低价刺激快速转化,尤其适合纸巾、饮料等高频消费品。
(图源:京东官网)
其优势在于直接降低决策门槛,短期内拉动 GMV 飙升;但过度依赖价格战,易导致品牌价值透支 —— 消费者形成 “不促不买” 心理,利润空间被压缩,中小商家常陷入 “赔本赚吆喝” 的困境。
内容种草型:创意为王的效率之痛
依托短视频、直播、KOL 测评等内容形式,通过场景化展示或情感共鸣触达用户,如美妆品牌的 “成分解析”、母婴品牌的 “育儿课堂”。
这类策略能深度绑定目标人群,提升品牌好感度,却面临内容成本高企(头部主播坑位费百万级)、效果难量化的挑战,中小品牌难以负担长期投入。
(图源:小红书)
数据驱动型:精准投放的技术壁垒
基于平台用户画像进行定向推送,如针对 PLUS 会员的专属折扣、地域化的低价包邮策略。
其优势在于优化资源分配,提升复购率;但受限于平台数据孤岛(跨平台用户行为难打通)、技术门槛高(中小商家缺乏数据分析能力),且过度依赖用户标签易引发隐私争议,实际转化效率增长趋缓。
二、大促常态化下的三大核心困局
随着 618 从 “造节狂欢” 变为 “常规促销”,行业深层矛盾逐渐暴露:
用户心智疲劳:从 “抢购狂欢” 到 “选择恐惧”
消费者对 “预售定金”“跨店满减” 等玩法敏感度下降,不少用户认为 “优惠计算太复杂”“实际折扣不如日常”。
同时,信息过载导致决策疲劳 —— 用户日均浏览超 30 个品牌直播间,最终放弃购买。传统营销难以激发真正的消费热情。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流量内卷加剧:获客成本攀升,ROI 持续走低
头部主播垄断 30% 以上流量,中小品牌获客成本同比上涨 40%,但销量增幅普遍不足 15%。跨平台比价行为增多,同一商品在不同渠道的价格差异引发舆情,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高投入低回报” 成为普遍痛点。
场景价值稀释:线上线下割裂,公域流量见顶
货架电商流量红利消退,有的快消品天猫旗舰店访客量连续下降,依赖平台公域流量的模式难以为继。
同时,线上营销与线下场景联动薄弱,以零食品牌为例,线上营销投入大量预算,线下门店客流量增幅却十分有限,凸显出渠道协同效率的不足。
(图源:网络)
三、视频彩铃:5G 时代的营销新范式
当传统手段遭遇瓶颈,视频彩铃以独特的场景优势与技术赋能,为快消品营销打开新窗口:
黄金场景触达:无干扰的高频曝光
通话等待的 15-30 秒是用户注意力最集中时段,视频彩铃观看率超 90%,品牌记忆度提升 40%。依托运营商三网互通能力,其覆盖 9.5亿+活用户,打破平台与地域限制,实现 “无干扰式” 精准触达
无论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白领,还是下沉市场的家庭用户,都能通过日常通话场景自然接触品牌内容。
数据与成本优势:中小品牌的突围利器
基于运营商用户标签(年龄、地域、消费习惯、终端品牌、在网时间等),视频彩铃实现多维度精准定向,传统广告按点击收费而视频彩铃按通话次数计费,平均单次曝光成本更低!性价比远高于传统广告投放,成为中小品牌 “小预算大曝光” 的优选方案。
四、结语:跳出内卷,抢占场景新入口
京东 618 的竞争本质是用户注意力的争夺。
当价格战陷入红海、内容营销遭遇瓶颈,视频彩铃凭借 “高频场景 + 精准互动 + 低成本” 的三重优势,成为破局关键。
它不仅是一种营销工具,更是重构品牌与用户连接的新场景 —— 让每一次通话等待,都成为品牌传递价值、激发消费的契机。
对于快消品商家而言,与其在传统赛道内卷,不如拥抱视频彩铃这一新兴入口,在 5G 时代的营销变革中抢占先机。
视频彩铃快消品行业案例分享(部分):
来源:新华5G视频彩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