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别山腹地的新县陈店乡戴岗村,47岁村民杨爱荣以十余载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孝老爱亲的感人篇章。她用平凡善举传承家庭美德,以创新实践浸润乡村文明,成为新时代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
在大别山腹地的新县陈店乡戴岗村,47岁村民杨爱荣以十余载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孝老爱亲的感人篇章。她用平凡善举传承家庭美德,以创新实践浸润乡村文明,成为新时代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
漂泊归根守孝道。十年前,杨爱荣与丈夫在天津创业,经营着一家烧烤店,生意红红火火。2020年,婆婆病情陡然加重,杨爱荣在家族微信群写下:"妈养大五个孩子不容易,我来守着她",她毅然决然关闭苦心经营多年的店铺,携家返回新县县城开起"孝心餐馆"。每日凌晨四点,整座县城尚在沉睡,她便已开始忙碌,既要精心准备食材,又要悉心照料婆婆的起居,床上80多岁的婆婆朱国梅用含糊不清的乡音唤着"荣啊",这呼唤成了婆媳间延续了多少个日夜的温情密码。
护理细节藏真情。在戴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善行义举榜上,杨爱荣的护理日记被做成展板。泛黄的笔记本里,既有护理记录:"3月12日婆婆首次自主吞咽糊状食物.....",也有生活诗意的注脚:"今日扶妈坐轮椅看了油菜花,她说像年轻时集体劳动见过的花海"。餐馆常客李大姐感慨:"荣姐给婆婆喂饭前总要先尝温度,就像照顾自家孩子"。为防止肌肉萎缩,她跟村医学会按摩手法,每天雷打不动两小时康复训练;为应对大小便失禁,她自己发明三层棉布夹防水膜的护理垫,两年间不知用坏多少个缝纫机针头,村医来家访时翻她的本子:"比我写的病历还细"。
文明接力树新风。二十多年前,杨爱荣的大哥和大嫂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他们的无私奉献,让家庭的温暖始终如一。然而,岁月无情,随着时间推移,大哥因健康问题频繁住院,照料婆婆的重担渐渐全部压在大嫂一人肩头。面对这一家庭变故,杨爱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丈夫共同商议后,主动接过这份沉甸甸的家庭责任,用实际行动延续孝老爱亲的美德,诠释了文明家风的深刻内涵。
山风掠过幸福美好的新村居,杨爱荣正推着婆婆晒太阳。轮椅扶手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赠送的智能手环微微发亮,实时监测着老人健康数据。从天津的市井烟火到新县的山乡晨雾,这位普通农妇用情坚守,让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温暖光芒。
来源:玮玮的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