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久 散文||古槐沧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13:39 2

摘要:济宁城当央有条北门大街,大街中段有棵老槐树,该街因此树易名古槐路,济宁市因此树定槐树为市树。这棵妇孺皆知的老槐树身上积淀着许多故事,牵扯到人类祖先和帝王将相,寻常人家的故事就更多了,其中演绎出许多神话。透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棵古槐的来龙脉络和历史储存

古槐沧桑

作 者:朱玉久

古槐沧桑

济宁城当央有条北门大街,大街中段有棵老槐树,该街因此树易名古槐路,济宁市因此树定槐树为市树。这棵妇孺皆知的老槐树身上积淀着许多故事,牵扯到人类祖先和帝王将相,寻常人家的故事就更多了,其中演绎出许多神话。透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棵古槐的来龙脉络和历史储存。

老槐树所在地为原济水河畔的任城(注1)。济水源于王屋山上太乙池,池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涌出地面,形成珠、龙两条河流,两河再向东于济源市境内交汇成一条河:济水。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相传,在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曾在河北作战,战神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打了败仗,溯流而上退到了王屋山的主峰,在太乙池边清斋三日,于琼林台祈祷上帝相助,得破敌之策,遂杀蚩尤。蚩尤有尸体复活的本领,黄帝遂将其尸分割埋于四处,其中一处就在济水河畔的阚城(今嘉祥县大张楼与汶上县南旺镇之间,距任城40余里)。自此,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济水愈发势旺,地位愈加煊赫,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繁衍生息,正所谓母亲河。

公元8年,王莽逆天篡汉,改五铢钱为大钱,搜刮民财,一时间民怨冲天,因此得罪了上天,玉帝大怒,下令龙不许为莽服务,结果大旱三年,济水出现了旱塞,任城段尤为严重。由于没了水,生活在济水流域的人们苦不堪言,为寻水源,纷纷离乡背井。任城有一潘氏人家,人丁兴旺,男耕女织,生活相当富庶,又有一片好院落,坚信这里是风水宝地,没了水源也不想离开,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就剩他一家了,实在无法生活下去,才决定搬家。为了以后回来还能找到这块风水宝地,就在院中间栽了一棵小槐树,恋恋不舍地离去。可是潘家一家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永别,全家人因风寒死于迁徙途中。奇怪的是那棵小槐树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郁郁葱葱! 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政权,恢复了汉朝,顺天应民,风调雨顺,小槐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郁郁如华盖,人们叫她大槐树。由于沟通了济水河,大槐树附近又恢复了繁华,一个小村落逐渐发展成城镇。随着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拿这棵槐树说事,一传十,十传百,神话频出,人们开始把大槐树当成了神树来崇拜, 初一、十五给大槐树烧香祈福者接踵而至,求子求女者屡见不鲜。说来也怪,求子者得子,求女者得女,求婚者能喜结良缘。于是大槐树便在崇拜的香火中蕴含了三国战乱的风云,晕染了两晋的辉煌,记录了南北朝的兴衰,见证了开挖大运河的艰辛,储存了隋末群雄争霸的记忆,浓缩了历史的音符。

转眼到了唐朝,运河南北畅通,任城成为当时比较繁荣的都市。 朝廷特派功勋显赫的江夏君王李道宗管理任城,武德5年(公元622年)被封为任城王。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尉迟恭的至交。他上任后,访问当地居民得知,大槐树的北面是任城地势的至高点,有 “水漫全城,此处独安”之说,常有渔人停留,因此世人乃巧作奇思,命名此地为“渔山”。古槐位于渔山之南,山南为阳,故名“山阳古槐”,任城人视为吉祥符。李道宗顿生敬意,携夫人到大槐树下焚香,其夫人默默祈女,一年后果然如愿,生下一女,李道宗得绿衣仙人托梦:此女能安邦定国。他为该女取名李雪雁。李道宗祈女如愿的消息传到了京都,其好友尉迟恭欣喜,策马亲临任城走访,特于大槐树下驻足留连,见这棵槐树苍老遒劲,蓊郁青葱,好一派仙风道骨,乃信其神灵,离鞍下马,焚香礼拜,从而留下了“敬德勒马看古槐”的千古佳话。

再说那李雪雁自幼好学,知书达理,落落大方,9岁时在外玩耍,突降大雨,小雪雁躲在大槐树下,树冠如伞,竟然滴雨不漏,传说是古槐在暗地里保护这位非凡女孩。雪雁16岁时被唐太宗李世民赐名“文成公主”,奉命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相传,李道宗全程护送,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后来文成公主被松赞干布封为娘娘。她为华夏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特殊贡献,德高望重。济宁人为了纪念文成公主李雪雁,2006年在城南太白湖中间的岛上修建了一尊金色四面女像,塑像本身高29米,加上莲花座及汉白玉底座共36米,重170吨。我曾近前瞻仰,其面相与观音菩萨并无二致。虽然面相如佛,但基座内部宽大的四周立面上却图文并茂地详细记载着文成公主传奇般的一生。此塑像象征李雪雁回归故里。由于文成公主生在大槐树附近,又和大槐树有着那么多的故事,更多的人们前来祈福,往树上挂彩,大槐树和文成公主一样备受万民敬仰,誉高齐鲁,名震八方!

济宁太白湖中心岛的金身像——文成公主归来。

历史的长河永不会停息,1150年巨野(注2)水灾,遂移济州于任城。元代升济州为府治,由于地势较高不受泛滥之害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宋代,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埋没了济水上游,于济宁西北夺济水下游入海 ,这一亘古的母亲河就这样与黄河融为一体。济水消失,大槐树仍然郁郁葱葱,逐渐长到三个大人才能围抱。

到了明代,为解决黄河北滚淤积造成的航运中断,朝廷派工部尚书宋礼前往济宁,又在济宁设置河道总督署(亦称运河总督署),作为运河管理中枢,负责漕运调度、水利工程及河道维护。宋尚书采纳当地民间水利专家白英老人的建议,重新规划济宁水系,根据地势高低差异构建和利用堤坝湖泊、引水渠道、截水闸口等设施,巧妙调配水源。其中最值得骄傲的工程是在运河河道最高处建造了南旺分水龙王庙,将高处水柜(即人工湖)所蓄之水引入运河,南北四六分流,辅以水闸开闭控制流速及水面高度,使水路贯通,彻底解决了运河淤塞问题,激活了这条贯穿国家南北的漕运大动脉,漕运能力提高至年运粮500万石,取代了成本高风险大的海运。此工程极具水利建设历史研究价值,被称为中国的“第二个都江堰”。

河道总督署的落地,标志着济宁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朝廷派工部侍郎王恕首任总河,他现场勘察发现老槐树纳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倍受人间香火,气场强大无比,遂将总督署治所位置定于老槐树旁,气势宏伟规模庞大的衙署拔地而起。它虽为专司漕运的管理机构,但级别很高,后任总河或加尚书衔——妥妥的正部级!万历五年改总理河漕提督军务,最多时统辖兵马十万,其规模与职能与济宁州衙相比,可谓高高在上。这所中央直属机关设在济宁,民众倍感荣幸,欢欣鼓舞又异常敬畏,冀盼此举带来福祉。河道总督署不负众望,很有作为,济宁“因河而兴”,老槐树下,商贾云集,呈“百物聚处,南北通衢”(注3)之空前盛况,推动济宁进一步走向繁荣,获誉“江北小苏州”之称。运河总督署在大槐树旁办公206年,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方才南移至江苏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前不久,老槐树旁开放了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门牌号古槐路38号)。

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

老槐树历经沧桑,随同历史的年轮,进入到近、现代社会。在老槐树身姿的摇曳下,古槐路成为济宁城历史文化中轴线,她与大运河交叉,这一靓丽的十字带更加人杰地灵。民国初期这里曾走出两位国务总理(注4),词作泰斗乔羽诞生在古槐旁的财神阁。1935年,威海的一名青年才俊谷晋昭从上海同济医学院毕业,来到济宁等待国民政府分配至军队,他看到每天都有人到老槐树下焚香跪求家中病人康复,有的还撮把香灰带回去,深感百姓缺医少药之苦,遂放弃军医之前途,毅然留在济宁从医。当时济宁的医院均为外国人开设,谷先生不满外籍院长对中国百姓的冷漠,毅然脱离外籍医院,挺身而出独创自己的医院,百姓亲切地称其“谷大夫医院”,这是济宁第一家完全由国人开业的综合医院。新中国成立后,谷晋昭先生联合其他诊所成立了联合医院,并于1956年将医院交给政府,是为济宁市立医院,医院院址就在老槐树旁。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所医院隶属几经变更,成为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门牌号古槐路89号)。我有幸在这所医院工作16年,亲历医院发展为享誉省内外的大型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甚为荣幸。前些年医院扩建工程频繁,我们每次都对老槐树采取保护措施。扩路时,特意加栏,将其护于道路中间。

槐树不同于松柏那样富有油脂而耐腐,生命本身的规律加上严酷的自然环境磨砺,使这古槐不可避免地显现老态,近观可见其尚存的原始躯干斑驳皴裂,黑褐色的树皮内部腐朽,以致中空。现在看到的树冠实为树洞中再生的新枝,新枝与朽木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古槐抱子”景观。

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国史上最具活力、社会最为稳定的历史时期,百业兴旺,万物顺生,但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与世无争的大槐树与普通人一样,在某些天灾人祸中也经历着磨难。“文革”之初“破四旧”,有人说这古槐下常有人来烧香礼拜,属于该“破”之列,便安排两人持大锯上树杀伐。其中一人仰望古槐,心生畏惧,推说肚子痛,到大树旁的医院“看病”去了。另一人胆大,攀上树去,伐下一枝,后没几天,该人半身不遂,半年后去世了。够魔幻的吧,信不信由你!60年过去了,那被肢解的树枝截面仍白煞煞地昂头向天,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遭受的劫难,让人们不要忘了那段耻辱的历史!再后来,1992年夏日一场特大暴风雨加雷电折断了古槐萌发的新枝,第二代子槐竟然不卑不亢,依然生机勃勃苍翠成荫,与老树皮一起继续展现着“古槐抱子”的风情画。2008年一场大火扫过,世人都为老槐树担心,令人惊奇的是,没过多久,她又绿芽萌发,生机盎然,子槐终成壮槐!

济宁山阳古槐现姿,左为被伐过的残枝。

我遐想,仅自己亲历的半个多世纪就有这么多磨难,可以推断,两千多年来这样的磨难该有多少!

就是这样一棵槐树,值离乱扎根,逢盛世得宠,看江河转移,遭劫难重生。如此经沧桑而未衰,被剥蚀而未枯,历疾风而未倒,受雷击而未失,不是神树又是什么?正因如此,她一直是济宁民众心中永远的最大最美的树,始终是济宁的一棵峭拔屹立的最引人瞩目的富有灵性的树!

一座城市,需要有这样一棵树。她无疑已成为济宁民众的精神图腾。她不是财富,但比财富更充实,更珍贵;她不是历史,但比历史更鲜活,更真切;她不是偶像,但比偶像更具活力,更接地气。树上那飘飘荡荡的红丝带强烈昭示:她是灵魂,是气脉,是映入们心底的深情寄托。她扎根在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千年的修炼造就了无穷的汲取能力......温柔敦厚的民风血脉,生机勃勃的精神给养,一定会滋润她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器宇轩昂。

(2015.10.15初稿,2025年4月23日修改)

注1:任国,太昊伏羲的风姓之国,为《左传》中记载的“任、宿、须句、颛臾”四大风姓国之首,也是寿命最长久的方国之一,世代寄居济水流域,经历夏商周三代,是夏代中兴之主少康出生发迹之地。秦统一后于任国故地置任城县,今为济宁市任城区。

注2: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置济州,治巨野(今属山东菏泽);公元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遂移济州于任城(今属山东济宁)。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州府。由于地势较高不受泛滥之害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济宁”之名首见。

注3:出自明代诗人朱德润的《飞洪桥诗》对济宁繁荣景象的描述和《济宁直隶州志》的记载。

注4:指靳云鹏、潘馥。

作者简介:朱玉久,山东省嘉祥县人,1949年7月1日生。济宁一中“老三届”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民办教师。1970年12月入伍到大西北红军师,1988年转业地方工作。现退休。

来源:环球经典原创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