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号云峰山人,祖籍莱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名家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访问学者,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
号云峰山人,祖籍莱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名家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访问学者,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教育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原院长,山东管理学院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山东诗词学会诗书画院副院长。
黛壑通幽蕴华章 文昌揽翠育英才
——漫记戴丕昌先生的艺术人生
题记
千禧元年的一个中午,时任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文化艺术系主任的戴丕昌,办公桌上多了一份新的求职简历。这份简历意味着我从校园步入社会的开始,从此,便有了和戴老师二十五年的缘分。从青年到中年,青葱变油腻,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开始,戴老师师傅带徒弟般,手把手教你做事、教会做人,和戴老师亦师亦友的人生旅程定是我终生不能磨灭的深刻记忆。
“书法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笔一划里有我们做人的规矩,一笔一划书写人生真谛。我们在文昌书院的课堂上,在戴老师一言一语的传授中,在大家一笔一划的练习中,在一日一日的坚持里,感悟着,体会着……此刻的我又想起我曾无数次说起的那句话‘感恩美好遇见,书写快乐时光’”——文昌书院戴丕昌工作室第十期书法班学员张伟也有和我同样的体会,这段动情的描述,塑造了戴老师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截至目前,戴丕昌工作室书法班已经开展了二十期,殊不知,这是戴老师退休后,各界爱书爱画人士怀揣求学求艺之志慕名拜访而得来的这个工作室她们中间,有一家三口同班,有兄弟姐妹同行,有舅舅和外甥女同窗,年龄、性别、辈分、身份的区别在墨色里和解。
戴老师用五十余年的从艺从教经验,从不会执笔开始,一步步带领着他们快速成长,结业前能够得五种书体之奥妙,并做到背临和创作。戴老师的五十余年,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历教育到终身学习,他用自己深厚的艺术积淀和教育方法,终得桃李满园。
一
品戴老师笔下的字,承羲献风,点画使转间揉独法之妙。戴老师为人处事像他的字一样,润物细无声又酣畅淋漓。戴老师写字,字里行间渗透的处事哲理会娓娓道来。他正是用这种春风化雨般的人格魅力引领着年轻人的成长,带领着艺术队伍完成一个个里程碑式的丰功。戴老师麾下的艺术学院师生队伍,曾被很多人标榜为“情感团队”。这支队伍一直信奉“无为而治”的人性化管理,他总会带给我们一股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戴老师能够包容的面对每个人的缺点,同时做到用人之所长。我天性毛糙,年少轻狂还常以艺术人的洒脱自居,有些时候交待的任务往往会掉链子,也会耍一些不成熟的小聪明。戴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往往不会揪着问题不放,总是用一种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你自己幡然醒悟,然后会让你在纠错的惴惴不安中激发自己斗志,发挥自己的优点,成就有价值的事情。鼓励大于责备,这样的人格魅力不正诠释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家哲学吗?
戴老师的性情是出了名的,他有时会用爽朗的笑声打破日常工作的枯燥,有时会用靓丽的歌声激发团队不竭的力量,有时会被手下的感人事迹激动的在全校大会上潸然泪下,有时也会因为一些老师们的不公正待遇拍案而起。戴老师酒量有限却喜小酌,闲暇间,如果有了二两小酒,那更是妙手偶得之。有评论家评价“鬼才”黄永玉,放在戴老师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他是一个喜怒无常的性情中人,高兴时什么都好,不高兴时什么都不好!
戴老师的性情,让他不经意间就会迸发出闪光的点子,成为团队前进的方向。我们的省级教学团队、我们的特色专业、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我们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无不是在天马行空间缓缓落地,漫漫地变成了脚踏实地的奋斗,进而成为我们学校头雁和同类高校的佼佼者。扎实的工作变成了品牌的力量,“学舞蹈到青干院(当时的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美术到工干院(我校前身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这句省教育厅某位领导的赞美之词一度成为当时教育圈里传诵的佳话。这种情感激发、由内而外的工作,就像戴老师的字,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跌宕起伏,而终得美之怡然。
其实,戴老师的性情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在全面负责学校艺术团队的二十多年里,从戴主任到戴院长,已记不清组织了多少次爱心助学的活动,有因为困难学生辍学,有因为学生突发疾病或意外。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王振亮在2008年暑假帮父亲买水果的路上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看到自己曾经活蹦乱跳的学生转眼间失去自己的双腿,当时的戴主任夜不能寐,除了面向全校师生发起捐款倡议,更是忍痛割爱,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画作品发动社会爱心人士进行义卖活动,近四万元的善款第一时间放到了孩子的枕边。各级媒体闻讯争相进行了专题报道,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戴老师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和力量的指引下塑造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二
戴老师不只写字,更深谙书画同源之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所以,画在戴老师的艺术人生里是必不可少的,戴老师也成为艺术界为数不多的善书精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品戴老师笔下的兰,隽永飘逸,穿插避让间尽显书法之功力。戴老师的兰不媚俗,就像他创作中经常引用的一首诗: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像兰一样,在这支队伍里,我们也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中释放自己的性情,做到真情流露,偶尔撒撒娇,发发牢骚,也都会被戴老师一一化解而释然之。与想象中的管理机制不同,艺术人的个性可以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戴老师经常拿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告诫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正是这种幽兰的真,才成就了戴老师为人的纯粹,成就了他带的队伍的纯粹。
戴老师画山水,苍劲有力,克勤克俭,敦厚的皴擦、饱满的层次,与哗众、喧嚣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承传统书画正脉的朴实无华。戴老师做人同样如此的厚重和纯粹,对待事业,鞠躬尽瘁;对待友人,至纯至真。2008年,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得知我们老校红楼曾是毛泽东视察济南时的办公地,并且这张珍贵的史料照片就在山东农业大学的档案馆里,戴老师听闻二话没说,带着我就去农大把主席照片请回了学校,从此这张照片成为我校历史沿革的镇校之宝。
在主管我校艺术团队期间,戴老师不惜一切代价为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搭建平台、夯实资源、强化实力。2006年,当时我们还是一所不知名的成人院校,戴老师就主持发起了山东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研讨会。对此很多艺术领域的专家领导是不屑一顾的,认为我们是在拉大旗作虎皮。但是当他们看到了我们在戴老师的带领下对标国内一流院校扎实推进的教学改革,看到了时任教育部艺术设计专业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的高度认可并为研讨会发来的贺电,看到了戴院长团队兢兢业业、奋发有为的工作之后,无不佩服有加。会后,某位艺术领域德高望重的专家从质疑到高度赞扬:老戴,我原以为这就是一个务虚的面子活,没想到你们搞活动有干货、扎实、有效,以后这样的活动要多搞,这种事情只有你能做,只有你能做好。
戴老师特别注重优势资源富集的力量,“请进来走出去”一直是我们多年坚持的工作法宝,通过多方努力,两次邀请平面设计大师、工艺美术家、教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汉民先生到我校讲学。陈汉民先生也被我们“小字号”院校的干劲所感动,数次表示愿意无条件的为学校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2008年,由戴丕昌教授发起,陈汉民先生主办并冠名的“陈汉民设计奖”正式成立,旨在表彰我校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师生,该奖成立以来近百人有幸获此荣誉,并到北京陈汉民家里领奖。这百名学生荣耀加身,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一起奔涌的后浪。正是这样求真务实的工作状态,我们才能吸引更多的像白金男、安昌镐等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和设计大家成为我们的客座教授,才能培养出张培源、吴中昊这样国内设计领域新生的中坚力量。
三
戴老师的艺术,像一场人生旅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辈更钦佩于戴老师笔耕不辍的奋斗史。戴老师19岁从济南十二中开始从事书画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过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任校长的济南市书法艺术学校专业教师,得到了魏启后、于太昌、陈梗桥、杨象宪、郭志光、杨硕、程大利等艺术大家的悉心指教。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这背后的核心要义,就像他的山水一样,全在于一个“勤”字。《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戴老师就是践行这一种理念,一直行走在笃行致远的道路上。还是中学老师的时候,自己便怀揣着梦想去大学进修、找名师指点;来到高校工作,按说压力小了很多,但是戴老师完全没有放松自己,总是起早贪黑,办公室的灯总是晚上最后一个熄灭;走上高校的管理层,更是肩负起了行政和老师双肩挑的责任,即使再忙,也要走出去、请进来,找专家请教,邀名家指点。
最让人感动的是,2014年满以为退休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老人家花甲之年重拾行囊,自费走进北京荣宝斋画院开始了访学生涯。戴老师的艺术人生在2017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作访问学者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旅程。程大利先生长年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型艺术大家。
戴老师躬耕于程大利先生工作室的每个日夜,“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超脱了岗位上的喧嚣,回归本真,探务本之道。说起这段时期,戴老师总是很谦虚地回应:总觉得自己的艺术还有很多不足,日常行政事物繁忙无暇脱身,只能自己抽时间下功夫,退休了有闲暇正是要提高自己的时候。这份滋养,是戴老师眼界和心境的淘涤。如今的戴老师,已经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高研班导师,2023年又被上海书画院聘为研究员。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这是戴老师带给后人学海无涯苦做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力量。
后记
戴老师的情,戴老师的真,戴老师的勤,已然超脱了自身,蝶变为激励后辈成长的榜样。三千桃李遍天下,他们必将承继戴老师的传统,在艺术的人生道路上塑造自己的辉煌。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文昌书院茶室,和戴老师促膝长谈,忆往昔,岁月摧人,老却全然不见,言谈中的戴老师依然像当年一样精力充沛、活力十足。戴老师还和往常一样拿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醒我们,谈起我这几年的成长,戴老师兴致盎然,亲自题写了《道德经》的名句赠予我,以自勉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廿年不过须臾,总逃不过归处”,和戴老师相知相熟二十五载,我读懂了艺术,读懂了人生……
(作者:范振坤,博士、教授,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来源:玖悦文化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