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的街头巷尾正上演着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剧。德里红堡古老的城墙上,五彩纸屑在滚滚热浪中肆意飞舞,好似在欢庆一场伟大的胜利;与此同时,推特上“阵风”战机残骸坠毁的视频疯狂传播,无情地揭示着残酷现实。而在孟买达拉维贫民窟那熙熙攘攘的茶摊前,象征喜庆的彩色粉末四
印度的街头巷尾正上演着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剧。德里红堡古老的城墙上,五彩纸屑在滚滚热浪中肆意飞舞,好似在欢庆一场伟大的胜利;与此同时,推特上“阵风”战机残骸坠毁的视频疯狂传播,无情地揭示着残酷现实。而在孟买达拉维贫民窟那熙熙攘攘的茶摊前,象征喜庆的彩色粉末四处飘散,62岁的茶贩拉朱高高举着“胜利”的标语牌,身旁摊位堆满了印有“伟大胜利”的文化衫,每件仅售150卢比。
这般场景,对印度而言却早已见怪不怪,在印度人的认知里,只要没被打死就算是赢,而且挨打越狠,赢得就越多。按照这个逻辑,1962年那场战争堪称印度历史上“赢得最彻底”的战役,以至于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印度网友仍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用电影特效改写战争结局,把那场溃败渲染成史诗级的伟大胜利。
当中国考古学家在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印度学者却还在为哈拉巴文明是否属于印度争论不休。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绵延不绝,传承从未中断,而在恒河平原上,文明却断裂成了五截。从古老的吠陀时代到后来的英属印度,每一次文明的更迭都伴随着征服者的铁蹄。如今的印度博物馆里,孔雀王朝的文物与莫卧儿帝国的细密画并肩陈列,却难以拼凑出真正属于本土的完整叙事。历史记忆的破碎性,让印度形成了独特的“创伤缝合术”:当现实的伤口难以愈合,就用想象的金线编织出胜利的锦缎来自我安慰。
反观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中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参观者总是排起长队。数据显示,这座承载着民族伤痛记忆的建筑,年接待量超过8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2191人走进这里,穿越时光隧道,触摸那段沉重的历史疤痕。这种直面伤痛的勇气,源自中国人“十世之仇犹可报”的历史观。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默默积蓄力量最终实现复国大业;到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持久较量,中华民族始终将每一次挫败都转化为文明涅槃重生的强大燃料。
再看印度国家战争博物馆,1962年战役的展示区仅占3%,而1999年卡吉尔冲突却占据了40%的空间。这种记忆筛选机制,就如同给伤口涂抹了迷幻剂,硬生生地把溃败包装成了凯旋。
中国网民自发组织的“勿忘国耻”话题下,年轻人们运用先进的3D技术精心还原圆明园曾经的盛世美景,铭记历史的同时,也在展望未来;而在印度社交平台上,业余特效师们却忙着把“阵风”战机残骸P成击落歼 - 20的“辉煌战果”。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军方近年来70%的军事报道都采用史诗化叙事,把日常巡逻描绘成《摩诃婆罗多》般的英雄传奇。这种集体癔症般的“胜利美学”,就像泰戈尔诗中“用金箔遮盖裂缝的神像”,看似金光闪闪,实则虚幻无比,经不起任何现实的推敲。
印度的“精神胜利法”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生存智慧。当2025年美印联合军演的导弹划破阿拉伯海上空时,印度网友制作的“歼 - 20被击落”恶搞视频在TikTok上疯狂传播。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拥有核弹的邻居,宁愿它是大喊大叫“缺心眼的傻子”,好过它变成“沉默寡言的疯子”。就像恒河边的苦行僧吞食牛粪来净化灵魂一样,印度正通过吞噬虚构的胜利来消化现实的创伤。
在历史长河的滔滔涛声中,两个古老文明的对话从未停止。南京纪念馆肃穆的烛光与印度教寺庙里缭绕的香烟,本质上都是文明自我疗愈的香膏。只是当喜马拉雅的积雪年复一年消融,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终将明白:只有能够勇敢直视伤口的民族,才有资格谈论永恒,才有底气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
来源:纵横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