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健康”,医防融合守护“银龄”皮肤健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12:58 1

摘要:5月25日是“国际爱肤日”,“我为皮肤健康‘带’言”带状疱疹公益科普近日在苏州落地。活动汇聚医疗专家、社区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带状疱疹这一常见却易被忽视的感染性皮肤病,涵盖其疾病负担、预防与管理。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和第一道防线,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却

5月25日是“国际爱肤日”,“我为皮肤健康‘带’言”带状疱疹公益科普近日在苏州落地。活动汇聚医疗专家、社区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带状疱疹这一常见却易被忽视的感染性皮肤病,涵盖其疾病负担、预防与管理。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和第一道防线,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却常面临多种威胁。本次活动旨在提升全社会对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的风险认知与预防意识,传递主动健康、预防先行理念;同时,深入挖掘地方“医防融合”创新举措,以带状疱疹预防中的各地实践为样板,赋能“社区-家庭”的健康守护网络,帮助亿万家庭“由表及里”筑牢免疫屏障。

年龄越大越需警惕,这种皮肤病可能带来“切肤之痛”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群皮肤病患病率高达40-70%,相关健康寿命损失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四。而中老年人因皮肤的防御和适应能力退化、免疫功能的下降,成为多种皮肤疾病的高发群体。随着老龄化的加快,中老年人皮肤健康防护的公共卫生意义日益凸显。尽管如此,皮肤疾病仍长期面临公众认知不足、防治重视不够的问题。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季江表示:“皮肤是人体的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血液、免疫系统等众多人体的深层问题。目前我国皮肤病发病率较高,以我们医院为例,每年皮肤科的门诊量可以达到20万左右。但是,目前公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对于皮肤疾病的认识还有待提升。以带状疱疹为例,尽管这种皮肤病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但很多中老年人对其仍然不够重视,主动防治的意识也比较缺乏。”

“如灼烧、电击、刀割一般”一般的“切肤之痛”是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这种疼痛可贯穿疾病全程,而并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患者,疼痛更是可能持续数十年,乃至因此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季江补充道:“带状疱疹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疼痛。很多患者前来就诊时反映疼痛已经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甚至连睡个安稳觉都成问题。不仅如此,这种痛有时候不止影响着患者本人,他们的家人还需要照护患者、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等等,让整个家庭也倍受影响。”

作为一种与年龄高度相关的疾病,年龄越大,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也随之升高,尤其是50岁后,即使身体健康,患病风险也会陡然增加。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病例就有约156万人。除了年龄以外,慢性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相比一般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显著增加。苏州市姑苏区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殷松介绍道:“在社区中,许多中老年人常常患有不止一种慢病,往往既有高血压,也有糖尿病等慢病共存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这类慢病人群而言,他们的免疫力会相对较弱,更容易发作带状疱疹。并且,一旦罹患带状疱疹,不仅会影响慢病管理的效果,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增加住院率。所以对于这类人群,我们一方面是针对他们的基础慢病做好管理,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做好主动预防,减少患上带状疱疹的风险。”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的卫生政策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防病为中心”转变,提升大众特别是高风险人群的主动预防意识至关重要。季江表示,“我们常说‘上医治未病’,对于带状疱疹这类疾病来说,预防重于治疗。所以我们也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慢性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高风险人群,提高预防意识,主动接种疫苗。同时,努力提高自身免疫力,如,锻炼身体、提高营养、注意休息等等。”

创新“医疗+预防”模式发力,构筑居民皮肤健康防线

近年来,国家在构筑全民健康防线的进程中提出对重大健康问题实施早期干预,倡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为应对带状疱疹等“预防优于治疗”的疾病提供了指导。

而落实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医防融合战略落地的发挥着关键的枢纽作用。近年来,通过切实的健康教育、立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机构正逐步实现从“被动诊疗”向“主动健康管理”的服务转型。殷松表示:“社区是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为了守好这道防线,我们承担起科普教育、健康管理、预防接种等多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也会着重开展‘预防先行’理念的传播,通过签约家庭医生的服务,定期在门诊和辖区中开展健康科普,尤其是针对社区中的中老年群体、慢病人群,让他们意识到带状疱疹等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远离疾病侵扰,‘早预防’才能‘少受罪’。”

在推进医防融合的进程中,苏州创新“医疗+预防”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和疾病科普的同时,在社区全科医生门诊设置疫苗处方权限,进一步提升了中老年人群健康管理的知晓率与参与度,让疫苗接种建议不再是孤立的健康知识,而是融入居民日常健康管理的“刚需项”。此外,苏州还通过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健康管理新模式,持续推广一系列便民医疗服务,包括“智慧接种”全链条管理等,让“预防先行”的健康理念转化为切实的民生福祉。

殷松分享道:“我们中心也积极践行‘医疗+预防’的医防融合模式。作为基层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居民之间的黏性更高。针对社区老年人多病共存的情况,我们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主动式的健康筛查和管理,把健康知识的传递和健康管理的服务融入日常。”此外,殷松还补充道:“关于疫苗接种,我们也希望能为患者提供更清晰的指导,例如很多居民在接种前对于疫苗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的禁忌,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了解并不多。这时候,我们也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健康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科学、有效地做好预防接种。”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