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武器回眸之不灭的“冰雹”火箭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11:48 1

摘要:作为二战时期苏军的象征之一,BM-13“喀秋莎”火箭炮可谓闻名遐迩。以至于西方媒体界至今仍有将各型苏/俄产火箭炮统称为“喀秋莎”的习惯。但实际上,“喀秋莎”产量虽高,对外输出却受严格控制,而且其采用的“滑轨发射、火箭弹尾翼稳定”这条技术路线很快被苏联摒弃。真正

作为二战时期苏军的象征之一,BM-13“喀秋莎”火箭炮可谓闻名遐迩。以至于西方媒体界至今仍有将各型苏/俄产火箭炮统称为“喀秋莎”的习惯。但实际上,“喀秋莎”产量虽高,对外输出却受严格控制,而且其采用的“滑轨发射、火箭弹尾翼稳定”这条技术路线很快被苏联摒弃。真正影响深远并被广泛使用至今的,是属于“喀秋莎”“孙儿辈”的BM-21“冰雹”火箭炮。

BM-13“喀秋莎”火箭炮能在10秒内将16枚132毫米火箭弹投射到8.5千米外,在20世纪40年代,这是非常优异的技术指标。不过,“喀秋莎”采用的“滑轨发射、火箭弹尾翼稳定”的技术路线,决定了其射击散布较大,而且这个缺点难以根治。因此二战一结束,苏联就启动了其后续型号BM-14的研发。

“喀秋莎”采用的“滑轨发射、火箭弹尾翼稳定”的技术路线

1952年,BM-14装备苏军。其与“喀秋莎”最大的区别,是改用集束定向管作为火箭弹的定向器,定向管分上下两层排列,总计16根,全部被安装在一个可旋转、可仰俯的金属框架内。每根定向管上都有闭锁装置和弹药导电装置。所发射的火箭弹弹径也改为140毫米,有高爆榴弹、杀伤弹和化学弹等不同弹种,最大射程增至9.8千米,炮班编制7人。

由于BM-14综合性能较“喀秋莎”提高有限,且配套火箭弹制造工艺复杂,因此苏联军方对其并不满意。故而到了1959年,苏联陆军导弹炮兵总局提出发展新一代弹径为122毫米的BM-21“冰雹”火箭炮,并明确最大射程不能低于20千米。次年,苏联又进一步明确了这款新型火箭炮的战技术要求,并将系统集成及其配套的M-210F火箭弹研发任务交给了图拉第147科研所,任命戈拉尼切夫为总设计师。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第203专业设计局负责研发火箭炮发射装置。第6科研所负责研发新型固体燃料推进剂。第47国家专业设计局负责研发火箭弹战斗部。

以当时的军工科技水平,要在确保实现如此之大射程同时,将火箭弹射击散布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此前,苏联为控制火箭弹散布,主要靠在弹尾设置多个倾斜布置的火箭发动机喷口,使火箭弹在飞行过程中实现高速旋转。但这种设计要求将火箭弹的长径比控制在5至5.5之间,与普通炮弹相当,过于“粗壮”,所受空气阻力较大,这对提高射程非常不利。

在M-210F火箭弹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尝试了很多方案,最终通过试验筛选出自旋稳定+尾翼稳定的技术路径。这一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大幅降低火箭弹飞行过程中的自旋速率,从而极大放宽对火箭弹长径比的要求,为拉长弹体、降低弹体横截面所受阻力、为火箭发动机填装更多的固体燃料创造了条件。

“冰雹”沿用了BM-14的定向管设计。如此一来,火箭弹尾翼就需要折叠,而且折叠后还不能妨碍火箭弹在定向管中的稳固定位。经多次试验,M-210F火箭弹最终采用的技术解决途径是,将尾翼所在位置的弹体直径缩小一圈,以便让呈弧面状的弹翼折叠后严丝合缝地贴合在弹体表面,使弹体前后整体直径一致,不妨碍火箭弹装填及其在定向管中的稳固定位。定向管内加工有螺旋膛线,火箭弹被击发飞出定向管后,折叠尾翼在离心力作用下展开锁定,弧形翼面在气动力作用下让弹体在飞行过程中始终维系设计转速,从而确保弹道稳定。

BM-14火箭炮

在火箭弹加工成本方面,苏联机械加工工艺工程师们经攻关,成功解决了大长径比弹体薄钢板卷制成形焊接工艺的应用难题,以此取代了生产成本及工时居高不下的传统机加工工艺,从而大大提高了M-210F火箭弹的效费比。

最终定型的M-210F型122毫米火箭弹弹重66千克,18.4千克的战斗部内装填有重达6.4千克的炸药,固体火箭发动机里装填了20.45千克RSI-12M型固体燃料。发射时,固体火箭发动机能将火箭弹加速到699米/秒的最大飞行速度,使其最大射程达到20.38千米。

作为对比,当时装备广泛的苏制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11.8千米,21.76千克的弹丸内装填3.675千克炸药。其换代产品,著名的D-30型122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增至15.4千米,弹丸重量保持不变,但炸药装填量却降至3.53千克。而D-20型152毫米加榴炮最大射程为17.41千米,重达43.56千克的弹丸里装填了5.86千克炸药。也就是说,122毫米的“冰雹”火箭炮射程与单发杀伤威力均超过了当时的苏制122毫米榴弹炮和152毫米加榴炮,从而将苏军师属火力压制范围和打击效能提升了一个台阶。

“冰雹”火箭炮大获成功,不仅在于科研人员成功突破了制约火箭弹提升射程、精度及威力等关键指标的技术瓶颈,还在于该型火箭炮其他子系统设计得也同样独具匠心。

为火箭弹配套的带有膛线的定向管实际内径为122.4毫米,由2毫米厚的薄钢板采用滚压成形制造工艺制成。这种工艺不仅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益,降低了成本,而且造出来的定向管轻便耐用,平直度极高。

为提高火力打击密度,该型火箭炮装有40根定向管,分4排配置,每排10管,各定向管由金属带固定在一起。“冰雹”采用万能滚动支撑座式回转盘,回转盘为箱形焊接结构,重量较轻、刚度好,中空的内部空间用于容纳各种电气设备及气动设备,结构设计合理,空间利用率高,而且箱形焊接结构对这些内置的脆弱设备也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

“冰雹”火箭炮的平衡机采用叠板扭杆设计,与传统的扭杆-扭筒式结构相比,叠板扭杆式结构具有柔性较好、扭转角度更大,易实现全射角范围内的平衡,同时还具有装拆更方便、机加工工作量少、制造容易、对加工设备精密度要求低的优点,但也同时存在材料利用率不高,成品重量偏大的不足。

“冰雹”火箭炮久经沙场

该型火箭炮高低机为齿弧式,方向机为齿圈式。为提高瞄准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采用以电力传动为主、人力传动为辅的传动系统。由电磁摩擦离合器负责实现电传动和人力传动模式的转换。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冗余度。此外,火箭炮齐射时,既可由炮班成员在驾驶室内通过控制脉冲发射器实现电控发射,也可由炮班成员在距离炮车60米外实施遥控发射。

“冰雹”火箭炮战斗全重13.3吨,炮班成员6人,其发射车是由当时苏联最优秀的乌拉尔-375载重卡车底盘改装来的乌拉尔-375D。该车最大行驶速度75千米/时,最大行程405千米,最大爬坡度60%,能通过0.65米高的垂直墙,越壕宽0.875米,涉水深1.5米。

“冰雹”火箭炮于1963年3月28日通过设计定型。1964年11月首次在纪念“十月革命”47周年的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公开亮相。苏军每个坦克师和摩步师师属炮兵团里,都编制了1个18门制“冰雹”火箭炮营。全营可在20秒内将720枚122毫米火箭弹砸到敌方阵地上,杀伤威力及予敌心理上的震撼均十分巨大。

研发阶段代号为M-210F的122毫米火箭炮在定型后被命名为9M22U型破片-爆破火箭弹。它是“冰雹”火箭炮基本弹种,方向偏差1/123,距离偏差1/217。也就是说,该弹在最大射程上方向偏差有165.7米,距离偏差93.9米。作为一款20世纪6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的面杀伤武器,这样的精度已较此前各型火箭炮明显提高。单炮40发齐射足以弥补其精度不足,能确保弹群覆盖目标。不过,这款火箭弹最小射程为5千米,部队反映战场运用不够灵活,要求想办法进一步拓展火力打击范围。于是,苏联军工部门设计了一款长1.905米的短弹,其火力打击范围为500米至11千米。理论上,为部队配发这样的短弹可以降低打击较近距离目标时的成本,但也给后勤部门增加了较大负担。因此后来有关方面又研发出专用的大、小两种规格的阻力环。需要打击不同的较近距离目标时,可视情况选择合适的阻力环加装到标准型火箭弹头部,不但能将火箭弹最大射程降至15.9千米或12千米,相应地也极大降低了射击近界,而且阻力环有助于稳定火箭弹的飞行弹道。

除常见的9M22U型破片-爆破火箭弹,苏联还为“冰雹”火箭炮配套生产了种类繁多的火箭弹,以适应各种战术需求。其中,9M23爆破-化学火箭弹的战斗部中装有1.4至1.8千克炸药和2.9至3.1千克化学战剂。在无线电近炸引信控制下,该型火箭弹可在目标正上方1至30米处引爆,以增强破片与毒剂的杀伤力。

9M22S型集束式燃烧火箭弹携带180枚由镁合金外壳构成的小型燃烧弹,内部装填有铝热剂燃烧剂。单枚火箭弹纵火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铝热剂的燃烧温度超过2500摄氏度,几乎无法熄灭,能给敌人以极大震撼。1门“冰雹”火箭炮齐射40枚燃烧火箭弹,理论纵火面积可达20万平方米。

我国81式是“冰雹”火箭炮的仿型

9M43 烟幕火箭弹内装5个烟幕发生器。每个烟幕发生器内装0.8千克红磷。10枚9M43烟幕火箭弹齐射后可形成长1000米、纵深800米、持续时间平均为5.3分钟的烟幕。

9M28K布雷火箭弹重57.7千克,最大射程约13.4千米。战斗部内有3颗PTM-3反坦克雷。每颗地雷重约5千克,装填有1.85千克空心装药的炸药,具备较强的破甲能力,可在发射前人工设定16至24小时的自毁时间。齐射90枚9M28K布雷火箭弹即可在极短时间内在已方防御前沿布设宽达1000米,具备一定纵深的反坦克雷场。

较为罕见的9M519-1-7电磁干扰火箭弹最大射程18.3千米,能在1.5至120兆赫频段范围内对敌实施无线电干扰。

除上述弹种外,BM-21“冰雹”火箭炮还配有9M28F和9M522高爆/破片杀伤弹、9M521增强杀伤弹、9M217自导弹及9M218聚能装药破甲子母弹等。

为满足苏军空降兵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嘎斯-66卡车底盘上集成了12根“冰雹”火箭炮发射管,分上下两层排列,每排6根发射管,这就是“冰雹”-V。为适应团级火力支援需要,苏联还研发出一款专供团属炮兵的“冰雹”-1(注:北约曾称其为BM-21B)。它的发射架安装在3.5吨的吉尔-131型6x6卡车底盘上,有36根发射管,只能发射短弹。

为支援越南人民的反美救国斗争,苏联特意为其研发生产了一款“冰雹”-P单管火箭弹。其可折叠的轻型三脚架前支脚上安装了驻锄。其战斗全重为55千克,拆分后可装在2个驮包内携行,展开及撤收时间均为2.5分钟。其配用的9M22M短弹重46千克,最大射程10.8千米。

9K51M型火箭炮

“冰雹”火箭炮问世后,不仅广泛装备苏军,还大量向华约成员国及第三世界国家输出。不少国家获得了这款火箭炮的生产许可证,或直接测绘仿制。有不少国家为适应本国制造的轻型载重卡车及不同的地形条件,仿制的“冰雹”减少了定向管数量。例如,罗马尼亚生产过21管的仿制品,古巴装备过34管的型号,埃及和巴基斯坦装备的“冰雹”变型产品采用30根定向管。其中,捷克斯洛伐克仿制的型号与众不同,它采用TATRA-813 KOLOS型10吨越野卡车作为载具,该车发动机功率较大,车身较长,因此该国在驾驶室和发射架之间加装了液压装填机和一组40枚备用弹。当火箭炮发射完事先装填在定向管中的火箭弹后,可由液压装填机在2至5分钟内完成40枚备用弹的再装填,这较原型炮必须依靠6名炮班成员逐枚将重达66千克的火箭弹推入定向管中节省了大量时间及炮手体能,从而将该炮的打击效率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几乎在每一场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都能见到“冰雹”火箭炮及其衍生型号的身影。

1965年2月7日夜,携带“冰雹”-P火箭炮的越南特工队潜入美军波来古机场,轰击停在机场上的美机,击毁击伤美机31架,摧毁和严重毁坏美军宿舍52所,这就是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波来古大捷。

1973年10月6日14点,埃及部署在运河沿岸的4000余门各型火炮一起怒吼,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宽20公里的主要突破地段上,埃军5个“冰雹”火箭炮营多次实施齐射,成功压制了以军,为埃军取得突破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戈兰高地方向,叙利亚军队1个“冰雹”火箭炮营实施齐射,摧毁了以军一支后勤车队,迟滞了以军的增援行动。

在阿富汗战场上,阿富汗抗苏武装和苏军都利用“冰雹”火箭炮打击对方。抗苏武装常使用“冰雹”-P单管火箭炮打击单个苏军目标。苏军不但在大型清剿行动中使用“冰雹”火箭炮,而且通常会在每个边境哨所部署一二辆“冰雹”火箭炮,一旦发现抗苏武装踪迹,便立即动用“冰雹”火箭炮对可疑区域实施火力覆盖。

在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中,双方均装备了数量可观的“冰雹”火箭炮及其衍生型号,消耗的火箭弹是个天文数字。在两次车臣战争中,在俄格冲突及俄乌冲突中,“冰雹”火箭炮几乎无役不与。

诸如此类的战例,在“冰雹”火箭炮漫长的服役生涯中不胜枚举。这款诞生于60年前的多管火箭炮赢得了使用者的一致赞誉,甚至令和陆军素有“门户之见”的海军对它也采取了“拿来主义”,衍生出海军“魔改版”,不仅用于对水面目标和岸滩目标实施面杀伤,甚至还充作反蛙人武器。随着军工科技的飞速进步,“冰雹”火箭炮无论是射程还是精度都显得有些落伍。但不少国家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对这款老炮实施升级改造后,又令其重新焕发了青春。以其诞生地俄罗斯为例,该国最新研制的9K51M型火箭炮系统由经过升级的“冰雹”火箭炮发射车、Kapustnik-B 自动化火控系统和射程高达40千米的新型122毫米火箭弹组成。其中,至关重要的Kapustnik-B自动化火控系统包括Baget-41火控计算机、远程数据链、“格洛纳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其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火力响应速度、自动化程度均大大提升,对发射阵地的要求也较以往大大放宽。经过升级改造后,相信“冰雹”火箭炮还能继续服役相当长一个时期。

来源:军师军茶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