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学”: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建构

B站影视 2024-12-22 04:55 1

摘要: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如要创新,则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时代所需。实施学生需求导向的“以学定学”教学模式是破解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之困的有益之举。

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如要创新,则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时代所需。实施学生需求导向的“以学定学”教学模式是破解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之困的有益之举。

从“以教定学” “以学定教” 到 “以学定学”

“以教定学”是教师主导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既定的专业知识及其体系,但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定教”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禀赋、知识能力发展水平等因材施教。实施“以学定教”,关键有两点:一是判断学生学情;二是有效施教。但事实上,在现实中,教师总是很难精准判断学生学情并有效施教。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调查、经验和想象等判断学情。如果判断出错,教师仍然坚持“以学定教”,不仅会妨碍学生发展,还会因为教师的强制给学生心灵带来不良影响。即便教师判断没有出错,但因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非常多,教师也很难有效施教。即便教师能够有效施教,但因为教师无法预知学生的创新性流向,“以学定教”教育模式也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往往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一切刻意的施教,哪怕是基于学情的“以学定教”都阻断了学生的创新性流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以学定学”是学生从自身爱好、特长出发,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探究新知识、习得新能力的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并不框定学习目标,也不框定学习内容和方法。在此模式中,学生的核心任务不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在解决开放式问题中创造新知,在创造新知中“长”出创造型品质。

以微型研究机构实施领域育人

如要实施“以学定学”,则要改革专业育人机构。现今普遍存在的研究生育人机构是一种专业育人组织。在这种专业育人组织中,高校各二级学院按照既定的研究生专业或方向,设置学位点或相应的中心,让学位点负责人或中心负责人协同骨干教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研制培养方案。这种组织形态从传统学科分类和专业分类出发培养人才,而不是从研究生和未来所要解决的重大领域问题出发培养人才,尽管有利于培养掌握既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但不利于培养拥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微型研究机构是匹配“以学定学”教育模式的组织机构。微型研究机构不是根据既有的学科体系目录创立的学位点及中心,而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时代所需以及研究人员兴趣组建成立的研究团队。微型研究机构的科研任务在于发挥研究团队的兴趣和优势,攻克重大领域问题;其教育任务在于实施领域育人,而非专业育人,招收和培养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研究生。当然,如果该领域不再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领域,也没有相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感兴趣,该研究机构就会实施调整,研究团队就会解散或重组。可见,微型研究机构是根据研究生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构。

构建开放包容的菜单式课程体系

我国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远多于选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匹配的知识体系基本都是狭窄的专业知识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有助于传承既有的知识体系,培育专业人才,但不利于实施“以学定学”和领域育人,也不利于培养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如要切实从研究生出发,实施“以学定学”,就课程建设而言,必须摒弃封闭自守的专业或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从研究生兴趣和研究领域出发,联合企业、各类研究机构,协同设置尽可能多的选修课,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课程,形成菜单式课程。在美国,很多高中都会协同各类研究机构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有的高中开设的选修课程甚至达到200多门。

多设选修课程,并不代表无需设置必修课程。意识形态认同课程是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开设相应领域的核心课程是确保研究生了解相关领域基本知识和前沿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菜单式课程不能完全成为研究生的兴趣课程。除此之外,需要建构宽广纵深、开放包容的课程体系。所有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要尽可能呈现学术演进的历史,将差异性的立场和观点融入课程内容中,让不同视野、不同立场、不同观点都能在课程中呈现。如此,课程就成了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课程学习就会成为研究生与各位一流专家学者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自然变得更加开放和活跃,形成批判性立场和创新型思维。

在项目式学习中进行知识创造

项目式学习是在项目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施探究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学方式。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决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颠覆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知识流动,有利于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的转变。项目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定学”的教育理念。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学习者,而是知识的创造者。有效实施项目式学习,切实推行“以学定学”教育模式,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确保探究真实发生。现在流行的一些项目式学习,实施的探究多是一种虚假探究:教师事先确定好了研究流程,也预设好了答案,学生只要按照既定流程,获得预定答案即可。在这种虚假探究中,学生没有让研究真实发生,也没有进行真正的知识创造。只有在真实的探究中,在不知道研究流程和解决方案的前提下,在自主摸索建构研究方案和致力于解决问题中,研究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知识创造。正是在这种主动摸索和知识创造中,研究生才能打破常规,突破专业知识体系的限制,形成跨学科视野,萌发创造性精神。

其次,要确保教师成为研究生成长的“支架”。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既有的知识,更要具有一流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要有能力让研究生基于自己的兴趣找到真实问题,要有水平让研究生自己摸索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要有魅力让研究生协同合作和共同探究。除此之外,因为无法预知研究生建构的研究方案和结论,所以教师不能根据预定的方案和结论来对研究生实施鉴赏性评价,而应根据研究生创造性发展过程,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的欣赏性评价,促进研究生成长,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成长“支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智能时代高品质学习空间的表征及构建路径研究”(BAA210020)阶段性成果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