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之难 茶商之伤 茶人之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21:52 2

摘要:以前出国,中国小礼品常是人们馈赠首选。早年是风油精,后来有丝绸丝巾,而茶叶更是热门之选。人们总觉得外国人爱茶,便将中国好茶带出国门。可现实是,外国人对中国绿茶等品类接受度有限,那些送出的好茶,并未充分发挥价值。

今天是“国际茶日”,作为“经济学人”兼“资深茶人”,有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以前出国,中国小礼品常是人们馈赠首选。早年是风油精,后来有丝绸丝巾,而茶叶更是热门之选。人们总觉得外国人爱茶,便将中国好茶带出国门。可现实是,外国人对中国绿茶等品类接受度有限,那些送出的好茶,并未充分发挥价值。

笔者曾万里送绿茶到咖啡原产地,闹出个“咖啡绿茶一锅煮”的笑话。同样喝茶,境内外有别,“口味无穷,门派众多”。

茶、茶叶、茶业,境内外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多年来一直存在,至今仍影响着中国茶产业的发展,也让茶农、茶商与茶人陷入困惑。

茶农之难:丰产不丰收的无奈困局

对于茶农而言,种茶是生计所系,然而现实却满是艰辛。中国虽茶叶产量稳居世界首位,2023年干毛茶总产量达333.95万吨,但茶农常面临“丰产不丰收”的窘境。

一方面,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缺乏稳定的价格保护机制。当茶叶大量上市时,供大于求,价格往往被压得极低,茶农辛苦劳作一年,收入却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种植成本不断攀升,从肥料、农药,到人工采摘费用,逐年增加。而且,多数茶农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种植,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在面对自然灾害、病虫害时更是无力抵抗,损失惨重。

此外,国际市场严苛的农残检测标准,也让茶农无所适从,即便种出优质茶叶,也可能因达不到标准而无法出口,只能在国内低价销售。

茶商之伤:夹缝中求生的艰难处境

茶商在茶产业的链条中起着连接茶农与消费者的关键作用,却也伤痕累累。国内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却缺乏领军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价格战频发。茶商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为了生存,只能在品质和价格之间艰难抉择。

在品牌建设方面,中小茶商资金有限,难以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无法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同时,渠道拓展也面临诸多难题,线上电商平台竞争白热化,流量成本高;线下实体店租金、人力成本不断上涨。

而且,茶商还要承担库存积压的风险,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大量茶叶滞销,资金链就会面临断裂的危险。此外,国际贸易壁垒重重,茶商想要将中国茶叶推向国际市场,面临着复杂的关税政策、质量认证等问题,困难重重。

茶人之惑:传承与创新的艰难抉择

茶人,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内心充满困惑。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制茶工艺、品茗艺术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传统茶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茶文化的兴趣不足,愿意学习传统制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茶人不得不进行创新,但在创新过程中,又担心失去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产品创新上,如何将现代消费者的口味需求与传统茶叶特色相结合,开发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不失茶文化内涵的产品,是茶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在营销模式创新上,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传播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茶,也是茶人面临的难题。

中国茶产业要摆脱当前困境,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茶农的扶持力度,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完善价格保护机制;鼓励茶商进行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提供政策优惠和市场信息服务。

茶企和茶人要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只有打破茶农之难、抚平茶商之伤、解开茶人之惑,中国茶产业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让中国茶香飘向世界,实现从茶叶大国到茶叶强国的蜕变。

备注:

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设立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不会写文章的花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