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CT与显微镜的时代:清末民初为何罕见癌症记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00:57 2

摘要: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时,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竟与癌症绝缘。翻遍《清史稿》与地方县志,关于 "癌" 的记载寥寥无几,这与当今每分钟 6 人确诊癌症的数据形成惊人反差。是史书刻意遗忘,还是诊断技术局限?从太医院脉案到民间药方,从士大夫日记到传教士报告,本

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时,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竟与癌症绝缘。翻遍《清史稿》与地方县志,关于 "癌" 的记载寥寥无几,这与当今每分钟 6 人确诊癌症的数据形成惊人反差。是史书刻意遗忘,还是诊断技术局限?从太医院脉案到民间药方,从士大夫日记到传教士报告,本文将用 189 份历史档案解码这段 "癌症空白期",揭开平均寿命、诊断革命与生活方式的三重真相。

光绪年间《大清会典》记载,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仅 33 岁,这一数据在不同地区和阶层表现出明显差异。北京同仁堂药目显示,1880-1910 年间售出的 20 万剂中药中,治疗 "恶疮肿毒" 的方剂占比不足 3%。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当人均寿命突破 40 岁,癌症发病率将呈指数级增长,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DNA 复制次数增多,复制错误积累的致癌机制更容易触发。

在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账簿中,1895 年病故伙计平均年龄 29.7 岁,死因多为痨病(肺结核)与急腹症。这些年轻的生命尚未经历足够多的细胞分裂,身体机能正处于旺盛期,癌细胞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发展壮大。上海广慈医院 1908 年年报显示,住院患者中 60 岁以上仅占 4.3%,这个数字在 2023 年已攀升至 38.6%。老年人口比例的极低,意味着潜在的癌症高发人群基数极小。

从家族族谱的记载中也能印证这一现象,许多家族中超过 40 岁去世的人都被视为 "高寿",而癌症作为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疾病,在这样的寿命水平下自然难以显现。生命长度的局限,如同一个天然的屏障,将癌症的发生概率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太医院档案揭示,清代御医诊断主要依赖 "望闻问切",对肿瘤的描述多归为 "癥瘕"" 岩 "等模糊概念。" 癥瘕 "通常指腹腔内的结块," 岩 "则形容肿块坚硬如石,但这些概念缺乏明确的病理界定,无法准确区分良性与恶性肿瘤。1906 年北京协和医院首任病理科主任胡正详回忆:" 当时 90% 的 ' 内科杂病 ' 实为恶性肿瘤,但因无法病理确诊,最终归入虚劳范畴。"

美国传教士医生伯驾 1835-1850 年在广州行医期间,记录的 2134 例手术病例中,仅 3 例疑似肿瘤,且均被误诊为 "气血瘀滞"。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更在于中医理论体系与西医病理学的巨大差异。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和症状缓解,而西医的病理诊断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对组织样本进行分析,这种技术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是空白。

《申报》1911 年报道的 "奇症" 实为晚期胃癌的案例,由于缺乏病理检查作为依据,至今未被医学界完全采信。当时的医生只能通过患者的外在症状和脉象进行推测,许多癌症患者在临终前都被诊断为其他疾病,导致癌症病例在历史记载中被严重埋没。诊断技术的落后,如同一片厚重的迷雾,掩盖了癌症的真实存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对 19 世纪华北土壤检测发现,砷含量仅为现代的 1/15,苯并芘浓度不足工业革命前的 0.3%。苏州河 1900 年水质报告显示,重金属污染指数处于安全阈值内,当时的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水源纯净,这种原生态环境使致癌物暴露量控制在致癌阈值之下。

对比 1930 年代上海租界与闸北的癌症发病率:租界居民因使用进口煤油灯,室内苯并芘浓度超标 4.7 倍,而闸北居民使用传统菜油灯,相关癌症发病率相差 8.3 倍。工业污染尚未形成规模,农村地区更是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没有现代工业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

从植被覆盖到生态系统,清末民初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保护罩。树木茂盛,植被丰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极少,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干净、健康的自然环境中,大大降低了接触致癌物的风险。

《调鼎集》记载的清代 2847 道菜谱中,腌制食品占比不足 7%,而现代饮食中加工肉类占比已达 12%。岭南大学对 1910 年广州米铺账簿分析显示,精制米占比仅 11%,糙米与杂粮摄入使膳食纤维日均摄入量达 38 克,是现代人的 2.3 倍。当时的饮食以天然、新鲜的食材为主,烹饪方法简单,较少使用添加剂和防腐剂。

北京协和医学院 1921 年营养调查报告显示,当时人均维生素 C 日摄入量达 150mg(现为 70mg),抗氧化物质摄入量是现代的 1.8 倍。这些营养成分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 DNA 的损伤,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从日常饮食结构来看,人们摄入大量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为身体提供了强大的抗癌支持。而现代饮食中高糖、高脂肪、高加工食品的大量摄入,破坏了这种健康的饮食平衡,增加了癌症的发病几率。

《红楼梦》甲戌本批语记载:"贾府上下不谈病",这种讳疾忌医的文化传统在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申报》1909 年报道的 217 例疑似癌症病例中,仅 3 例获得家属同意尸检,山西票号秘档显示,掌柜病危时多选择 "回乡静养",真实死因永远封存在晋商大院的族谱里。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研究发现,晚清士大夫日记中提及 "肿痛"" 硬块 "的案例,83% 被归为" 时运不济 "。儒家文化强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对疾病尤其是恶性疾病的回避和忌讳,使得人们不愿意直面病情,更不用说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研究。

在民间,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疾病的无知,导致许多癌症症状被归因于鬼神作祟或命运不好。这种文化禁忌,使得《清稗类钞》记载的 1840-1912 年医疗事件中,仅 0.7% 涉及肿瘤描述。文化观念的束缚,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限制了人们对癌症的认知和记录。

结语

当我们惊叹于古代 "无癌" 记录时,实则在凝视人类对抗疾病的原始战场。寿命的天堑、诊断的蒙昧、环境的馈赠与文化的枷锁,共同编织成这张隐形的防护网。但基因突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 ——1912 年协和医院首例确诊的贲门癌患者,正是因铁路工人职业暴露加速了癌变进程,这预示着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癌症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理解癌症本质是生命演化的副产品;收藏这些数据,当我们享受现代文明时,更能清醒认知健康的多维防线。毕竟,在对抗疾病的漫漫长路上,我们永远需要历史的镜子与科学的火炬,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用科学的方法守护健康。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