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须,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利尿通淋、清热平肝的功效。近年来,玉米须泡水作为“天然降尿酸饮品”在网络上备受推崇,尤其是受到痛风患者的效仿,但其科学依据与安全性如何,痛风患者能否长期服用?本文来揭晓答案。
玉米须,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利尿通淋、清热平肝的功效。近年来,玉米须泡水作为“天然降尿酸饮品”在网络上备受推崇,尤其是受到痛风患者的效仿,但其科学依据与安全性如何,痛风患者能否长期服用?本文来揭晓答案。
玉米须在中医典籍中被记载具有“利水渗湿、平肝利胆”的作用,现代研究则发现,其含有黄酮类、多糖及钾元素等生物活性成分。玉米须泡水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影响尿酸代谢及痛风:
①抑制尿酸生成——玉米须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减少次黄嘌呤转化为尿酸。②促进尿酸排泄——玉米须中的皂苷类成分(如玉米素苷)可通过调节URAT1转运蛋白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利尿排酸;玉米须富含多糖与钾离子,既可以碱化尿液,提升尿酸溶解度,还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尿酸分解代谢。③抗炎——玉米须中的黄酮类物质可减轻氧化应激,减轻尿酸盐结晶引发的炎症反应。这只是理论支持,实际上,玉米须泡水是否具有降尿酸作用存在争议。
实验支持:
①大鼠高尿酸模型——灌胃玉米须水提物(300mg/kg/日)连续2周后,血尿酸水平下降28%,效果接近苯溴马隆。(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 2020)。②体外细胞实验——玉米须提取物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中XOD活性(IC50=45ug/ml)(Phytotherapy Research , 2021)。局限:在动物身上的实验再成功,也不能保证对人一定有用。玉米须降尿酸最大的局限,是缺乏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且未明确有效剂量与长期安全性。
首先要明确,国内主流的痛风指南并未将玉米须纳入推荐疗法,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辅助性作用——轻度利尿可能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人群有一定帮助,但无法代替药物治疗。②疗效不确定性——现有证据不足以支持其作为独立降尿酸手段。③潜在风险——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玉米须(过量)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包括:
①肾功能影响——如果饮用过量,可能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其中草酸可能诱发肾结石加重。②电解质紊乱——其利尿作用可能导致钾离子流失,引起低钾血症,特别是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时风险更高。③其他——需警惕胃肠道不适与过敏。如果痛风患者想试一试玉米须泡水对控制尿酸有没有实际帮助,需做到以下几点:
①专业医生指导——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尝试,肾功能不全者、低钾血症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慎用。②控制剂量——严禁过量饮用,可参考下表2个方案。如果你看过我头几天发的车前草泡水的文章,你会发现和本文很像,它们都是有一定证据证明具有降尿酸作用,但又不够充分,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上缺乏支持。所以,我们可以把车前草、玉米须泡水作为降尿酸的一种辅助手段,但不要给予超出其能力的期望,同时要认识到其可能潜在的风险,少量饮用、适可而止。
来源:风湿免疫科赵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