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大地的“护声使者”吴春萍:援疆半年创下多项“首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3 10:32 2

摘要:进入5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吴春萍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喀什二院”)支援就满半年了。在这半年里,他与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携手处理各种头颈部疑难杂症病例,共同创造了全球首例、全疆首例、南疆首例等多个首例,并以己所能地将上海技术转化为

文/通讯员 姑力比亚·努尔艾力 本报记者 刘青 图/医院提供

进入5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吴春萍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喀什二院”)支援就满半年了。在这半年里,他与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携手处理各种头颈部疑难杂症病例,共同创造了全球首例、全疆首例、南疆首例等多个首例,并以己所能地将上海技术转化为喀什实践,成为南疆这片热土上的“护声使者”,书写着援疆工作的新时代注脚。

2024年10月27日,吴春萍作为第十一批第二期上海援疆医疗队员,从黄浦江畔来到帕米尔高原脚下的喀什。除了随身携带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外,吴春萍还装着一份沉甸甸的期待——将头颈外科的“上海技术”播撒在南疆大地。

到达喀什二院后,吴春萍很快熟悉并掌握科室的具体情况后,便一头扎进工作中。作为头颈外科专家,吴春萍擅长各种头颈部疑难杂症的外科治疗,尤其是各种喉癌的治疗。因此,不少喉癌患者慕名而来。

让吴春萍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克拉玛依市的李先生。一年多前,李先生查出喉部恶性肿瘤后做了全喉切除术,从此“失声”。术后,李先生一直四处打听,得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团队的辅助发音管技术能让他重获新“声”,而这项技术的骨干医生吴春萍正在喀什二院援疆。于是,2025年元旦前夕,李先生辗转找到吴春萍。

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辅助发音管植入手术中

在吴春萍的门诊上,李先生紧紧攥着吴春萍的手,用手机打字告诉吴春萍:“我想今年春节过年时,能跟家人说声新年好……”为了圆李先生这个心愿,1月3日,吴春萍为李先生顺利实施了辅助发音管植入手术,并邀请后方医院头颈外科辅助发音管植入团队的护理专家及发声训练专家,赴喀什为李先生手术后的发音管护理和发声训练保驾护航。

李先生携家属为医护人员送来锦旗

这台手术是全疆首例无喉患者重新发声手术,是李先生全家期盼的“奇迹”,更是喀什二院头颈外科技术突围的起点。当发音管成功植入,李先生颤抖着发出“哇”的一声时,病房里瞬间沸腾。他的儿子红着眼眶说:“这是我爸‘失声’1年多以来,送给我们全家最珍贵的礼物。”

这一刻,吴春萍深刻体会到援疆的意义,“技术落地生根,才能让边疆患者不必跨越山河求医。”

喉癌是一种发声于声带的解剖位置特殊的肿瘤,早期喉癌切除部分声带后患者会出现永久性声音嘶哑,而晚期喉癌需要切除喉体导致患者永远不能发声讲话。为此,吴春萍始终坚持用最先进的技术守护患者原有的声音。

今年2月底,在吴春萍的推动下,沪喀联手完成了全球首例AI+5G远程机器人远程咽喉手术。患者依先生喉部癌前病变的位置刁钻,传统手术极易损伤发声功能。因此,此次沪喀联手,用“秘密武器”——上海团队和国内一家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国产经口手术机器人。

沪喀远程咽喉专科机器人手术(喀什二院手术室实景)

手术前夜,通讯网络工程师彻夜调试专线,确保上海与喀什间的指令传输误差不超过毫秒;机器人技术团队星夜兼程运送设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更是派出了“超豪华”支援团。当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陶磊教授在上海通过AI系统远程操控机械臂,精准切除病灶时,喀什手术室的屏幕上实时同步着每一步操作。

上海技术支援专家团及喀什二院手术及麻醉护理团队

依先生术后嗓音恢复良好,他笑着说:“原来‘上海专家’真的能隔空治病!”这场手术,不仅是国产医疗装备的突破,更是“组团式援疆”的生动注脚——从技术、设备到通信,沪喀两地拧成一股绳,让“不可能”变成“新常态”。

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团队及上海专家团队

半年间,吴春萍与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处理了各种头颈部疑难杂症病例数十例,也将上海的优质诊疗经验与先进诊疗技术传授给本地团队。每周三的科室小讲堂,他会结合病例讲解各种头颈部肿瘤的诊治方法及外科手术注意细节;定期进行的教学查房,引导规培医生们对头颈外科的常见病诊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喀什大学医学院的课堂上,学生们对机器人手术视频发出阵阵惊叹;发挥科研优势,辅导科室医生撰写医学论文以及申报自治区级自然科学基金……吴春萍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将持续“输血”变为“造血”增强剂,让上海技术在喀什落地、生根。

一年半的援疆之旅才过半年,吴春萍也将继续为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教、研科室发展努力,并重点担当这片土地上喉癌患者的护声使者,因为每一个重新响起的嗓音,都是援疆最美的和声。

来源:健康新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