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蔬菜种植中,病害防治是稳产增收的关键。不同病害的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差异显著,用药需“对症下药”。以下从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病害三大类,详解20种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及精准用药方案,并附农业防治要点,助您科学控病。
蔬菜种植中,病害防治是稳产增收的关键。不同病害的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差异显著,用药需“对症下药”。以下从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病害三大类,详解20种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及精准用药方案,并附农业防治要点,助您科学控病。
一、真菌性病害:用药以“杀菌抑菌”为主
真菌性病害是蔬菜生产中最常见的类型,占病害总数的80%以上,主要通过孢子传播,高温高湿环境易爆发。
1. 枯萎病(维管束病害)
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典型症状为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期全株枯死;茎基部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病原:尖孢镰刀菌(真菌),土壤中可存活5-8年。
防治关键:预防为主,兼顾治疗。
播种前:
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毫升+水100毫升包衣10公斤种子,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
土壤消毒: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公斤+细土30公斤拌匀撒施,或32%甲霜·噁霉灵水剂500倍液喷淋苗床。
发病初期:
灌根:30%噁霉灵水剂800倍液+1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5-7天1次,连灌2次。
喷施: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40%多·福·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重点喷茎基部。
适用作物:黄瓜、西瓜、番茄、辣椒、茄子等。
2. 根腐病(烂根病)
症状:根系腐烂,地上部叶片发黄、萎蔫,易拔起;湿度大时病部有白色霉层(腐霉菌)或褐色菌丝(丝核菌)。
病原: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混合侵染。
防治方案:
农业措施:高垄栽培,避免积水;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
药剂防治:
定植时:用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1.5%噻霉酮水乳剂1000倍液蘸根。
发病期: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灌根,或30%甲霜·噁霉灵水剂1000倍液+生物菌剂(如哈茨木霉菌)淋根。
注意:腐霉引起的根腐病可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丝核菌引起的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
3. 霜霉病(高湿型病害)
症状:叶片正面出现黄斑,背面生白色霉层(黄瓜、葡萄)或紫灰色霉层(十字花科蔬菜),严重时全叶枯死。
病原:霜霉菌(卵菌纲真菌),借风雨传播,昼夜温差大、露水重时易爆发。
高效药剂:
预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7-10天喷1次。
治疗:
卵菌特效: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注意轮换,避免抗药性)。
生物防治:100亿CFU/克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3-5克/亩,或0.5%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
适用作物:黄瓜、白菜、葡萄、莴笋等。
4. 白粉病(高温干旱与高湿交替发病)
症状:叶片、茎秆、果实表面生白色粉状物(菌丝和分生孢子),后期粉层变灰褐,植株早衰。
病原:白粉菌属真菌,20-25℃、相对湿度40%-70%时易流行。
药剂选择:
早期: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爆发期: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露娜森)1500倍液,或30%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配合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注意三唑类药剂在瓜类苗期慎用,易抑制生长)。
技巧:喷药时加入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液附着性;傍晚闭棚后用硫磺熏蒸器(黄瓜、草莓适用),每亩30克硫磺粉,每周1次。
5. 灰霉病(低温高湿型病害)
症状:先从残花、枯叶处发病,产生灰褐色霉层,果实腐烂(如番茄“烂果”),病部有明显霉味。
病原:灰葡萄孢菌,18-23℃、湿度90%以上易爆发,冬春大棚高发。
综合防治:
农业措施:摘除残花、病叶,降低湿度(膜下滴灌、行间铺秸秆)。
药剂防治:
花期预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重点喷花器。
发病期:40%嘧霉胺悬浮剂800倍液+50%咯菌腈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20%吡唑醚菌酯·氟酰胺悬浮剂(健达)1500倍液,5-7天1次,连喷2次。
注意:番茄蘸花时可在药液中加入0.1%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预防花器染病。
二、细菌性病害:用药以“杀菌+传导性”为主
细菌性病害通过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传播,病斑多有“水浸状”“菌脓”特征,初期用药效果最佳。
1. 软腐病(腐烂发臭)
症状:叶柄、茎基部或果实软化腐烂,有恶臭味,维管束不变褐(与枯萎病区别)。
病原:欧文氏菌,借昆虫(如地蛆)和雨水传播,伤口侵入。
防治方案:
预防:定植前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根10分钟;田间避免大水漫灌,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如用5%毒死蜱颗粒剂2公斤/亩撒施)。
治疗:20%噻菌铜悬浮剂1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络氨铜类药剂需注意黄瓜、豆类敏感),重点喷病部及周围植株,5天1次,连喷2次。
2. 青枯病(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症状:植株白天萎蔫、夜间恢复,2-3天后全株枯死;茎基部维管束变褐,挤压有白色菌脓溢出(区别于枯萎病)。
病原:青枯假单胞菌,酸性土壤(pH≤6)、高温高湿易发病。
防治难点:预防为主,发病后难以治愈。
土壤调理:酸性土壤每亩撒施生石灰50-100公斤,调节pH至6.5-7.0;增施腐熟有机肥,活化土壤。
药剂预防:
播种前:用2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克/亩拌种。
定植时: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灌根,每株200毫升。
发病初期:拔除病株,穴内撒生石灰消毒;周边植株用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1.5%噻霉酮水乳剂1000倍液灌根,7天1次,连灌2次。
3. 角斑病(叶片穿孔)
症状:叶片出现水浸状小病斑,扩大后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有白色菌脓,干燥后病斑穿孔(如黄瓜角斑病)。
病原:假单胞菌属,与真菌性霜霉病易混淆(霜霉病斑无穿孔,背面有霉层)。
药剂选择:
真菌细菌混发时: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1000倍液。
纯细菌性: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注意铜制剂在瓜类、豆类花期慎用,易产生药害)。
4. 溃疡病(番茄、辣椒常见)
症状:番茄幼苗期至结果期均可发病,叶片萎蔫下垂,茎秆出现“鸟眼状”溃疡斑,果实表面有隆起的“疣状”斑点。
病原:密执安棒状杆菌,种子带菌是主要初侵染源。
防治关键:种子处理+早期控菌。
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0.3%农用链霉素浸种2小时,洗净后催芽。
发病初期: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10%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重点喷茎秆和基部叶片。
三、病毒性病害:以“预防蚜虫+钝化病毒”为主
病毒病一旦发生,目前无特效治疗药剂,需从源头阻断传播媒介(蚜虫、粉虱)并增强植株抗性。
1. 病毒病(花叶、皱缩、蕨叶)
症状:叶片皱缩、褪绿斑驳(花叶型),新叶线状蕨叶(蕨叶型),果实畸形、植株矮化(如番茄TYLCV病毒)。
病原: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等,蚜虫、蓟马、农事操作(如摘心)传播。
综合防治方案:
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如番茄“金棚10号”抗TYLCV);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
育苗期用40目防虫网隔离,避免蚜虫传毒;操作前用肥皂水洗手,防止人为传播。
药剂防治:
治虫防病: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杀灭蚜虫、粉虱。
病毒钝化: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香菇多糖水剂3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同时配合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增强抗性。
2. 丛矮病(小麦、蔬菜间作区高发)
症状:植株严重矮化,叶片浓绿、丛生,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引起(如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防治重点:早期防治灰飞虱,可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同时喷施2%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抑制病毒复制。
四、蔬菜病害防治通用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种子处理、土壤消毒是基础(如温汤浸种、生物菌剂拌土)。
合理密植、通风降湿,降低发病环境(如大棚黄瓜采用“四段式”通风)。
2. 精准用药,轮换交替:
真菌性病害: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百菌清)与治疗性杀菌剂(嘧菌酯、戊唑醇)交替使用。
细菌性病害:单用一种药剂易产生抗性,建议中生菌素+噻菌铜、春雷霉素+王铜等复配。
3. 安全用药,严守间隔期:
蔬菜采收前7-10天停止用药,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药剂(如生物源农药苦参碱、蛇床子素)。
花期、幼果期慎用强内吸性药剂(如三唑类),避免药害。
五、常见病害用药速查表
蔬菜病害防治是一场“科学与经验”的结合战,既要懂药剂特性,又要观察田间细节(如病害初发时的零星病株)。记住: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胜过盲目喷药十次。通过“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化学药剂”的立体化防控,才能实现蔬菜稳产、优质、安全的目标。
来源:发现北村吴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