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狮少年2》这波争议,说到底,打的是“普通人长相”这张牌,但最后翻车翻得相当彻底。本想用“接地气”博同理,结果不仅踩空了地气,还惹了一身骂,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雄狮少年2》这波争议,说到底,打的是“普通人长相”这张牌,但最后翻车翻得相当彻底。本想用“接地气”博同理,结果不仅踩空了地气,还惹了一身骂,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说句实在话,主角阿娟的形象设计,确实不太“普通”。宽大的眼距、呆滞的神情、怪异的整体感官,怎么看都更像在参加“另类画展”,而不是代表咱们生活中那些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电影宣称这些角色是真实的、生活化的普通人,但观众反手一个“身边没这种人”的回应,直接把片方打回原形——普通人有千百种样子,偏偏选了一个最偏门的,还强行说服观众“大家都长这样”,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更别提有网友抛出“西方服从性测试”的说法,这一下就把问题拔高到了文化认同和舆论对抗的层面。担心这类设计被西方媒体当作“亚洲人模板”而强化刻板印象,确实不是没道理。毕竟国际传播中,形象就是标签,而这张脸显然很难担得起代表“普通人”的责任。
画师的回应更是让人直呼离谱。说什么“无关外貌,而是象征雄狮精神”,这逻辑听起来好像挺高级,实则更像是“我说你是普通,你就是普通”的强行洗白。观众要的是逻辑自洽的说服力,不是空中楼阁的“精神象征”。更糟糕的是,这种解释语气还带着一股子高高在上的味道,像极了家长跟孩子吵架时丢出来的那句:“我都是为你好!”话说到这个份上,观众不怒才怪。
但你说这事真的只是设计问题吗?还真不是。这背后是观众和主创团队之间巨大的认知差距。观众是买票进场的消费者,他们对国产动画的期待早已从“能看”升级到了“要好看”,尤其在近年来国漫整体崛起的背景下,观众对审美和内容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而主创团队显然还没搞清楚这个变化,仍然沉浸在艺术创作的自嗨模式中,把观众当作能“理解艺术”的个体,而不是对票房直接负责的大众。这种“我给你的是精神食粮,至于你吃不吃,那是你的问题”的态度,早就跟市场脱节了。
文化认同和艺术表达之间的矛盾,也是这次事件的核心。主创团队坚持的是创作自由,观众批评的是文化尊严,这两者看似在一个维度,但其实完全不是一个赛道的问题。艺术创作确实可以夸张、创新,但也得有个限度,特别是在国产动画还需要观众的口碑和票房来推动行业发展的阶段。人家要求的不是一张完美的面孔,而是一个不让人尴尬、至少符合基本审美的设计。如果真想通过普通人传递励志精神,那为啥不能设计得更阳光、更有感染力?谁说普通人就得丑得离谱,才能体现精神内核?
说白了,《雄狮少年2》这事不只是形象设计的锅,更是主创团队对观众心理的一次错误估计。他们以为观众能接受所谓“艺术化的普通人”,但实际上,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普通化的艺术人”。更别提画师和主创那一系列回应,完全没有踩在点子上,反而激化了矛盾,让观众觉得自己的审美被贬低,智商被侮辱。什么“死不悔改”“自我感动”,观众会买账才怪。
至于票房表现嘛,数据是最诚实的。首日票房1397万元,上映四天仅3500万元,这可是相较于第一部成绩的腰斩。国产动画的观众已经被养刁了,他们想看到的是高质量、高诚意的作品,而不是“高姿态”的解释。票房的疲软,直接说明了市场对影片的态度——别拿情怀当遮羞布,能不能先把基本功练好?
最后我想问,这事到底该怎么看?国产动画到底是要坚持自嗨,还是稍微听听观众的声音?主创坚持的是艺术表达,观众想要的是审美尊重,这中间到底该怎么平衡?对此你怎么看?快来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清徐老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