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年多来,他控制着“飞机”,航行于山地丘陵上,穿梭在玉米地、蔬果园、稻田间,给农作物均匀地喷洒药液。这种方式叫做飞防作业。
刘刚的工作是在农田“开飞机”。
5年多来,他控制着“飞机”,航行于山地丘陵上,穿梭在玉米地、蔬果园、稻田间,给农作物均匀地喷洒药液。这种方式叫做飞防作业。
他的职业因此也有个特别的名字——“植保飞手”。
“简单来说,我们需要通过操作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的施肥或农药喷洒,来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5月20日,修文县禾硕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刚在接受采访时说。
2019年,在一场农作物植保员技能大赛上,刘刚第一次接触到无人机便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二年,他入手了一台无人机,“玩着玩着”就成为了一名植保飞手。
刘刚介绍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
刘刚记得,他的首次飞行是在一片玉米地上空,要喷洒农药预防和治理病虫害。装入电池、加满药液、接着起飞,按照规划好的飞行路线,沿路喷洒,10分钟不到就顺利完成了几亩地作业。
“真是省时、省工、高效!”刘刚不由感慨,先进的农机设备相较于传统的人力劳作,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刘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大田为例,传统的背负式喷药一个人一天最多完成十几亩地,而一台植保无人机配备2-3名操作人员,一天能完成200-300亩地,人力成本大幅降低,还能节省将近10倍的用水量,同时在用药安全性、环保性方面也更有保障和优势。
效率上,相比人工背着几十斤重的药桶进行喷雾,刘刚目前使用的新型号植保无人机,它在折叠状态下和一个成人展开的双臂差不多宽,药桶可载重70多千克,每分钟的播撒量达30升,能应用于更大的作业场景。
植保无人机至少要配备2名人员,包括一名飞控手、一名配药员
在他的摸索下,针对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病虫害情况,及时调整无人机飞行参数和药剂配比,逐步把植保无人机的应用范围拓展至蔬菜种植区、烟草种植地以及果树种植园等场景。
研究过程中,刘刚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有了新认识:“我们可能会认为,相较平原,山区对农机的需求并不大,但其实恰恰由于山区的人工成本高,才更应该用机械代替人工作业。”
结合长期从事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刘刚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进一步普及无人机植保技术,让农业科技惠及更多的农户?
带着这样的想法,2021年,他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物资供应、生产和技术协助、农产品调运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刘刚介绍,目前合作社共有4名植保飞手,年龄都在30多岁,其中还有返乡青年。
“植保飞手需要农业知识、技术专业和经验积累。”在刘刚看来,年轻人能够更快地接受新理念和技术,并将这些想法融入日常作业中,促进植保作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无人机起飞前,植保飞手详细检查无人机状态
不过,在无人机普及初期,农户对飞防作业的实际效果存在顾虑。
刘刚认为有质疑很正常:“那就把效果摆在大家面前,总有人愿意尝试的。”
一次,在临近给果树打药的日子,一家农户因为缺乏人手联系上了刘刚,希望借助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刘刚到达后,根据果园面积、果树品种及生长状况,按照每亩20升的用药量进行作业,很快便完成了整片果园的植保任务。
几天后农户对果园仔细查看,发现药液喷洒均匀,没有出现漏喷、重喷的情况,对植保效果很是满意。
每当拿起遥控器,透过屏幕从高空俯瞰脚下这片土地时,刘刚总会感慨:“新技术正为农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来源:多彩贵州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