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发现:不吃酱油和味精的人,血压马上就降低了?真的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01:32 2

摘要:这一现象是不是真的?背后有无可解释的机制?是否适用于所有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从营养成分、代谢机制、临床数据、常见误区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酱油味精与血压”的真实关联。

北京协和的一项饮食观察研究近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停止食用酱油和味精后,血压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下降趋势。

这一现象是不是真的?背后有无可解释的机制?是否适用于所有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从营养成分、代谢机制、临床数据、常见误区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酱油味精与血压”的真实关联。

从病理机制来看,酱油和味精的成分并不神秘。酱油主要含有钠盐,而味精的核心成分为谷氨酸钠。钠元素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明确为影响血压的重要因子之一。

人体摄入过多钠,会引发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血容量升高,进而导致血压上升。这背后的调控机制涉及到肾脏对钠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以及交感神经的兴奋反应。

从代谢通路分析,高钠饮食会使肾小管对钠的排泄能力下降,加剧水钠潴留,从而形成高血压的病理基础。

与钠盐密切相关的是“隐形钠”的摄入。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自认为控制了食盐,却忽视了酱油、酱类、调味粉等中所含的大量钠。

一瓶普通的生抽,每15毫升约含钠800毫克,已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钠摄入上限的三分之一。

而味精虽然钠含量略低,但在日常复合调味中往往和酱油、鸡精、蘸料等共同使用,叠加效应不容小觑。

近期一项发表于《中华高血压杂志》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追踪了432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研究对象在为期4周的饮食干预中完全停用酱油、味精和含钠调味料,其他饮食结构不变。

结果显示,约有63%的患者在两周内收缩压下降5-8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幅度较小但同样具统计学意义。尤其在原本钠摄入偏高的患者群体中,血压下降更为显著。

但这是否意味着所有人都适合完全停用酱油与味精?答案并非绝对。血压的形成涉及多重因素,除钠摄入外,还包括遗传、体重、活动量、精神压力、糖代谢状态等。也就是说,单一因素的改善,可能对部分人效果明显,对另一些人则表现平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酱油与味精并非“洪水猛兽”。从营养角度看,酱油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和抗氧化物质,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在肠道内可转化为能量物质,对某些消化功能偏弱者有辅助作用。问题关键在于摄入总量是否超标,是否形成了隐性钠摄入的“陷阱”。

临床中常见这样一类患者:自我感觉饮食清淡,但每日三餐离不开外卖,汤底、酱汁、腌制品叠加使用,实际每日钠摄入量高达4000毫克以上,是推荐值的两倍以上。这种情况下,即使不额外加盐,血压也难以下降。

不同人群对钠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洲人群中“钠敏感性高血压”比例接近40%,远高于欧美人群

这类患者对钠摄入极其敏感,只需减少每日摄入500毫克,就可能带来明显血压改善。而非钠敏感人群可能需要联合控制体重、血糖等多因素才能见效。

从医学建议的角度出发,控制钠摄入不能只盯着盐罐子,更要关注“隐形钠源”。家庭中建议使用低钠配方酱油,仅在烹调时加入调味品而非餐后蘸取,避免“边吃边加”。

每次食用调味料后,可通过记录方式估算每日钠摄入总量,采取“钠摄入日记+血压日记”双记录机制,每周进行一次趋势比对,有助于判断饮食调整效果。

在控制血压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减少酱油味精摄入,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若缺乏对整体营养结构的把控,比如钾元素摄入不足、蛋白质供应不稳定,都可能抵消降压效果。

钾的作用在于对抗钠在血管中的收缩效应,增强肾脏对钠的排泄功能,临床研究发现,高钾低钠饮食可使降压效果提升20%以上。

此外,心理层面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不少患者在饮食上过度控制,反而产生焦虑、进食愉悦感下降,影响长期依从性。

从心理行为医学角度看,适度保留风味的饮食,结合科学限量使用,可提升患者的饮食满意度,增强饮食干预的可持续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营养学界对传统调味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发酵工艺调整,减少钠含量、增加天然氨基酸含量的“轻酱油”开始进入视野。这种新型调味品在保持风味的同时,钠含量降低30%-50%,为高血压人群提供了更优选项。

写到这里,不禁引发另一个思考:如果你是那个正在为血压控制而烦恼的人,是否也曾忽略了餐桌上看不见的调味“杀手”?或许你已经减少了食盐,却在一碗热汤、一块红烧肉中,不知不觉摄入了超标的钠。

下次测量血压时,不妨回想一下前一餐是否用了多种含钠调料。如果数值偏高,可用三天时间减少酱油味精的使用,再次测量,看是否有下降趋势。用这种方式,自己做一次小实验,也许比盲目从众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控压路径。

参考文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年第31卷第4期,钠摄入限制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的多中心观察研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年第44卷,钠敏感性高血压的诊断与干预策略

《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2022年版高血压人群食养建议

来源:叙说医疗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