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境内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自然生态系统奇妙交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生态要素也得以在此集中汇聚,物种资源十分丰富。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境内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自然生态系统奇妙交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生态要素也得以在此集中汇聚,物种资源十分丰富。
作为全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近年来,张掖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大监测体系建设力度,不断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环境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多维施策发力
构筑生物宜居乐园
举全市之力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179项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级验收。通过扎实开展“绿盾”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和“守护”祁连山专项检查,祁连山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根本性转变,各类动植物得以休养生息,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20年以来完成植树造林221.8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4.6万亩,治理退化草地753.5万亩,综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722.8万亩,全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0%,湿地保有量达到100%,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祁连山区域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37.5%。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促进了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推动种群复壮
描绘生物多样性保护画卷
就地保护体系逐步优化。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3.09%。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积极推进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成“三线五级”生态监测网络,建成运行野外观测站点60个,对祁连山区域气象、水文、土壤、碳水通量和植物群落等开展监测,逐步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智慧祁连监测网络,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巡护监测。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建成甘肃黑河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是全省第二家国家级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从2014年开始连续10年完成湿地动植物监测。
据统计,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20%左右。雪豹种群数量呈明显恢复态势,数量在350只到500只之间;藏野驴、白唇鹿、马麝等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分布范围呈扩张趋势;斑尾榛鸡、雉鹑、蓝马鸡等珍禽种群数量较快恢复;新发现凤头蜂鹰、红脚隼、藏狐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冬虫夏草等分布区域不断扩大。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多样性较2011年保护区成立之初增加明显,累计新增鸟类4目18科90种,增加植物资源7科27属54种。调查发现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675只,已成为全国已知最大黑鹳种群地。
未来,张掖将按照“规划引领、监测筑基、保护赋能、项目助推、案例推广”的总体思路,以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区”为目标,立足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健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构建“空天地+AI”一体智能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重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现代化,积极创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打造“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成健 赵全)
来源:甘肃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