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先锋丨马建海和他的“绿野模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18:13 2

摘要: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到“寿光模式”,这片热土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展现潍坊三农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锋力量,鲁网潍坊联合

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到“寿光模式”,这片热土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展现潍坊三农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锋力量,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春夏之交,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玄家村东的麦田里,深绿色的麦子长得正旺,自动喷灌机扬起水雾为麦苗精准“补水”,一阵风吹来,麦浪如海,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随手捻起一支麦穗查看灌浆情况。这片900亩的麦田,之前亩产也不过七八百斤,绿野流转托管后,通过改地、良种、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实现了高产稳产。“今年的亩产预计能到1300斤左右。”马建海乐观地说。

马建海,这位从一名普通的农机操作员成长为拥有33项国家专利的农业科技创新带头人,从单一农机服务起步到打造出托管土地3.2万亩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他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探索出一条“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和“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双料荣誉获得者,马建海和他创立的“绿野模式”已成为潍坊乃至山东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面旗帜。

马建海(中)

从农机研发到服务转型:一位“土专家”的成长之路

马建海的农业创新之路始于2003年。当时24岁的他进入当地拖拉机厂工作,先后担任拖拉机组装员、三包员和销售经理。这段基层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传统农机具的使用缺陷和农机农艺衔接问题,也为他日后从事农机研发埋下了种子。

2006年,怀揣着改变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的理想,马建海创立了潍坊悍马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开始了自主农机研发之路。经过多年努力,他带领团队先后获得33项国家专利,研发的动力驱动耙、圆盘割草机、精量免耕播种机、立旋式整地双镇压播种机等设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部分产品成功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市场垄断。

技术创新始终是马建海农业实践的核心驱动力。他主持研发的“智能深松驱动耙”和“智能深松分层施肥立旋清秸秆宽苗带小麦免耕精量播种机”获得了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支持。针对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匮乏、灌溉成本高的问题,经过多年田间试验,他成功研发出立旋整地双镇压小麦精量播种机,创新提出“抢墒保墒小麦播种法”,实现了不浇出苗水即可保证高出苗率的技术突破,每亩节水达30立方米以上。这一技术目前已经更新至第四代产品,在山东多地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小麦播种质量。

2013年,马建海牵头成立了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从单纯农机研发向综合农业服务的战略转型。合作社成立初期主要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加上土地零散导致农机作业效率低下,第一年就亏损30多万元。这次挫折让马建海深刻认识到,先进农机技术必须与科学的农艺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2016年,他带领合作社实现重大转型,从单一的农机服务转向全链条土地经营服务,创新提出“夏深松、秋深翻”的农艺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当地玉米种植中的水涝和倒伏问题。

“农业现代化不能只靠单打独斗,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马建海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他积极推动合作社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潍坊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免耕播种作业法和节水保墒播种法等先进种植模式。这些创新,使土壤理化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土壤可耕层厚度增加,作物出苗率提高8%,为后续“绿野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绿野模式”的创新实践:破解土地零散化难题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零散化一直是制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瓶颈。马建海带领绿野合作社探索出的“社社合作”模式,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股份合作社,再由村级合作社将土地整体托管给绿野合作社统一经营,形成“农户+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的三方共赢机制。

这一创新模式有效整合了农村零散的“补丁地”“巴掌地”和“面条田”,通过重新归拢、化散为整,使土地利用率提升16%。在具体操作上,绿野合作社提供三种灵活的土地托管方式:菜单式托管针对散户,服务周边6个自然村;合伙人托管面向种粮大户,管理土地3000多亩,覆盖8个自然村;土地入股合作则整合了10个自然村的土地资源。这种多元化托管体系既尊重了农户的自主选择权,又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总体使农资价格降低10%,利润增加8%。

利益分配机制是“绿野模式”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合作社采用“保底+分红”的收益分配方式:农户每亩地获得800元的保底收益,超出部分按农户30%、村集体40%、绿野合作社30%的比例进行二次分配。以潍城区于河街道陈平家村为例,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700余亩土地采用这一模式,2023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于河街道推广“绿野模式”后,先后流转土地3300多亩,村集体实现增收165万元。这种分配机制既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益,又激发了村集体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的发展循环。

随着实践的深入,“绿野模式”不断迭代升级。从最初以农机作业为主的1.0版,发展到以流转土地和托管种粮大户为基础的2.0版,再到2019年形成的“社村联合”3.0版。2021年后,马建海进一步引入党建引领机制,打造3.0+版本,依托村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在村民中的威信,拓展农业保险、特色种植、网络电商等增值服务。目前,这一模式已推广至潍城区38个自然村,托管土地面积从2019年的1.5万亩扩大到2024年的3.2万亩,成为区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马建海特别强调:“‘绿野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潍坊市、潍城区相关部门及所在望留街道不仅在政策、项目上给予扶持,相关领导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协调解决问题。2022年6月,潍城区委向潍坊市委报送了《绿野模式:“把地种得更好”的潍城实践》专题报告,目前该模式正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为解决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科技赋能农业:智慧化与数字化的创新实践

数字经济时代,马建海敏锐地意识到智慧农业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他带领绿野合作社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投资建设了先进的“数字农场信息平台”。在合作社的指挥中心,马建海轻点鼠标,一份详细的田间数字地图便呈现在屏幕上,任意点击一处托管地块,虫情、墒情、气象、苗情等“农业四情”信息一目了然。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马建海深有感触地说。合作社在田间安装了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作物长势等数据,这些信息经过云计算处理后,为水肥管理等精准农业操作提供科学依据。比如,通过分析墒情数据,合作社能够精确把握灌溉时机和水量,既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又确保了作物需水;虫情监测系统则能及时发现病虫害迹象,实现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

高标准智慧农田建设是绿野合作社的重点投入方向。2023年,合作社建设了400亩智慧农田样板区,并计划逐步扩展至2万亩。这些智慧农田配备了自动旋转式喷灌机、智能施肥系统等先进设备,实现了“手机一点,灌溉施肥全自动”的现代化生产场景。

在农机装备方面,马建海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推动高端智能农机应用。他介绍:“普通播种机价格仅几千元,而我们的重型免耕精量播种机每台价值10万元以上,能实现一穴一粒、深浅一致,保墒效果更好。”这些高端农机具实现了深耕、施肥、碎土整平、播前镇压、宽幅精播和播后镇压一次完成,落子均匀、深浅一致,显著提升了小麦播种质量,达到每亩助农增收150斤以上的效果。

马建海还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应用,通过积累多年的田间数据,建立作物生长模型,为种植决策提供支持。在确定小麦最佳收获期时,合作社综合多年数据发现:“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选择在小麦蜡熟期八成熟时收获,籽粒饱满、机损率低,每亩能多收50斤麦子。同时,早收小麦为下茬玉米争取了更长生长期,秋收时玉米平均每亩还能增产100斤左右。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农艺管理,使绿野合作社托管土地的粮食单产持续领先周边地区。

全产业链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马建海的农业创新不仅局限于生产环节,他更着眼于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源于2022年邻省部分地区遭遇“烂场雨”导致小麦霉变的教训,马建海深刻认识到粮食减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投资2400万元建设了潍坊市粮食烘干应急中心,拥有5600平方米的仓储库房和1万平方米的大型晒场,配备两组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达小麦2400吨、玉米900吨,可满足5万亩土地的粮食烘干需求。

烘干中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合作社自身需求,还能辐射周边县市区,提供粮食烘干仓储服务。通过专业化粮食仓储管理,储粮损失率从8%降至3%以下,既提高了粮食品质,又通过调节销售时间实现增值收益。马建海算了一笔账:2024年夏收,合作社选择在蜡熟期精准收获小麦,平均亩产达1200斤,比去年增产8%;通过及时烘干和科学仓储,又避免了约5%的产后损失,相当于每亩多收60斤粮食。

循环农业是马建海构建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在粮食烘干中心西侧,绿野合作社与望隆农业合作建设的肉牛养殖项目已进入最后阶段,设计养殖规模2000头以上。该项目创新性地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利用农田秸秆作为养殖饲料,牛粪生产沼气作为烘干设备燃料,沼渣还田改良土壤,形成“秸秆—肉牛—沼气—有机肥—农田”的绿色生态循环链,养殖场的屋顶还覆盖上了光伏,发电上网。“希望通过农业循环发展,培肥地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沃土。”马建海表示。

在产销对接方面,马建海推动合作社与碧龙面粉、鲁中粮库等20余家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延伸。同时,依托各村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已培育出绿野石磨香面粉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政府搭台、党支部推动,这些产品正逐步打开市场,为村集体和农户创造更多增值收益。

粮食安全是马建海始终牢记的使命。他常对团队成员说:“合作社算的是农民增收的经济账,但我们更要算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账。”据统计,采用“绿野模式”后,每亩地一年多收150斤粮食,仅合作社目前流转和托管的10万亩地,一年就能增产1500万斤粮食。这种增产增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潍城区委书记刘金国所言:“粮食增了产,农民增了收,粮食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这账咋算都合算。”

马建海对农业的深厚感情驱使他不断探索创新。“干农业时间久了,对土地就有感情了”,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位农机“土专家”的心声。从最初的农机研发到现在的全产业链经营,从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到探索系统性发展模式,马建海的视野和格局不断提升,但他扎根农业、服务农民的初心始终未变。

面向未来,马建海满怀信心:“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普及和规模化经营的深入,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他计划进一步优化“绿野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入更多创新要素,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同时,他也希望培养带动更多像他一样热爱农业、精通技术的“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 王玉龙 朱思琪

来源:鲁网潍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