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审稿时,每当发现学员的实证论文不做文献比较,我们就在审稿单中建议“补充文献比较”,有时还会加一句“包括文献一致性比较(本文印证了哪些文献的哪些观点)和文献创新性比较(本文丰富了哪些研究的哪些观点)”。但部分学员收到上述意见进行修改时,误以为任何时候文献比较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日常审稿时,每当发现学员的实证论文不做文献比较,我们就在审稿单中建议“补充文献比较”,有时还会加一句“包括文献一致性比较(本文印证了哪些文献的哪些观点)和文献创新性比较(本文丰富了哪些研究的哪些观点)”。但部分学员收到上述意见进行修改时,误以为任何时候文献比较都只能使用“本文印证了……,丰富了……”等句式,以致出现过于机械、繁琐的修改。实际上,在已发表的C刊论文中,除了按部就班地先写“一致性比较”、后写“创新性”比较,文献比较还有其他4种灵活写法。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 在解释共性中引出研究差异
这一写法虽然“共性”在前、“差异”在后,但它并不是传统那种,先拿ABC等文献与本研究做比较,后拿abc等其他文献与“本文”做比较。而是指,不管是一致性比较还是创新性比较,所比较的对象都是同一批文献。且这一写法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为了得出“创新性”比较的结果,论文往往“舍近求远”甚至刻意回避“研究差异”,花了很多篇幅先去介绍“一致性比较”,做了充分铺垫后,才交代本文与已有研究的区别。因此,这一写法带有“欲扬先抑”的色彩。
比如,《“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5期)一文的文献比较,就采用了上述写法。该文结论部分第二段,作者直言“本文的研究结论与Porter(1985)的竞争战略理论看似有所不同,实则并不矛盾”。这句话,同时提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Porter(1985)的竞争战略理论”等几个字,显然属于文献比较。之后,该文又说“在互联网环境下,……成本优势极易被学习、复制、模仿,……,成本领先通常也伴随着收入的下降。反之,在互联网环境下,差异化同样也有可能被学习、复制、模仿,但相对而言,尤其是特殊条件、技术优势所导致的差异化短期内依然难以被学习、复制、模仿”。考虑到Porter(1985)所强调的竞争战略本身就包括差异化、成本领先和集中化,因此,以上论述其实就在强调自己的观点印证了Porter(1985)的竞争战略理论,即“持续创新所带来的差异化依然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
但文献比较如果只停留在“一致性比较”层面,则该文的创新性就无从体现。所以在该段最后,作者简单提到一句“本文的研究结论实际上与 Porter 的竞争战略理论并不矛盾,只是环境发生了改变而已”。这句话看似在说自己的研究与已有研究一致,实际在说“本文在新的环境下作了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即发现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竞争规律。这其实已经算文献创新性比较了。
二、 在补充论据澄清结论中强化文献比较
这一写法,有如下几个要点。一是,文献比较体现在澄清结论这一写作过程之中。二是,文献比较与为了澄清结论而补充的那些论据,直接相关。也即,这些补充的论据就是文献比较的重要参与对象。“澄清结论”往往意味着,前面的段落已经交代了论文的主要观点,之后需要对“主要观点”的某些关键信息作出强调。但“强调”不能是主观强调,而需要提供论据。于是,一面是自己论文主要观点中的“关键信息”,一面是其他已有研究文献,当这两者相遇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文献比较的写作效果。
比如,《打开天窗说亮话:社会合作何以可能》(《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一文的文献比较,就采用了上述写法。作者在结论部分第一段,交代了四个方面的主要结论。到了第二段,作者顺着上一段的四个主要结论,指出“本文得到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无论是增加信息公开内容还是扩大信息公开受众,都有益于抑制反社会惩罚,而且,扩大信息公开受众能够维系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之后,作者解释了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到“这其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作用机制,例如自我形象考虑。这是除……之外,人们自愿贡献公共品的又一个重要动机(Bénabou and Tirole,2006)。例如,Rege and Telle(2004)……发现这一安排会鼓励被试增加公共品贡献量。Ariely et al.(2009)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通过引入学界关于自我形象的论点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强化了该文所得出的“信息公开对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正面影响”,这是文献一致性比较。在该段最后,作者又说“本文两个以 F 命名设计实验将小组所有成员的贡献量信息公开出来,关注自我形象的个体可能会因此积极贡献,这或许是这两个设计实验中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高于E3n设计实验,特别是OR设计实验的供给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句话展示了该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等于进行了一次“文献创新性比较”。
三、 在澄清研究意义中体现文献比较
文献比较的目的之一,就是得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不过,严格来说,“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但由于二者的联系实在过于密切,因此很多已发表的C刊论文,在实际呈现文献比较时,可能选择将其融入到“研究意义”环节。即在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解释为何具有对应的研究意义时,捎带着给出了文献比较。比如,《借款描述的可读性能够提高网络借款成功率吗》(《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3期)一文的文献比较,就体现在结论部分研究意义的阐述过程中。该文结论部分用了三个段落,分别交代其理论上、管理实践上、政策制定上的具体意义,且在介绍上述每一种意义时,都带有文献比较。
首先,理论层面,作者说已有研究的“文本主体大多为英文。……使得那些能被直接用于英文环境下衡量文本可读性的方法,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中文语言环境的文本分析。本文尝试构建能从大量中文自然语言中提取文本可读性信息的文本分析指标”,即该文丰富发展了中文语言环境下文本可读性指标。
其次,管理实践层面,作者说“传统信贷机构贷款风险评估模型中,……传统信贷机构在信息采集和验证方面往往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传统信贷机构在评估信贷风险时,……没有有效的方法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进行测度”,而“本文的研究则证实,文本信息能够体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借款人书写的文本信息内容对既有的风险评估模型是一种有效而低成本的补充。因此,传统信贷机构或许可以……”,这句话虽然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出管理启示,但中间也对传统模型与自己的模型做了明确比较。
最后,看政策制定层面。作者说中国银监会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中,“仅仅强调借款人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对于披露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则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指引”,而“本研究表明,借款描述的可读性能够显著提高交易效率。因此,在未来监管政策的制定中,……”。这里在阐述研究意义时,同样体现出明显的文献比较。
四、 在回顾研究背景与研究思路中体现文献比较
这一写法,虽然叫“在回顾研究背景与研究思路中体现文献比较”,但并不是说一定要先“回顾研究背景”,之后“回顾研究思路”,最后才是文献比较。而是说,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文献比较的结果,有必要在交代比较结果前,先呈现一切有助于文献比较展开的有用信息,做好内容铺垫。
比如,《跨国增长实证研究的模型不确定性问题:机器学习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2期)一文的文献比较,就采用了上述写法。该文结论第一段开头,交代了理论背景,“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跨国实证研究中主流的回归分析范式日益显示出方法论困境。由于样本有限性带来的……问题,对传统跨国实证分析方法所得结论的归纳、总结与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显著的制约”,即已有研究存在的方法困境。之后,作者说“针对这一困境,本文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新近的机器学习方法,有效缓解或克服传统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从而对传统分析范式形成有益补充”。这里是与已有文献做方法比较。
再往后,作者又说“本文系统阐述了机器学习方法的三个优势:适应小样本问题;处理变量排序、选择问题;捕捉样本非线性特征”以及“本文研究发现,套袋法与随机森林法及其拓展版本M5P-BG与M5P-RF在跨国经济增长及类似实证问题中具有突出的适用性、有效性、稳健性”。由于该文本身就是研究模型(方法)问题,因此上述有关“方法”层面的比较,其实就已经属于已有文献与本文观点的比较,并在比较中体现出本文的创新之处。
五、 小结
以上就是论文文献比较的4种灵活写法。加上审稿意见中常提的“本文印证了……,丰富了……”等写法,共同构成文献比较的五种写法。总之,论文进行文献比较时,要体现一下四个要点:尊重现有研究,在比较中对现有研究表示尊重,肯定其贡献和价值;明确差异点,指出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之处;提供证据支持,使用数据、案例或理论分析来支持文献比较的结果;展示研究贡献,阐明本研究何以体现知识增量。
(本文首次发表在科研写作研究所网站,2024.12.1)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