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心理学真相:性格急躁、缺乏耐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内心深处未被治愈的创伤

B站影视 2024-12-22 23:06 2

摘要:在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常常遇见一些性格急躁、缺乏耐心的人。他们可能因为小事而烦躁不安,也可能因为等待而焦虑不已。

文|袁淑秀

在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常常遇见一些性格急躁、缺乏耐心的人。他们可能因为小事而烦躁不安,也可能因为等待而焦虑不已。

这样的性格特征在我的咨询者中也不少见,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很急躁,一分钟都等不了,看到自己的问题,着急改变,急于看到结果。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问题不仅没有解决,焦虑的情绪反而加剧了。而且这种急躁的个性到了50岁、60岁仍然改变不了。

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一个心理学真相:性格急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内心深处未被治愈的创伤。

当我们未曾正视和处理这些潜藏在内心的伤痛时,它们便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急躁和缺乏耐心便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学原因

性格特别急躁、没有耐心背后往往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学原因,这些原因常常与我们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发展过程紧密相连。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童年时期的经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个孩子如果在幼年时经常面临父母的忽视或不稳定的照顾,内心的安全感会极度匮乏。

就像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孩子的基本需求如按时吃饭、被陪伴等得不到及时满足,孩子可能会通过哭闹等急躁的方式来试图引起父母的关注。

这种早期经历会在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随着成长,一旦在成年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被忽视或者事情进展不如意的情境,那种童年时期的无助和焦虑就会被瞬间触发,表现为急躁和没有耐心。

还有从小到大被强迫做事,自己不想干的必须干,想干的事情却干不成,一直被要求、被强迫做事。

从小到大一直被催促着,强迫着,在无形当中就成了一种习惯。小时候的爸爸妈妈、老师催促、强迫,慢慢地,变成了后来,我们的身体当中好像住进了一个催促员、强迫员,做什么事情他就在催促你、强迫你。

一贯以来的这种情形,就形成了在自己的思维体系里,一直住着两个小人:“强迫者”、“催促者”。

所以面对任何事情,这两个小人马上启动功能,让我们非常急躁,甚至是深深的焦虑。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视野中,我们可能在过往的经历中通过 “强化” 形成了这种急躁的性格特质。

比如,一个学生在小时候,每当他快速完成作业(即使作业质量不高),父母就会给予表扬或者奖励,而耐心细致完成作业却得不到相应的鼓励。

这样一来,他就会倾向于快速行动以获取奖励,逐渐养成了急躁、缺乏耐心的习惯。

这种习惯在长期的重复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成为其性格的一部分。

认知心理学则认为,这类人可能存在认知偏差。

急躁的人常常对自己和外界有过高的期望,当这些期望无法被满足时,内心深处的不安和焦虑便会被触发。

或者我们往往对事情的预期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预期不符时,就难以接受。

例如,我们认为自己发出的指令或提出的要求应该立刻得到响应和满足,如果没有,就会觉得事情失控,进而产生急躁情绪。

这种对世界的僵化认知模式,限制了我们灵活应对和等待的能力。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人内心深处可能对自己缺乏足够的接纳和爱。

我们试图通过快速地达成目标、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一项任务进展缓慢,我们就会变得焦虑急躁,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担心任务失败会意味着自己能力不足,不被他人认可。

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过度依赖外界评价的心理,使得我们难以忍受过程中的延迟和挫折。

此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性格的塑造。

长期处于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的环境中,我们习惯了快速获取、快速反应,久而久之,耐心逐渐被消磨,当遇到一些需要慢节奏处理的事情时,就容易表现出急躁和不耐烦。

总之,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是多种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刻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整与心理成长。

疗愈急躁五步走

那么,我们该如何疗愈急躁的性格以及背后的创伤呢?

我总结了“疗愈急躁五步走”,跟随这5步走,我们基本上就能跟自己的急躁和解,跟自己的创伤和解。

第1步:跟过去的创伤疗愈

这一步很关键,也是我们的症结所在。

可以尝试着进行性格分析,深入了解自己性格形成的可能原因。可以参考之前我提到的心理学原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如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学校的经历等。

比如,如果你发现自己在面对权威人物时更容易急躁,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在面对父母的严格要求时有过压抑情绪的经历。

比如我们从小被催促,被强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化的一种思维模式。

好像我们的大脑里住进了一个催促员,催促你赶紧去做,住进了一个强迫员,强迫你去做,一开始,是父母的角色,最后慢慢地抽象成了你生命体系当中的两个角色,随时在催促你、强迫你,形成了自动思维。

所以我们要去和解,就是让它能够消失,比如我们做内在小孩的心灵回溯练习。

回到我们的童年时期,被爸爸妈妈催促、强迫的时候,你要去跟那个时候的自己,过去的自己沟通、接纳、安抚和和解。

跟他说,让你受委屈了,你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一直被催促,一直被强迫,我理解你的难处,我体会到了你的伤心和无奈,因为当时是我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以才会这样。

第2步:做自己思维的主人

和解之后,跟他握手,拥抱他,然后跟他说,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独立人格,有自主的行为了,我们有能力去主宰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做事情了,不再需要催促员和强迫员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把我们的思维体系当中的“强迫员”和“催促员”,让他们离开,然后进入自己的角色,让自己的主体住进到自己的思维体系当中。

你变成了自己的思维主人,那么慢慢的你就能够主宰自己的想法和行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脑当中的“催促员”和“强迫员”就会消失了。

除了被催促、被强迫的原因之后,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这样和解和疗愈。

第3步:思维在操练

完成了上面的两步后,我们在实际场景中操练起来。

比如,我在做这个事情,我着急地要去做,这个时候就要提醒自己,这件事情我可以不用马上去做的,给自己几分钟的一个时间。

这几分钟的时间里,你去梳理这个事情,是按照你的意愿去做的?还是被你的大脑当中的“强迫员”、“催促员”催促着、强迫地去做的呢?去分清楚。

所以不要着急忙慌地去干事情,留下来的几分钟的时间,刻意地去做练习,去分清楚,如果不是自己的意愿,我怎么去调整?

如果是我自己的意愿,是自主自愿的,不是被架着去做的,分清楚之后,你做事情的动力就会完全不一样。

经常性的去做这样的一个练习,慢慢的就能够调整过来。

第4步:放松和情绪调节

同时,当感觉自己快要急躁起来时,要放松和情绪调节。

比如,立刻进行深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站着,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持续 5 - 7 秒,然后再缓缓地呼气,持续 7 - 9 秒。

重复这个过程,每次做 5 - 10 组。同时,配合身体的放松,可以从头部开始,依次放松面部肌肉、颈部、肩部、手臂等,让身体的紧张感逐渐释放。

也可以给急躁情绪贴上一个标签,比如 “小火山要爆发啦”。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将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更客观的视角看待情绪。

这种“情绪标签法”可以帮助你在情绪发作的当下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绪,并且在事后回顾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

第5步:认知、觉察和巩固

接着,自我认知与觉察,觉察自己的急躁情况,巩固和解和疗愈的成果。

比如,建立情绪日记,每天花 10 - 15 分钟记录自己急躁情绪发作的情况。

包括事件的触发点、当时的想法、身体反应(如心跳加快、脸红等)以及采取的行动。

例如,记录 “今天因为在餐厅等了 20 分钟还没上菜就变得很急躁,当时我想‘这家餐厅服务怎么这么慢’,感觉心跳加速,然后就频繁催促服务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自己清晰地看到情绪产生的模式,提高情绪觉察能力,加强认知和巩固。

通过这五步走,我们急躁、焦虑的心态就会慢慢地稳下来,内心变得宁静、清晰,学会带着自主意识去做事,享受等待和完成的过程。

结语

在心灵的幽秘之境,性格急躁与缺乏耐心仿若迷雾,其背后隐匿着内心深处未愈的创伤。

往昔经历如暗流涌动,借心理学之镜洞察,方见根源之深邃。

幸有疗愈之途铺展,五步徐行,先与过去的伤痛相拥,再掌控思维的缰索,于操练中重塑认知,借放松与情绪调节,觅得内心的安宁.

终在认知、觉察与巩固间,驱散急躁的阴霾,让心灵重归平和,如暖阳穿透云层,绽露沉稳从容之光。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松果儿童正念APP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二十年心理咨询经验,专注正念,擅长情绪疗愈、亲子疗愈、睡眠改善、生命质量提升,解决亲子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

来源:松果正念袁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