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色老照片:军阀的大令爷,花园口决堤后的灾民,济南水亭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08:25 8

摘要:这些上色老照片,褪去了黑白影像的单调与疏离,让民国的人和景都鲜活起来。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沧桑,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触摸民国的脉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

这些上色老照片,褪去了黑白影像的单调与疏离,让民国的人和景都鲜活起来。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沧桑,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触摸民国的脉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

1942年,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济南曲水亭街,展现着泉城特有的生活图景。民居依泉水而建,住户掀开地砖即可取水洗衣淘米,河道上横跨长条石搭成的简易石桥,岸边老柳树浓荫如盖,檩木凉棚投下阴凉,石板路凹凸着岁月痕迹,尽显「家家泉水」的古朴肌理。

画面中近四十位居民构成鲜活的市井群像:老人看护孩童、媳妇河边捣衣、街坊树下乘凉,而身着西装的男子与旗袍女士在青布衫人群中格外醒目,折射出开埠后新式阶层与传统生活的交融。此街虽不堂皇,却盛满老济南的烟火气,成为沦陷时期平民生活的历史注脚——其时日军占据济南,但泉水边的日常劳作与邻里往来,仍在炮火阴影下延续着城市的文脉与韧性。

1938年6月9日,为阻止日军南下,国民党在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汹涌河水以每秒1.5万立方米的流量奔涌而出,在豫皖苏三省形成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照片中两名老人所在的村庄位于河南中牟县,此时浑浊的黄水已漫至屋旁,门前木桌上摆着麦麸窝头,这是1938年河南普遍的 "代食品"。据《河南文史资料》记载,当年全省小麦减产 60%,灾民需挖草根、剥树皮充饥,能保有少量麦麸已属 "殷实人家"。他们选择 "死守老屋",既是对故土的眷恋,也因体弱无法跟随青壮年徒步逃荒。

这场被称为 "以水代兵" 的行动由蒋介石亲自批准,原计划在赵口决堤未果后,改在更薄弱的花园口实施。决堤次日,国民党中央社发布通电称 "日军炸毁黄河大堤",企图嫁祸。但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司迈士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在6月15日报道中写道:"我看到的溃堤处有明显爆破痕迹,附近村民告诉我,军队用刺刀逼迫他们撤离。" 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在《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更直接指出:"中国军队炸毁黄河大堤的行为,虽暂时迟滞日军,却让500 万百姓陷入灭顶之灾。"

花园口决口处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北郊17公里的黄河南岸,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在此炸开黄河大堤,初始口门宽约30米,后经洪水冲刷扩至1460米,形成“地上悬河”的起点。此处作为黄河游荡性河段的首个冲击点,河水主槽曾一夜摆动数公里,成为历史上黄河泛滥的核心区域。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进入关键阶段,蚌埠作为津浦铁路枢纽和国民党军后方补给基地,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这张拍摄于蚌埠中荣街的照片,记录了国民党骑兵部队在凄风苦雨中向南撤退的历史瞬间。

照片中的骑兵部队可能隶属于刘汝明兵团。内战后期,国民党骑兵多承担侦察、警戒及快速机动任务,但在解放军的机械化部队和密集火力面前,其战术价值已大幅下降。撤退中的骑兵常被用于掩护主力转移或清剿地方武装,但此时蚌埠周边战场已呈溃败之势,骑兵的机动性优势难以发挥。照片中骑兵沿中荣街向南撤退,可能是在向蚌埠南站或淮河渡口转移,试图通过铁路或水路逃往江南。

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汹涌黄河水以“悬河”之势向南奔涌,豫东平原瞬间沦为泽国。照片中灾民乘坐的木船多为内河运输的“摆渡船”或“瓜皮船”,这类船只本用于短途航运,此时却成为数十万灾民逃离灭顶之灾的唯一希望。

据1938年7月《申报》记者发自河南周口的报道:“每船挤三十余人,船舷没水三寸,桨声与婴儿啼哭混作一团。船家不敢划快,生怕浪头翻船,两岸漂浮的尸体不时擦过船帮。”木船多由灾民自发征用,船篷用破棉被或芦席搭建,载重远超安全极限,仅中牟县就有27艘渡船因超载沉没,数百人葬身洪流。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刑场上嘴叼雪茄耀武扬威的刽子手。此人手持之物其实是就地正法令箭,民间称作“大令”。大令乃帅府直接授权于抓捕强盗、逃兵的军官,人称大令爷,持有这柄就地正法的令箭,抓到逃兵和盗贼可就地正法。

照片中叼雪茄的士兵,并非普通士兵 —— 北洋时期,进口雪茄是 “上流社会” 标志,普通士兵月饷仅 8-12 银元,而一支古巴雪茄售价 2 银元(相当于平民三日生活费),唯有军阀嫡系或执法队头目才有此待遇。而手持大令的多为营长以上军官或军阀亲信,如张作霖的把兄弟张作相曾持有 “东三省剿匪大令”,可节制沿途各县驻军。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后,虽颁布《陆军审判条例》,但地方军阀仍各行其是。1930 年中原大战期间,冯玉祥的西北军在河南郾城设立 “大令行辕”,一个月内处决 “可疑分子” 1300 余人,国府监察院提出弹劾却不了了之。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实施大屠杀的同时,对城市进行了系统性抢劫。照片拍摄于南京中山门至光华门一带的城墙下,这一区域的日军是第16师团(中岛部队),其士兵在占领南京后迅速展开抢劫与屠杀,成为日军掠夺文物和物资的重点区域。据《魏特琳日记》记载,12月16日“中山路两旁的商店都被抢劫,日本人正用卡车和手推车装运赃物”。

日军使用的手推车多为从城内商铺征用的民用工具,木质车架可载重200公斤以上。这类车辆在南京狭窄街巷中比卡车更灵活,常被用于短途运输。据参与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士兵回忆,日军入城后“连卖菜的手推车都不放过,车上堆满了抢来的绸缎、瓷器和烟酒”。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中,清晰可见日军士兵用手推车将整箱的茶叶、布匹运往集结点。

来源:历史小破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