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国祥,1938年2月17日生于湖南益阳,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卫星导航与通信项目组组长,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创始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艾国祥,1938年2月17日生于湖南益阳,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卫星导航与通信项目组组长,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创始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
艾国祥是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空间太阳望远镜”的首席科学家。他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了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和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了多通道太阳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
包刚,1964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中国运筹学会首届会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首届会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温州肯恩大学校长。
包刚的研究集中在波动方程反问题,他的工作成果克服了波动方程反问题的非线性性、不适定性及模型的不确定性等难题,获得了速度场含焦散线的波动方程反介质问题的稳定性,建立了多频、随机反源问题的适定性理论及计算框架,发展了超分辨率成像反界面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突破了国际学术前沿理论难题。
蔡荣根,1964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宁波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蔡荣根在引力理论和宇宙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他是拓扑黑洞的早期研究者之一,提出了Gauss-Bonnet拓扑黑洞解,该解被国际同行称为Boulware-Deser-Cai黑洞解,在引力性质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他还提出了拓扑德西特时空,证明了渐近德西特时空的视界熵满足共形场论的Cardy-Verlinde公式,从热力学第一定律推导出了描述宇宙动力学的Friedmann方程,并证明了宇宙视界具有霍金辐射,相关温度被国际同行称为Cai-Kim温度。
曹臻,1962年9月出生于云南昆明。高能宇宙线实验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士、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席科学家、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拉索”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曹臻主要从事粒子天体物理方向的研究,活跃于宇宙线和伽马天文领域。他提出并领导设计、建成了国际上最灵敏的伽马射线探测装置——LHAASO,带领团队利用LHAASO提供的前所未有的伽马射线探测灵敏度,围绕宇宙线起源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使得中国宇宙线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常进,1966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市。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研究员,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常进长期从事空间带电粒子和伽马射线探测技术方法及飞行试验研究,创新发展了一种高能宇宙线电子探测的新技术方法,作为首席科学家提出并领导实施了“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项目,实现了我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常进还率领团队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先后为神舟二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成功研制了伽玛射线谱仪。
常凯,1964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市。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民盟中央常委,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凯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半导体量子结构的电子态、关联激子态、自旋输运和磁性起源,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他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一万余次。
陈彪,1923年11月23日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陈彪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太阳观测仪器的设计制作、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他致力于推进建立我国太阳观测网,组织太阳活动峰年全国观测,推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对我国太阳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和生,1946年8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现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和工程经理、首席科学家。
陈和生在粒子物理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包括在Mark-J实验中提高了能流测量精度,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3实验的物理方案制定和探测器设计,主持了阿尔法磁谱仪大型永磁体系统的研制,以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等。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高能物理领域,为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佳洱,1934年10月1日出生于上海。核物理学家、加速器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湖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陈佳洱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成果,特别是在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他研制了我国首个4.5MV静电加速器,并在北京大学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射频超导实验室,提出并主持研制出首台国产纯铌超导腔。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我国在加速器领域的研究水平,也为国际物理学界所瞩目。
陈建生,1938年7月出生于福建福州。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等职务。
陈建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类星体巡天、类星体吸收线、星系际介质、星系物理、施密特CCD测光及大视场、大尺度、大样本天文学。他结合中国自身的条件开启了大样本天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并领导了“BATC”(北京—亚利桑那—台湾—康涅狄格)CCD多色巡天计划。此外,他还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了太阳磁场望远镜,发明了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主持研制了太阳多通道望远镜。
从青丝到白发,科学院院士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各个领域,以智慧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出科研人生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期待院士继续引领科研前沿,也相信他的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