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质酸效应” 打造更多化妆品产业中国名片 | 深度8000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08:01 2

摘要:所谓透明质酸效应,是指济南的福瑞达、华熙生物聚焦透明质酸原料,经过30多年深耕科研,突破应用边界、产业边界,不仅成功占领全球市场,还带动了国内以透明质酸为核心的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食品等关联产业,拉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

所谓透明质酸效应,是指济南的福瑞达、华熙生物聚焦透明质酸原料,经过30多年深耕科研,突破应用边界、产业边界,不仅成功占领全球市场,还带动了国内以透明质酸为核心的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食品等关联产业,拉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

“既有新材料的科技创新,又有经济价值和环保效益。”颜江瑛表示,济南“透明质酸效应”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透明质酸效应”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透明质酸的发现与发展

透明质酸最早于1934年被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Karl Meyer和John W.Palmer从牛眼玻璃体(vitreous body)分离出一种含糖醛酸(uronic acid)和氨基糖的高分子多糖,并将其命名为“hyaluronic acid”,该词由“hyaloid”(透明的、玻璃状的)和“uronic acid”组合而成,中译名为“透明质酸”(英文简写HA,俗称玻尿酸)。在随后的10年间,Karl Meyer等先后从关节滑液、皮肤、脐带、公鸡冠等组织中发现HA。至今,透明质酸已经走过90年历史。

二)透明质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国外对透明质酸的研究发展已经“如火如荼”,中国透明质酸研究才刚起步。系统性的研究和应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开展透明质酸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开发,快速高效提取透明质酸,实现透明质酸的产业化生产医学临床应用,成为当时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

1980年,山东医学院(后改名为山东医科大学,后并入山东大学)的中国生化药学专家张天民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透明质酸的研究课题,率先在国内从人的脐带及鸡冠中成功提取透明质酸他的学生凌沛学、郭学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在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原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平台平台之上经过不断研究探索,研制了多款透明质酸应用产品并创办了国内第一家透明质酸应用产业化公司——山东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1993年,中国第一款眼科手术HA注射液获得国家卫生部批准文号并投放市场开创了透明质酸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先河,迈出了中国透明质酸研究史上的关键一步,为我国透明质酸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40多年过去了,今天中国透明质酸无论科研水平和产业化应用、产业规模等方面均领先全球。

1990年凌沛学、郭学平注意到国外开始用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专业的敏锐性和强烈的研究欲望让以前从没接触过发酵技术的郭学平开始研究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透明质酸。历经两年时间苦心钻研和无数次试验郭学平带领科研团队终于在1992年成功完成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小试研究,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空白。

发酵技术的成功研制,彻底改变了我国从动物组织中提取透明质酸且相关应用产品主要依靠进口的落后局面,为中国在21世纪成为全球透明质酸生产和消费大国奠定了基础。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微生物发酵法规模化生产透明质酸,使透明质酸的生产成本降低了数十倍至上百倍,同时提升了产率和产品质量,打破了国外垄断。据悉,发酵产率从最初不足3g/L,提高到2019年的12~14g/L,中国透明质酸产业迎来飞速发展,走到了世界前列。

30多年来,郭学平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突破。2011年全球首创酶切法规模化生产小分子和寡聚透明质酸技术,能准确地控制和规模化制备透明质酸分子量大小目前华熙生物和福瑞达能够生产出世界上分子量最大(超过4000kD)和最小(400D)的透明质酸。 2019年,“酶切法制备寡聚透明质酸盐的方法及所得寡聚透明质酸盐和其应用”技术专利获得第21届中国专利金奖。

随着透明质酸技术和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透明质酸原料的市场占有率领先世界。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透明质酸原料的总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84%以上,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华熙生物福瑞达、阜丰生物、安华生物、山东众山CR5行业前五位企业集中度)为80%。

以合成生物为“武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为中国透明质酸产业发展再次按下加速键。自2020年,华熙生物开始采用合成生物技术,通过细胞工厂生产透明质酸,其实验室产率达到73g/L,进一步降低成本,且更加低碳环保。

“透明质酸效应”已成为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重要标志。这一效应源于华熙福瑞达等企业长期对透明质酸原料开展深入研究和科研投入,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突破,更成功拓宽透明质酸的应用领域和产业边界,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三)透明质酸在山东的发展与成就

透明质酸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共创。业界常说,“世界透明质酸看中国,中国透明质酸看山东”。中国透明质酸的发展离不开山东的两家头部企业——华熙生物和福瑞达,两家企业合计占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的份额约60%,山东企业占全球的80%以上。而华熙生物的前身是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发酵法制备透明质酸技术均来自于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原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福瑞达最早就是为转化药科院的科研成果而成立的,形成了“以技术孵化企业,以企业反哺科研”的良性机制。药科院在全国首创微生物发酵制备透明质酸技术,福瑞达和华熙将其实现量产化和规模化,推动中国透明质酸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山东具有良好的化妆品原料资源优势,是中国化妆品原料大省,主要原料包括透明质酸(玻尿酸)、海藻酸盐、聚谷氨酸、香兰素、牡丹、玫瑰、牛蒡、灵芝、银杏、金银花环糊精、维生素、活性肽等。其中,透明质酸(玻尿酸)全球生产、销量均占第一。中国从1983年开始从鸡冠、牛眼、猪眼中制备玻尿酸用于化妆品,到如今称“霸”全球、供应全球市场,山东的确是做出了卓越贡献。玻尿酸之所以成为山东(济南)一张“闪耀全球”的产业名片、科技名片,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得益于张天民、凌沛学、郭学平这样的科学家、企业家,几十年来坚持不懈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以专利技术与自主创新应用推动透明质酸(HA)跨越式发展;

二是得益于华熙生物、福瑞达两大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打造了强大的透明质酸(HA)产业集群,实现了集聚效应;

三是得益于山东省强大的产业发展为生产透明质酸(HA)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HA是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发酵液,加入菌种发酵制得。而葡萄糖的工业生产原料--淀粉,则必须从红薯、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中获取。

“透明质酸效应”在化妆品行业的体现

(一)中国透明质酸化妆品发展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备出了化妆品级别的透明质酸原料,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专研透明质酸的护肤品品牌。

在2010年之后,随着透明质酸发酵技术的进步,大规模量产使成本降低,大幅提高了透明质酸在化妆品中的使用率,透明质酸逐渐成为化妆品中一种保湿的活性物原料

2018年之后,中国消费者化妆品消费意识的崛起、国家监管政策的引导、电商直播种草营销推动,为透明质酸化妆品发展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诸多化妆品企业顺应趋势,加强透明质酸原料与产品研发,提升制造能力完善供应链体系和营销渠道,透明质酸化妆品蓬勃发展,“透明质酸效应”在化妆品领域逐渐显现。

随着消费者对科技护肤的认知增强,“成分”与“功效”已成为研究护肤品的“风向标”。透明质酸以其强大的保湿、修复等能力,成为护肤品界长盛不衰的热门成分。根据天猫国际发布的《2023年全球超级成分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在面膜、面部精华、乳液/面霜、爽肤水、眼部护理、洁面、防晒品类的成分排名中,透明质酸以绝对优势大幅领先,稳坐“第一成分”宝座。

可以看到,透明质酸在应用端的市场规模是原料端的几何倍放大,而化妆品成为中国透明质酸的最大市场。

中国化妆品行业“透明质酸效应”的驱动因素

透明质酸化妆品的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在2018年—2023年,来自外部环境的消费力、政策力、渠道力驱动,以及企业内部的科技力、制造力、全产业链驱动,构成了化妆品行业“透明质酸效应”的“6力”驱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制备出了化妆品级别的透明质酸原料。透明质酸化妆品的规模化发展,不仅在于技术的革新,更有赖于21世纪之后,中国消费者化妆品消费意识的崛起、国家监管政策的引导、互联网销售渠道与新媒体营销手段的发展,以及化妆品企业的产品创新,为透明质酸化妆品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1.消费力驱动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美的精神需求更加旺盛。2015—2023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由3188亿元增长至万亿元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0.3%,远高于全球同期2.7%复合年均增长率。近年来,中国化妆品行业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市场总量仍持续增加。

“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在化妆品消费偏好上,年轻消费者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提升,对国货化妆品品牌,特别是新锐国货品牌接受度高。《2023年中国化妆品年鉴》显示,2023年国货美妆销售额同比增长21.2%,市场份额达50.4%,首次超过外资化妆品品牌。

同时,新一代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对产品成分、功效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化妆品“成分党”兴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按零售额计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2023已突破千亿元。透明质酸吸湿性强的特性,以及中国透明质酸原料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契合了消费者注重成分功效及文化自信的心理,迎来发展机遇。

2.政策力驱动

2021年中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在原料和产品注册备案、功效评价、安全评估、生产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指导性文件。化妆品行业监管力度加大,加快了淘汰劣质企业的进程,倒逼化妆品企业完善自身建设,使注重科研投入、有科技基础的化妆品企业得到良好发展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要求功效宣称要有科学依据。透明质酸属于长效保湿剂,而天然保湿因子为即时保湿剂。新法规的实施,促进了透明质酸原料在化妆品中的科学应用,将天然保湿因子与透明质酸结合使用,提高产品的长效保湿效能。同时,不能只进行概念性添加,而是要保证功效的科学配比使用。

3、新电商与新媒体驱动力

2016年,淘宝直播正式上线。2018年,抖音、快手大力发展直播电商业务。直播电商快速兴起,内容种草和渠道运营相互配合,重塑了化妆品运营模式,由“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通过消费者洞察,倒推产品研发,带来更好的市场转化。

李佳琦等电商主播、美妆博主等关键意见领袖(KOL),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进行消费决策的关键环节,发挥了教育消费者认识化妆品原料成分与功效,进行科学护肤的作用。在此过程中,透明质酸成分为更多的消费者所熟知,并成功建立起“透明质酸=保湿”的消费者心智。

4.科技力驱动

透明质酸化妆品紧跟市场趋势与消费需求,技术不断迭代,产品不断创新。

在原料创新方面,以华熙、福瑞达为代表的企业在透明质酸分子量维度上深入研究,通过酶切的方式做到精准调控,分别实现了大于1000kDA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中分子量、低分子透明质酸,以及小于10kDA的寡聚透明质酸的量产。在透明质酸衍生物上,福瑞达推出专利成分硅烷化透明质酸,在传统透明质酸的结构上增加了硅烷醇基团,实现了更强大的修复能力和抗皱功效、更强的透皮率、清爽的肤感。

在产品创新方面,以福瑞达、华熙为代表的企业定位透明质酸护肤,对各种剂型、品类和功效的化妆品进行探索实现了对透明质酸的应用几乎全覆盖,护肤品的膏霜、乳液、化妆水、精华面膜、洗面奶等,以及彩妆的唇膏、粉底液、粉饼等,将透明质酸用作保湿剂或成膜剂,并根据不同的功效使用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特别是2008年次抛剂型的创新运用,引爆化妆品领域超级爆品的诞生。

5.制造力驱动

中国美妆企业的制造能力、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国货美妆逐渐摆脱以往低端、廉价的形象,更高的性价比获得消费者青睐“不是大牌买不起,而是国货美妆更有性价比”,成为众多消费者心理的写照。

在制造能力建设上,福瑞达打造了中国化妆品行业第一个透明工厂,华熙推行透明生产流水线工业旅游,把生产全流程展示给消费者看,体现了对企业制造能力、品控体系的自信。以透明工厂+透明工业旅游为载体,邀请媒体、美妆博主到工厂溯源,开展直播,不仅增强了主播带货信心,也让更多消费者关注产品背后的科研、制造、品控等,更加理性的选择化妆品。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美妆企业开始重视透明工厂建设,国货美妆迈向高端制造和高质量发展。

6.全产业链驱动

透明质酸化妆品产业链不断完善。一方面,以华熙、福瑞达为代表的企业,研产销全产业链布局,核心原料一体化研发、生产,具有透明质酸原料与终端化妆品一体化优势,有利于产品创新、成本控制与品牌打造。另一方面,上海、广州、济南等多地政府积极推进美妆产业园建设,打通研发、生产、包装设计、检测、营销策划、品牌推广等全产业链,培育化妆品产业集群。

在“透明质酸效应”的带动下,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成为中国美妆产业新高地、第三极

“透明质酸效应”是未来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物制造的绿色产业升级

合成生物学,为生物制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合成生物技术在产业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改变传统物质的生产方式(如固有的石化基来源及动物提取、植物提取、化学提取等方式),这将颠覆农业、生物医药、能源与新材料的生产方式,并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透明质酸为例,最早通过鸡冠等动物组织提取,需要200千克鸡冠(约2万只鸡)才能提取1千克透明质酸,提取率低、纯度低耗大易污染环境。华熙生物在国内率先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规模化生产透明质酸,将透明质酸的发酵产率提升到16~17g/L,不需要动物组织原料。现在通过合成生物学生产,实验室发酵产率已经达到73g/L,更加低碳环保,资源消耗大幅减少

2018年,华熙生物开始布局合成生物赛道。目前已初具规模,是国内少有的“合成生物研发创新能力、中试和产业化能力、市场转化能力”三力合一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企业。

合成生物令新原料及其生产技术创新备受关注,化妆品产业首先成为焦点。“合成生物是化妆品领域今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技术手段”颜江瑛理事长表示,“原料是化妆品的生命,很多的原料未来都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来获取。”

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华熙生物已经在-氨基丁酸、5-氨基乙酰丙酸、依克多因、麦角硫因、人乳寡糖、硫酸软骨素、肝素、胶原蛋白等众多前景物质上逐步实现产业转化,部分成分已用于相关产品中。

华熙生物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进行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132项,已上市超纯麦角硫因、透明质酸“微真”、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脂肽等原料产品,红景天苷、肌肽、人乳寡糖完成中试。

展望未来,合成生物支撑的生物制造是全球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凭借已成熟的“透明质酸模式”,华熙生物福瑞达等头部企业将借助合成生物平台,不断扩大了生物活性物原料版图,满足了不同市场需求,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为中国化妆品行业持续注入新活力。

(二)造福人类的深度拓展

透明质酸的研究方向一直在不断地扩展,基础研究上,高产工程菌株构建、分子量精准调控、结构末端修饰等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应用研究上,根据透明质酸的结构特点,链接不同的成分来达到更多的可能性,在超玻因、透明质酸锌、VC透明质酸等新产品方面前景广阔,在靶向药物递送、组织工程、农业提质增效、造纸、纺织等领域,将对产业产生颠覆性替代,造福人类生活的吃、穿、住、用。

“透明质酸效应”是

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一)“透明质酸效应”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新质生产力

“透明质酸效应”的形成,始于中国科学家打破西方垄断的梦想,基于透明质酸原料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全球竞争格局的重塑,成于“政产学研”联合共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突破应用边界、产业边界,打造了从科研,到上游原料,到下游化妆品、药品和健康食品等的完整产业链,拉动了产业裂变增长。正如颜江瑛理事长在2024美妆山东新质生产力峰会上所说,“既有新材料的科技创新,又有经济价值和环保效益,‘透明质酸效应’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二)“透明质酸效应”具备可复制性

透明质酸是生物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透明质酸这个物质的基础研究越深,它的应用领域的拓展就越广。

如今,中国在全球透明质酸领域已实现了科研、技术、产业化和市场份额等维度的全方位领跑,并成功塑造了“透明质酸效应”。

近年来,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多肽等新原料技术与产品的发展,与透明质酸从原料创新到产业裂变的发展具有相似性。

比如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并不是中国独有,但在巨子生物找到了肌肤修复的应用场景之后,海外市场才逐渐意识到重组胶原蛋白的价值。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已走在全球重组胶原蛋白研究和技术的前列。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为185亿元,2017—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3%,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83亿元。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先后颁布多项行业标准及政策,分别对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产品监督管理及质量控制等作出规范要求,行业的规范化将助推重组胶原蛋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原料是化妆品的“生命”,国内原料企业和品牌企业加大对原料的投入,功能原料出现“电动汽车”效应。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已经占据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绝对垄断地位,很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都在使用,造就了化妆品行业中的“透明质酸效应”。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相信会有更多的“透明质酸效应”出现,为中国化妆品、生物医药等行业带来增长新动能。

中国在透明质酸领域的权威地位,极大增强中国化妆品行业的世界影响力。“透明质酸效应”已经并还将助推更多代表行业创新力量的中国成分和中国化妆品品牌走向世界中国原料未来在“透明质酸效应”的带动下将会涌现出更多中国样本引领全球潮流,成为新时代的中国名片。

参考资料:

1、美妆头条.玻尿酸进化简史:原料产业化的中国样本[EB/OL].(2023-03-25).https://www.sohu.com/a/659021492_121123896.

2、华熙生物《透明质酸效应凸显》

3、福瑞达医药集团《从原料创新到产业裂变》

(本文来自《2024中国化妆品蓝皮书》,有略微删减,作者为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姚永斌。中国香妆融媒体发布此文只是为了传递更多的讯息,不代表任何倾向性的投资意见或市场暗示,仅供行业参考。文图版权归著作权人。本文由中国香妆融媒体授权转载)

/// END ///




来源:妆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