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晚,有只老鼠偷吃他的粮食,叫花子见到了愤怒质问它:“我这么穷了,为什么还偷我的米,怎么不去偷大户家的。”
马斯克说:"When you chase the horizon, sometimes you have to crash into it to see the stars."
当你追逐地平线时,有时你必须撞上它才能看到星星。
两千年前的庄子也在《刻意》篇中写下箴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当我们沉迷于追逐某个目标时,往往已经把自己困在了认知的牢笼里
冲破执念,方能重生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叫花子一心想摆脱乞讨生活,多年来辛苦积攒粮食,却仅得一点米。
一晚,有只老鼠偷吃他的粮食,叫花子见到了愤怒质问它:“我这么穷了,为什么还偷我的米,怎么不去偷大户家的。”
老鼠直言:“你命里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叫花子无奈,决定去西天问佛祖缘由。
途中,员外请他帮忙询问女儿 16 岁仍不会说话的原因;老和尚拜托他打听修行 500 多年为何不能升天;老龟请求他问问修行千年却不能化龙的缘由。叫花子一一答应。
终于历尽千辛万苦,走到了西天,梦里佛祖现身,回答他,老龟丢掉龟壳可化龙,老和尚扔了锡杖才能飞升,而哑女如遇良人即可开口。
但佛祖只回答三个问题,所以叫花子没来得及问自己的命运。
归途中,他依佛祖所言告知众人,老龟放下龟壳化龙并赠夜明珠,老和尚扔掉锡杖飞升,哑女也因他归来开口说话,员外还将女儿许配给他。
叫花子未曾料到,成全他人之时,命运已悄然转变。
庄子有言“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如若过度执着于眼前的物质,忽略了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转机,被过度的欲望驱使,就难以洞察生活中的天机。
庄子讲“物物而不物于物”,过度执着于外物会成为前行的阻碍,会被困在尘世的局中,难以迈向更高的修行境界。
《庄子·列御寇》中写道:“列御寇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列御寇虽能御风,但仍需十天五夜方能返回,这说明他仍未跳脱时空的束缚。看似逍遥天地间的超凡之举,实则是另一种精神牢笼。
在当今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短视频的15秒快节奏、即时通讯的秒回强迫症,让现代人如同列御寇般在“虚拟的风中”疲于奔命,却从未真正抵达心灵的彼岸。
庄子提醒我们:执着于“更快”,本质是对“自由”的误解。正如《道德经》所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极速终将导向迷失。
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追逐热点,却忽略了内心的宁静。这种对速度的盲目追求,让我们失去了深度思考的机会,也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浮躁。真正的自由,不是在速度中迷失,而是在停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在停驻处,遇见星空
《庄子·外物》写了一个庄子与髑髅论道的故事。
髑髅曰:'吾与汝并生天地之间,吾固非不乐也,然形体朽烂,子独悲之乎?'"
庄子与骷髅讨论大道。骷髅说:"我与你共同生于天地之间,我本就不曾感到痛苦,你却独自为我悲伤吗?"
骷髅既嘲讽庄子对生死的分别心,也暗指人类终其一生都在为"活着"的意义焦虑,反而活成了"行尸走肉"。
庄子与骷髅论道的寓言看似荒诞,实则揭示了认知的真相:我们总以为自己在看世界,其实是世界通过我们的眼睛在看自己。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著作《安藤忠雄的建筑哲学》中写道:"真正的创造始于放弃。"这与庄子"虚室生白"的思想不谋而合。
当我们放下对物质、地位、名声的执着,内心便会如明镜,映照出世界的本真。
正如荣格所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
与其追逐海市蜃楼般的"天机",不如学学庖丁解牛时的从容,在纷繁世界中守护内心的澄明。当你不再执着于"得到什么",才能真正看见"本来是什么"。
毕竟,夜空最璀璨的星光,从来不在追逐者的掌心,而在抬头仰望的眼睛里。
若执着于某个目标,是否反而成了目标的囚徒?
江河终究要汇入大海,但从不执着于某一段河道。
当我们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那些曾以为牢不可破的困局,终将在晨光熹微中消散如雾。
记住:不照镜子的鱼,永远游得自在;不入局的观照者,自会在八风吹动时,稳坐如莲。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