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珠江之畔的制造业版图上,总有两颗明星格外耀眼。一边是美的总部大楼里,方洪波对着一页纸报告沉思的剪影;另一边是格力展厅中,董明珠指尖划过空调面板时坚定的目光。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生产线,当深夜的灯火映照着研发中心,这两位 "92 派" 企业家的故事,正在书写
在珠江之畔的制造业版图上,总有两颗明星格外耀眼。一边是美的总部大楼里,方洪波对着一页纸报告沉思的剪影;另一边是格力展厅中,董明珠指尖划过空调面板时坚定的目光。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生产线,当深夜的灯火映照着研发中心,这两位 "92 派" 企业家的故事,正在书写着中国制造业的两种可能。
1992 年的那个夏天,湖北青年方洪波背着帆布包站在美的门口时,不会想到自己将成为中国民企职业经理人的标杆。作为内刊编辑的他,总在字里行间捕捉着企业的脉动。当别的同事在改稿、校对中消磨时光,他却拿着市场部报表彻夜研究,在笔记本上写下:"空调市场渗透率不足 10%,这是风口。"
这种对趋势的敏锐,让他从市场部部长一路攀升至董事长。2012 年那个闷热的夏夜,他在会议室推开窗,望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对团队说:"我们不能再靠低价抢市场了,要做有灵魂的产品。" 于是有了 "产品领先" 战略,有了 COLMO 高端品牌的诞生。当 2025 年他签发《简化工作方式》文件时,有人看到他办公桌上摆着泛黄的笔记本,第一页写着:"让企业比个人更长久。"
1990 年,36 岁的董明珠站在格力仓库前,看着堆积如山的滞销空调,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为追回 42 万元烂账,她在经销商门口堵了整整 15 天,饿了就啃馒头,困了就在楼梯间打盹。当对方终于妥协时,她盯着对方眼睛说:"以后,格力不赊账。"
这种狠劲贯穿了她的职业生涯。2001 年担任总裁后,她在晨会上当众摔碎不合格的空调零件,碎片溅到脚边也浑然不觉:"要么零缺陷,要么零市场。" 有人记得,在那场著名的 "先款后货" 改革中,她在暴雨中冲进经销商办公室,浑身湿透却字字如铁:"今天不签合同,我就不走。" 如今格力展厅里,那台运转了 20 年仍安静如新的空调,就是她铁腕管理的最佳注脚。
在美的的会议室,永远看不到华丽的 PPT。方洪波要求汇报只用一页纸,左侧写问题,右侧列方案,甚至亲自示范:"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去掉冗余,才能看到核心。" 他厌恶形式主义,某次深夜路过办公区,看到年轻员工对着空电脑屏幕发呆,第二天便在公告栏写下:"加班不是比谁走得晚,是比谁问题解决得快。"
这种简化渗透到战略层面。当同行忙着扩张产品线时,他却下令砍掉 60% 的 SKU。在美的研究院,工程师们记得他指着满墙的产品模型说:"这么多型号,用户记不住,我们自己也会迷失。" 如今走进美的智慧工厂,看不到杂乱的生产线,只有精准运转的机械臂 —— 这就是他追求的 "精密机器式组织"。
格力的厂区门口,"制度高于一切" 的铜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董明珠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铁律如山"。有一次,员工小王因父亲突发急病迟到半小时,按制度被罚款 200 元。有人替他求情,她却说:"今天破了例,明天就会有十个人迟到。" 转身却自掏腰包给小王送去慰问金:"制度是冷的,人心是热的,但制度不能改。"
这种对规则的偏执,造就了格力的品质神话。在实验室里,每台空调都要经过 1000 小时连续运转测试,工程师们戏称:"格力的空调比男朋友还可靠。" 但她的强硬也引发争议:当格力手机销量遇冷时,有人在网上调侃 "开机画面都是董总头像",她却在发布会上反问:"难道用我的头像不是最好的品质保证吗?"
在美的员工眼中,方洪波更像一位学者。他的办公室没有任何个人照片,书架上摆着《基业长青》《管理的实践》等书籍,书页间夹着泛黄的便签。某次年会,当主持人准备念诵他的 "丰功伟绩" 时,他伸手拦住:"别讲我,多讲讲一线员工。"
这种低调在面对竞争时尤为明显。当董明珠在公开场合提及 "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时,他只是在内部会议上说:"做好自己的事,市场会说话。"2024 年美的营收突破 3800 亿,他在财报发布会上只字不提个人贡献,却多次提到 "供应链的兄弟们"—— 这就是他信奉的 "系统大于个人"。
格力的直播间里,董明珠的声音永远充满力量:"这款空调,我敢说十年不用修!" 她曾在直播中因网络卡顿当场发火,工作人员回忆:"那一刻,她眼里像有火在烧。" 这种张扬既是个性使然,也是战略选择 —— 当格力手机遭遇质疑时,她亲自出镜拍摄广告,穿着红色西装在镜头前微笑:"质疑?那就用产品让你闭嘴。"
但她的柔软藏在细节里。疫情期间,她连夜召回生产线转产口罩,看着工人们加班的照片,悄悄让人买了暖宝宝和护手霜放在更衣室。有人说她 "霸道",却也不得不承认:"跟着董总,心里有底。"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美的和格力交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答卷:前者以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等多元布局,构建起抗风险能力极强的产业生态;后者以空调单品占据全球 20% 市场份额,筑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方洪波在参观德国工业 4.0 工厂时,曾久久凝视着精密运转的自动化产线,低声说:"我们要让美的成为永远转动的齿轮。" 而董明珠在格力技术研发中心,摸着最新的光伏空调样机说:"哪怕只做空调,也要做到世界第一。"
这两种路径,恰如中国制造业的一体两面:一面是对系统进化的追求,一面是对垂直领域的深耕;一面是 "去个人化" 的现代企业治理,一面是 "强人驱动" 的高效执行。当有人问方洪波如何看待与董明珠的竞争,他笑着说:"与其说竞争,不如说我们在互相照镜子。" 而董明珠在谈及美的时,也罕见地露出敬意:"能走到今天,都不容易。"
深夜的珠江边,美的大楼的 "Midea" 标志与格力的 "GREE" 霓虹隔江相望。方洪波常在这里散步,思索着如何让企业穿越周期;董明珠则习惯在办公室加班,台灯下是堆积如山的技术报告。
他们的故事,是中国制造业从 "制造" 走向 "智造" 的缩影。方洪波代表着对组织韧性的探索,董明珠诠释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一个在做 "减法" 中寻找聚焦,一个在 "加法" 中追求极致。但无论路径如何,他们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如何站立潮头?
或许正如方洪波所说:"企业不应是某个人的勋章,而应是时代的容器。" 也像董明珠常挂在嘴边的:"中国制造,就得有股子狠劲。" 当清晨的第一声汽笛响起,当生产线再次隆隆启动,这两位企业家的身影,依然在各自的赛道上奔跑 —— 不为输赢,只为给中国制造的未来,多一种可能。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庆幸有这样的双子星:一个用儒雅勾勒出企业的边界,一个用铁腕丈量着品质的高度。他们的差异不是对立,而是中国制造的光谱 —— 当不同的色彩交织,才能照亮更辽阔的远方。
来源:精益生产促进中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