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宇文所安这句话的意思是各类诗篇都按写作先后编排:“杜甫的诗歌本身鼓励这种传记性的阅读:他用诗歌建构了他的生活……”(中译本,页366)。
美国学者Stephen Owen(宇文所安)在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10) 中谈及杜甫诗集的编次,Owen说:
...within each group the poems are arrang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 Such a biographical reading is encouraged by the poem themselves: Du Fu poetically constructed his life, …(vol.1 p.324)
Stephen Owen, The Poetry of Du Fu (De Gruyter, 2015)
宇文所安这句话的意思是各类诗篇都按写作先后编排:“杜甫的诗歌本身鼓励这种传记性的阅读:他用诗歌建构了他的生活……”(中译本,页366)。
我们联想到,biographical reading不大适用于李清照词的阅读(参阅本系列的第四十二篇: 洪涛《论“名家列传”模式的优劣,兼谈美国的中国文学史》)。
大概是对杜诗进行biographical reading 的势力在学术界太过强大,所以,虽然Owen 编写文学史重视讲述文学文化史,但是,在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中,他还是花了四页的篇幅记叙杜甫的经历和诗篇。这部分放在书中的“IV 安史之乱后 (756-791)” 这节。
到了2016年,Stephen Owen 更出版 The Poetry of Du Fu (De Gruyter, 2016)。此书是全球第一个杜甫诗的全译本(约3000页)。
不过,2024年,张隆溪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宇文所安对中国语言和诗的理解,我向来是抱持怀疑的态度。”似乎, Owen的“表现”未能令张教授满意。
Owen教授用了八年时间才完成杜甫诗的全译,而张隆溪教授花了一年时间就写成三千年的历史(书中附有杜诗二十多首的英译文)。
张隆溪教授译杜甫诗,是不是比Owen更高明?
张教授对Owen的“怀疑”,有没有依据?Owen的翻译是否忠实于原诗?杜甫工于律诗,Owen和张教授怎样使用英语翻译唐诗格律?
张隆溪教授对Owen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也没有好感。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张教授认为《剑桥中国文学史》“召集一群学者共同写成,旨在呈现一种多元的历史观。然而,我认为这种叙述方式是不适用于中国文学史的。”“在外国读者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学的情况下,还大谈特谈中国古代的出版市场、书籍的印刷等,那就是不恰当了。”(2024年2月,张教授接受李浩荣采访)
“不适用”“不恰当”之评,自然暗示张教授叙述文学史的方式是比较恰当的。那么,我们可以调查看看两家(文学史)的实情如何。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杜甫为中心展开讨论。
史传模式:说明作者生评际遇、辅以诗篇
笔者在本系列的上一篇(第四十二篇)说到,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的主编重视论述文学文化,孙康宜明言:“这部文学史不可避免地也会讨论不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但是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关注历史语境和写作方式而非作家个人……”(简体字版中译本,序言,页7)。
由Owen撰写的唐代部分(第4章),索性直接题名为 The cultural Tang (文化唐),以强调他重视的是“cultural”方面。这章的第1节到8节,共80页,由宇文所安执笔。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10)
细读剑桥版的“安史之乱后 (756-791)”这一节,我们发现:Owen讨论杜甫实际上也有近似“名家列传”的部分。
Owen花了大约四页的篇幅(英文原著,p.320-324﹔中译本,页363-366)叙述了杜甫的际遇(某年杜甫到了某处……),主要集中叙述杜甫在安禄山叛唐后的际遇:
756年,安置好家人后,回长安,作《哀王孙》
756年,到长安探亲,作《北征》
757年后,杜甫作“三吏”与“三别”
758年,到秦州,作《除架》
759年底,到成都
765年离开成都到夔州,作《秋兴八首》
768年离开夔州,经荆州,到洞庭湖
770年,杜甫离世。他对后世律诗的写作影响巨大
此外,Owen简介了杜甫的名著《兵车行》的内容(放在安史之乱前、论述唐朝边塞诗的部分)。Owen指出,录有《兵车行》的纸张残片在中亚沙漠被发现,证明此诗曾流传到军队所在地(中译本,页354)。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安史乱前的篇幅(第二节“玄宗时期”)主要用于介绍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人。
陈贻焮《杜甫评传》
张教授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23) 的盛唐部分,特别突出李白、杜甫二人,第7章题名为 The Twin Stars of Tang Poetry: Li Bo and Du Fu (此章共有六节),可见,其“名家列传”的形迹比较明显。第132页开始专谈杜甫生平和杜诗:
752年,作《兵车行》
755年,被叛军俘至长安,作《月夜》
757年春,困居长安,以《春望》痛陈国破之悲
757年战乱中,杜甫作“三吏”与“三别”
759年,流寓成都,筑草堂,作《春夜喜雨》
761年秋风破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65年,蜀地动荡,杜甫沿长江东下
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终年58岁
莫砺锋《杜甫评传》
将张隆溪教授所述“杜甫之史”和Owen所述比照着阅读,读者可以得出结论:两家的写法,差别不大,都是“杜甫生平行旅+诗篇+简评”,只不过两家所举的杜诗实例不全同。
Owen只录诗题(或节录诗行),而张教授多全引(英译)附简析。这是张教授“回归文学性”“为域外读者译介中国诗”的宗旨所决定的。
文学通史是否适合附有大量的文本分析和欣赏的文字,这是执笔者应考虑的问题。
杜甫诗存世者约一千四百首,一本文学通史又能全文引录多少首诗?所引之诗,代表性足够吗?史家能拨出多少篇幅给作品的文本细读?再说明清长篇小说动辄一百回,文学通史能拨出篇幅附载一两回(译文)吗?
《杜律五言集解》(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杜甫与“诗史”
杜甫诗和唐史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Owen指出:杜甫诗中总有其他作家无法比拟的个人细节。当这些细节与重大的政治事件交织时,杜甫就在后世赢得了“诗史”的名声(中译本,页363)。
张晖《中国“诗史”传统》指出,杜甫流离陇蜀所写的诗,记录了当时全部事情,甚至包含其中隐事,这些都构成“诗史”的内涵(张晖《中国“诗史”传统》,三联书店2016年版,页23)。
张晖《中国“诗史”传统》,三联书店2016年版。
由于杜诗和诗的历史语境有较紧密的关联,后人编写的杜诗注本也就特别注重杜诗的时序,例如,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通过“以史注诗”的方法,构建了杜诗与唐史之间的互文关系,此书既是文学注释的典范,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线索,例如《杜诗详注》第一卷第一首《游龙门奉先寺》(五言诗) 有注:“此当是开元二十四年后游东都时作。”(中华书局版,1997,页1)﹔第一卷第四首《题张氏隐居二首》(七言诗) 题下说明“此当是开元二十四年后,与高、李游齐、赵时作。”(页8)
杜甫诗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有不少赋笔。此外,有的组诗是将一件事分成几段来说,例如《羌村三首》写他从凤翔回到羌村家里的情景(初到家;居家后;邻里互动)。
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张隆溪教授说:
In the winter of 770, Du Fu died on a boat near Leiyang, in southeast Hunan, at the age of 58, and thus the poet’s life of wandering, instability, and hardships finally came to a sad end. (p.137)。
张教授这“杜甫病逝于耒阳舟中”之说,可能是依据仇注本或其他编年体杜诗集的最后一首推断而得。仇兆鳌《杜诗详注》所录杜甫诗最后一首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杜甫“died on a boat (死于舟上)”是否真相?此说似无明确的依据,属于“可能但不确定”,不宜当成史实。
《杜甫全集校注》
同一页,张教授又记杜甫晚年之事:
The Governor General of Sichuan, Yan Wu (726–765), befriended Du Fu and wanted to recommend him for an official position, but the poet politely declined to serve at the court. When Yan Wu died in 765, there was turmoil in western Sichuan and Chengdu was endangered, so Du Fu left his thatched cottage with his family to travel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astward, probably with the intention of going to Luoyang. Because of his illness and also the insecure conditions at the time, they were delayed for a long time, staying in Kuizhou, in modern-day Fengjie, near Chongqing, for two years. In the spring of 768, they finally took a boat out of Sichuan, but again they traveled slowly and wandered along the river in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His last few years were a very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period of time, suffering from poverty and poor health.
这段话大意是,严武死后,蜀中政局渐乱,杜甫只得离开四川……
此段纯粹记叙杜甫最后十二年的行踪,并无穿插杜甫作品,连诗篇题目也没有提及。
因此,笔者认为,张隆溪教授所写这部分实是杜甫的传记(参看:洪涛《论“名家列传”模式的优劣,兼谈美国的中国文学史(读张隆溪教授的英文版中国文学史・四十二)》一文,载“古代小说网”2025年5月11日)。
胡筱颖《英语世界〈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所谓“在外国读者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学的情况下……”
张教授可能是依据个人的在外国的亲身经验而说出:“在外国读者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学的情况下……”这话。
可是,哈佛大学教授田晓菲却说:
...Du Fu is also widely known outside his native tradition, just as Shakespeare and Dante are. Prior to the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in 2016, Du Fu has been partially translated many times by different hands. (杜甫在本土传统以外也广为人知。在2016年英语全译本问世以前,杜甫作品已被不同的译者选译过很多次。)”(Xiaofei Tian ed., Reading Du Fu: Nine Views, p.2)。
田晓菲说widely known outside(广为人知)...,这和张隆溪教授所说的“外国读者完全不了解”,截然相反!
Xiaofei Tian ed., Reading Du Fu Nine Views (HKUP, 2020)
外国人知道杜甫吗?
2016年,Stephen Owen 出版 The Poetry of Du Fu (De Gruyter, 2016)。此书提及的英语世界的涉杜专书:William Hung’s 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David Hawkes’s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7), and David McCraw’s Du Fu’s Laments from the South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到了2020年,David Hinton 出版The Selected Poems of Tu Fu – Expanded and Newly Translated (W. W. Norton & Company, 2020)。
这本书是据Hinton 的New Directions 初版 (1989年) 扩充而来。如果初版滞销没有读者,恐怕难有扩充的新版吧?因此,若说全部外读读者都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学,是说不过去的。
David Hinton, The Selected Poems of Tu Fu (1989)
实际上,译介中国文学的英语著作甚多,由张海惠等人主编的《中国古典诗歌英文及其他西文语种译作及索引》(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可见一斑。书中所列大量外译作品不会完全没有读者吧。
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蔡宗齐主编的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A Guided Anthology (2008) 。此书在美国学界和大众读者中获得良好反响(蔡宗齐语)。“良好反响”这话,料非虚言。据说,北美许多大学采用它做教材。
因此,张教授所谓“外国读者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学”,明显说过了头。这里所谓“外国读者”大概只限于张教授自身接触过的那些外国人。
也许,张隆溪教授的书是为“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学”的外国读者而写的?
不过,在张教授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23)出版之前,前贤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外国”。
就以唐诗来说,王凯凤《英语世界的唐诗翻译:文本行旅与诗学再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一书指出,唐诗进入英语世界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
Thomas Mazanec 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演讲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as Qing Anthology and World Literature (2023年10月11日) 谈及二十世纪《唐诗三百首》在外国作教材用。
再就杜诗而言,赵睿才、刘冰莉、夏荣林《杜诗学通史·域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一书中的“下编”是“欧美杜诗学史”专题,其中谈及杜诗的教学、译介、研究等方面。
张隆溪教授“外国读者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学……”之说是an overstatement (言过其实)。
王凯凤《英语世界的唐诗翻译:文本行旅与诗学再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Owen的杜甫诗全译本: The Poetry of Du Fu
The Poetry of Du Fu (De Gruyter, 2016) 的诗篇编排系年,参照仇兆鳌注本。Owen此书是海外学界对杜甫及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其特色在于完整翻译:涵盖杜甫存世全部诗作,附有简明的注释,并提供诗篇的背景资料。
评价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这部译作对杜甫诗歌的理解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学术工具(an invaluable scholarly tool),并且对中国诗歌的海外研究会有长远的影响。
网站Chinlingo 在评论Stephen Owen, The Poetry of Du Fu (2016) 时,有这样一段话:
Like the Bard of Avon, Du Fu's writing is layered and shows immense range. The elusive poet wrote in a wide variety of styles and registers. Inside the green-bound volumes are acclaimed verses such as “Moonlit Night” and “View in Spring,” but Owen argues that Du Fu “is a lot more fun when you get out of the well-known ones.”
中译:像“埃文河畔的诗人”(莎士比亚)一样,杜甫的作品层次丰富,涉猎广泛。他的诗作风格和用词都很多变。这本绿皮包装的译作中有知名的诗作《月夜》和《春望》,不过,宇文所安教授却表示杜甫“在这些广为人知的诗作之外更加有趣。”
以下我们以《月夜》和《春望》为中心,略论实际的翻译问题。
田晓菲主编《九家读杜诗》,三联书店2022年版。
选谈这两首,因为这两首正是张教授2015年4月5日为友人背诵的杜诗(张隆溪编《香江行山雅咏》香港中华,2023年,页226)。我们相信《月夜》和《春望》是张教授比较看重的诗篇。
唐朝律诗与译文中的押韵
据说《春望》和《月夜》都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被叛军困于长安时写成的。《春望》的“国破”,是指李唐朝廷受到威胁,天子蒙尘,不是指国家已经破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Owen的译本中,这首诗编号是4.25。4.25是杜诗仇兆鳌(1638-1717)注本的卷数+号码(号码应该是Owen 给的编次码)。
仇兆鳌《杜诗详注》,清芸生堂翻刻本。
Owen说明:
Qiu’s is a chronological arrangement of the poems (as it was understood in 1703), mixing “old style” and regulated genres. 意思是:仇兆鳌(Qiu)将杜甫按先后次序编次,不区分古诗和律诗。《春望》是律诗,以下是Owen的《春望》英译:
The state broken, its mountains and rivers remain,
the city turns spring, deep with plants and trees.
Stirred by the time, flowers, sprinkling tears,
hating parting, birds, alarm the heart.
Beacon fires stretch through three months,a letter from family worth ten thousand in silver.I’ve scratched my white hair even shorter,pretty much to the point where it won’t hold a hatpin.(p.259)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的英国学者David Hawkes 已经注意到律诗的韵脚。Hawkes 解说:
One of the rules is that the rhyme - which must be the same throughout the poem - must always come on a syllable with a level tone. The rhymes of this poem are still recognizable as rhymes in Modern Chinese, …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OUP, 1967, p.31)
《春望》的韵脚落在以下四字:深、心、金、簪。
现代普通话中“簪”与“深”等字已不同韵,但是,按粤音念是押韵的。学者也考证得知杜甫时代是完全押韵的(参看王力《汉语语音史》)。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华书局2014年版。
Owen没有用英文复制上述韵式。不过,我们发现Owen译文中有个“异常”之处。
第六句“家书抵万金”的“金”应该是gold, 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在Owen 竟然舍gold不用而改用silver (银), 原因何在?
笔者推测:用silver (不用gold) 是为了silver可以和下一行的shorter 元音呼应 (尾音接近 /ər/),形成“模糊韵”(slant rhyme)。
译文的第二行是the city turns spring, deep with plants and trees. Owen将trees 放到句末,也许是为了下一行的句末tears 形成“近似韵”。
请注意:原诗是先说“草木”然后以“深”殿后。Owen译作中则是deep 居前,置于 plants and trees之前。
David Hawkes,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张隆溪教授的文学史书也提及《春望》。他将杜甫《春望》系于757年春天,张教授说:
In the spring of 757, Du Fu was still trapped in Chang’an, the capital city sacked by the rebel army, and he wrote the famous poem “Spring View” to describe the fallen city and express his concerns about his family and his country。
以下,是张隆溪教授的翻译:
The state is broken, though hills and rivers remain,
The city is all covered with tall grass in spring.
Touched by the times, even flowers are shedding tears,
Even birds are startled at heart, saddened by separatio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re the fires of war;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more than gold.My white hair has been scratched so thinThat it now can hardly hold even a hairpin! (p.134)
上引译作,有三个 -in音(remain / thin / hairpin),remain 与后两者不押韵(remain 结尾为 -eɪn,元音不同) 。因此,单论《春望》押韵方面,张译没有比Owen译作更优胜。
另一首杜诗《月夜》,也是杜甫写成于被困长安时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Tonight, in Fuzhou this moon
She must be watching in her room alone.
Lovingly I think of our small children,
Chang’an is too vague a memory for them.
Her soft hair must be damp in the fragrant fog,
While cold moonlight falls on her white arm.
When can we all stand by the thin curtains
And let the moon shine on us and dry our tears? (Zhang, p.134)
日本内阁文库藏范濂《杜律选注》
张教授的译作用了些 -n, -m结尾的词,也许是有意借-n, -m (eye rhymes?)隐约反映原诗是押韵的。
杜甫《月夜》诗一韵到底, 全诗的偶句末字用平水韵上平十四寒:看、安、寒、干。下面是Owen 的翻译(4.18 Moonlit Night):
The moon tonight in Fuzhou
she alone watches from her chamber.
I am moved by my children far off there
who don’t yet know to remember Chang’an.
Fragrant fog, her coils of hair damp,clear glow, her jade-white arms are cold.When will we lean at the empty window,both shone upon, the tracks of our tears dried? (Owen, p.247)
Owen 这译作中Fuzhou, cold 和 window属于近韵; chamber和there结尾音有些相似。严格来说,上述这些都不算真正的押韵。因此,单论《月夜》押韵方面,Owen此译作没有比张教授译作优胜。
有些译者很看重诗歌的押韵,着意经营译作的“音美”,例如吴钧陶、许渊冲等人。
吴钧陶将这首《月夜》译成 The Moonlit Night, 收录在1987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300 Tang Poems)。此书三百多诗由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等多位译者合译。吴钧陶 The Moonlit Night 如下:
The moon illuminning the night tonight in Fuzhou’s sky,
Alone in chamber you alone will see it sailing by.
Though far away, I’m sorry for our children dear,
Who do not know to yearn for me in Changan here.
Your balmy, cloudy curls the misty air bedews;Your fair, smooth arms are chilled in the silver hues;When can we both stand leaning by the gauzy veils?Our faces’ll shine with tears that have become dry trails. (p.150)
吴钧陶的译法是: 每联押一韵。其实,律诗有固定韵脚:律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吴钧陶的译作没有做到一韵到底。
接下来,我们讨论对仗的翻译(个案)。Owen 和张教授在这方面的表现如何?
Jiang Lan, A History of Western Appreciation of English-Translated Tang Poetry
“律诗讲求对仗,那是可以翻译得像样的”
律诗的特征之一是讲求对仗。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而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范畴(类)也要相同或对应,例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之类。
Hawkes 解释:
The rules that we do need to remember when reading poems in Regulated Verse are (1) that the poem must be one of eight lines in four couplets; and (2) that the two middle couplets (lines 3-4 and lines 5-6) must each be antithetically arranged: i.e. line 4 must parallel line 3 in both grammar and meaning, and line 6 must parallel line 5 in the same way. (David Hawkes,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p.31)。
意思是:律诗8句4联,其中第3-4句、第5-6句,须是对偶句。
杜甫《春望》包含对仗,例如,此诗颔联就是工整的对偶句。Owen用英语没有重塑出工巧的联句,但是,他将两个诗行分成三个“单元”,略存原句的影子: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Stirred by the time, flowers, sprinkling tears,
hating parting, birds, alarm the heart.
2019年,Owen荣获唐奖,其得奖演讲以杜甫为题
译文在句型上尝试趋同:两句都以分词句式先行;flowers 和 birds 都用逗号分隔开,尤其能反映它句式的特点。按照对仗的要求,出句和对句的句型必须相同,语法结构要一致。Owen的译文,未殝完美,但句型方面似能说明他在对偶方面用过功。
下面是张隆溪教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英译文。就此例而言,张教授维持“对仗”的意识似乎没有比Owen来得强:
Touched by the times, even flowers are shedding tears,
Even birds are startled at heart, saddened by separation.
换言之,张教授这译作没有尝试做到出句和对句的句型相同:出句,flowers 处于后半句;对句,birds 处于前半。形式上,flowers 和birds 不在对应的位置。
什么是“对应的位置”?这里再看一例。请读者参看以下David R. McCraw 的翻译(Spring View):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集校注》
The state’s sundered, alps & rivers remain;
The citadel vernates, grasses & trees deepen.
Moved by the times, flowers spurt tears;
Hating separation, a bird alarms the heart.
Signal fires - continuous three months;
Family letters - worth a myriad in gold.
My whitened hair, scratched ever shorter,
Is just about unable to support its hatpin.
上引译文,摘自David R. McCraw 的 Du Fu's Laments from the South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p.101)。
我们看到:McCraw 译诗之中,alps & rivers 和 grasses & trees 在诗行中的位置相对应;第三四句,flowers 和 a bird,也是位置对应。
此外,每一个诗行,McCraw 做到译文基本上都呈一句而前后两个“单位”,看来McCraw 刻意仿拟原诗每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句型。
Burton Watson的 The Selected Poems of Du Fu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之中,《春望》的英译也有模拟原诗句型的倾向。
David R. McCraw, Du Fu's Laments from the South (1992)
张隆溪教授怎样对待律诗对仗的翻译?
张教授在2024年受访时说过:
……至于律诗讲求对仗,那是可以翻译得像样的,如我以杜甫的《登高》作示例:Boundless forests shed their leaves swirling and rustling down,/ The endless river flows with waves rolling and running near.(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然而,书里其他律诗的翻译,我没有再紧循对仗的形式,以免外国人读来,有呆板的感觉。”(2024年2月8日在香港上环接受专访时的发言)。
张教授声称“翻译得像样”“紧循对仗的形式”。可是,张教授列举的例子中 shed their leaves 和 flows with waves 显然没有做到“紧循”。
请注意:flows with waves 中的with 是介词(preposition),和前一句中的their 词性是不同的。their 是代词。
因此,Boundless forests shed their leaves swirling and rustling down, / The endless river flows with waves rolling and running near. 不是“紧循对仗的形式”。以下是《登高》全诗和张译: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The wind is strong, the sky high, sadly the gibbons are crying,
The islets are clear, the sands white, in circles the birds are flying.
Boundless forests shed their leaves swirling and rustling down,
The endless river flows with waves rolling and running near.
Ten thousand miles, in sorrowful autumn, often as a wanderer I sigh,
A hundred years, old and sick, alone up the high terrace I climb.
In misery and hardships, I hate to see my hair turning all white,
Feeling unwell and down, I have lately abstained from wine.(p.96)
原诗之中“萧萧”“滚滚”是叠词对叠词。张教授用了四个 -ing, 然而,原作是四字分成两组(草部、水部), 原诗中的“萧萧”“滚滚”成为两对。
讨论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说对译文质量的要求会不会“太严了些”?
可是,汉诗就是可以做到这般的工巧的程度:讲草木,用草部的字“萧”;讲江河,用水部的字“滚”。这也说明杜甫写诗的本领高超。
顺带一提:上引译作做到部分音节呼应(如 sigh、white、climb、wine 的/aɪ/ 音)。
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台北联经2021年版。
总 结
张隆溪教授评《剑桥中国文学史》等书的叙述方式“不合适”,应该是指“(中国文学史) 不应共同撰写”。
然而,共同撰写难道全无好处?集合专才合力撰写,则各人各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撰史的基础,各展所长有利于避免一人独撰之不足。
《剑桥中国文学史》注重论述文学文化。不过,细看其“叙述方式”,笔者发现剑桥版讨论杜甫晚年也按时序推展来铺写。
Owen 负责编写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杜甫部分,和张教授书中的 Change of the Times and the Sage of Poets (诗圣杜甫)一节,其实都是由“传记+作品简评”构成。两者的“叙述方式”没有多大分别。
至于翻译杜甫诗篇方面,本文已经简略讨论过《春望》《月夜》的押韵、对仗两项(集中谈几个案例)。Owen所下的工夫,估计不逊于张教授。
其实,除了押韵、对仗之外,杜甫《月夜》还有“玉臂”这样的惯用语。中国诗向以“玉”表示美好义(参考:《古诗十九首》其十二: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李白诗:“玉颜不及寒鸦色”;白居易诗:“玉容寂寞泪阑干”……)。
J. C. Catf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张教授将“玉臂”译成her white arm。对此,Owen自然也可以质问:将杜甫《月夜》中的“玉臂”翻译成her jade-white arms,比 her white arm 更差吗?张译何以不顾汉诗使用“玉”的传统?此外,“玉臂”张译作 white arm, 而arm 属singular, 这是指杜妻只有一臂是雪白的?又,“玉臂寒”明明是说臂寒,何以张译改为月寒(cold moonlight)?
基于以上问题,若有读者说“(张隆溪)的汉诗英译,我向来是抱持怀疑的态度”也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读者坚执source-orientedness原则, 再以语言、文化差异难题来评论译作,则身为译者的Owen 和张隆溪教授恐怕都难免备受质疑。
张教授看重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艺术特点。他曾经在受访时强调,杜诗之佳不是在其内涵(因为其他诗人也有相同的情怀),而是因为杜甫诗艺高明。
张教授本人是这样说的:
杜甫为什么从中唐以来就成为最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诗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律诗写得非常好,后代人就非常尊重他,不断去讨论他的诗、他作品的经典性等等。这主要不是因为他忠君爱国,不是因为他写民间的疾苦,写民间疾苦的人多的是,可是杜甫却只有一个。所以我觉得文学有自己的审美价值。……”(2022年10月15日张隆溪教授在“撰写文学史的挑战”学术讲谈会上的言论)。
《杜甫诗意图册》
押韵、对仗都是诗律形式方面的特征。然而,译者要用英语呈现律诗的形式特征,并非易事。这个难题上文已有论证。
“律诗写得非常好”,在英文著作中,却变成诗不合律(“去律”)!这对中国文学而言,是好事吗?
如果译者只是将杜诗的内容paraphrase (传意为主)再分行排列,其实译作近似分行的英语散文,没有将杜甫律诗的形式艺术介绍到英语世界,例如《月夜》以无韵散句呈现,则思念妻儿、渴望重聚都只是人之常情,又怎能反映杜诗之佳?
表述人之常情又缺少诗艺的译作,能够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吗?
今人用英语将杜诗“去律”,展示给外国人看,这“去律”就算是国人的“自主立场”吗?看来,“去律”更像是受制于英文文法、是不由自主的。
外国人读过“去律”的老杜诗(译作),看到的是唐人杜甫写出自由体诗歌。这样一来,杜甫自言“晚节渐于诗律细”,岂不是成了一句谎言?
洪涛《从窈窕到苗条:汉学巨擘与诗经楚辞的变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附记一:失律的问题(莫言的小故事)
在香港撰写本文的过程中,笔者很想了解现时内地民众关不关心近体诗失律的问题,于是笔者上互联网查看……偶见搜狐网上有一篇《莫言故地重游写了首七律,在网友的建议下一改再改,终成一首妙作》(2019年12月12日)。
此文谈到诺贝尔奖得主莫言:“2018年年初,他〔莫言〕故地重游后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还自己传到网上,并附上‘敬请方家教正’的字眼。诺贝尔奖得主如此谦虚,网友们自然十分买账。不过不出所料,没多久这首诗就被眼尖的网友挑出了不少毛病,连续有几处都出现了失律的问题。于是在网友的建议下他一改再改,最后终于改成了一首霸气十足的妙作。”(https://www.sohu.com/a/359969792_100030261)
陈炜舜《声律之舞:诗词联创作八讲》,香港中和出版社2025年版。
香港向来有“全港诗词创作比赛”,古典诗词组的评审专家刘卫林教授、陈炜舜教授、何文汇教授等人都熟悉古人诗律。陈炜舜教授新近还出版《声律之舞:诗词联创作八讲》(香港中和出版社,2025年)。此书的篇次解说方面,别开生面。
附记二:《香江行山雅咏》
张隆溪教授编有《香江行山雅咏》(香港中华书局2023年版),收录张教授本人和友人的诗作一百七十首。
张隆溪教授在《香江行山雅咏》的序言中提到“格律”。他说:“成熟于唐之格律,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传统诗词之基本形式。〔……〕而在作者自己,其意更在〔……〕自得其乐,本不在规唐摹宋……”(页19)。这里,“作者自己”不知道是指多少个作者。
话虽如此,《香江行山雅咏》收录的张教授作品大多做到偶句押韵。
张隆溪编《香江行山雅咏》(2023年)
附记三: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
杜甫自我评价“晚节渐于诗律细”,出自其七律《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八),全诗如下: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张忠纲主编《杜诗学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
“细”,似为细密。清人厉志《白华山人诗说》说:“少陵近体,于双声叠韵极其讲究,此即所谓‘律细’也。”(卷二)。不少学者从杜诗的章法、对仗、声调、音韵等方面对“诗律细”的问题做分析。
来源:古代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