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次,他选择了新的平台:百度优选,宣布将在5月23日晚8点正式开播,开启他个人直播生涯的“第四战场”。
“罗永浩又开始直播了?”
不,他从来没停过。
这一次,他选择了新的平台:百度优选,宣布将在5月23日晚8点正式开播,开启他个人直播生涯的“第四战场”。
但比起这场直播的商品清单,网友更关注的是两个问题:
第一,他不是已经把债还得差不多了吗?怎么突然又多了7个亿?
第二,靠换个平台带货,真能把这13亿给补上吗?
答案,可能比你想象得更残酷。
从“6亿欠债网红”到“13亿负债创业者”,这笔债到底怎么越滚越大?
很多人记得,罗永浩的“真还传”从2018年锤子科技失败时正式开演。
当时他站出来说了一句很硬气的话:
“虽然是公司欠的,但我个人会想办法偿还。”
6亿债务、300多位债主,几乎没有哪个企业家敢像他这么正面硬刚。
于是他下场直播,成了带货圈最“有故事的人”:
首场抖音直播GMV破1.1亿,平台亲自给流量;2年时间,他靠“交个朋友”还掉超8亿;一边带货还债,一边创立新公司搞AI,还成了理想主义创业代表。可到了2024年,“真还哥”突然被曝债务激增至13亿,当场把网友看懵了:
“不是说快还完了吗?怎么突然翻倍了?”
我们来拆一拆这背后的三重真相:
第一,债务利息和滞纳金是“隐形增量”。
你以为你欠的是本金,其实债主还在算利息。
当初的6亿是“静态债务”,但后面叠加上滞纳金、复利、违约金这些隐藏炸弹,债务每年在“自动增值”。
有些债主看到罗永浩有能力挣钱,反而开始“精算利息”,甚至不愿打折。
第二,一些债务是后来新认领的“连带责任”。
罗永浩担保过很多锤子时期的项目合同,那些项目一出问题,债务就转到他名下。
你当他还钱呢,其实有时候是“补窟窿”。
第三,有些是民间协定、投资回购条款曝光后补上的账。
比如之前有人投资锤子时,签的是“回购承诺”,只要锤子倒,老罗得自己掏钱返本。
这些账以前没人提,现在却一一被翻了出来。
简单说就是:你刚把昨天的洞补上,今天又有人找你算前年的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债越还越多。
从抖音、淘宝到京东,再到现在的百度,罗永浩这是在找平台,还是在找救命稻草?
很多人说罗永浩这是“流量挪移术”:一个平台干不动了,就换个平台再干。
但你仔细看:
在抖音时,是平台红利最盛时入局,首播破亿,后续频繁上热搜;到淘宝和京东,声量明显减弱,直播内容趋于“工具化”和“流水线”;这次到了百度优选,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这个平台干嘛的。那他为什么选百度?
首先,百度需要他。
百度优选是百度旗下刚推出的新直播电商项目,要对标抖音商城、快手小店,但百度没主播资源、没IP支撑、没用户习惯。
罗永浩这种带“光环”的老牌带货人,正好可以充门面、拉曝光。
其次,罗永浩也需要百度。
第一,抖音带货流量红利吃完了,他的号热度已经“进入下行期”;第二,淘宝京东属于货架电商,强调品牌货和价格,用户黏性差;第三,百度愿意给他资源、曝光甚至可能有“现金签约”,对老罗来说是回血机会。所以这不是一场双赢,而是一场互相借势的临时性合作。
百度想蹭他的流量起盘,老罗想用平台资源续命。
一个尴尬现实:现在的罗永浩,还能“带动消费”吗?
别忘了,罗永浩最初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会带货,而是因为他带着“还债的故事”来直播。
大家不是为了买商品,而是为了“看他还债”。
但几年过去了:
“真还哥”这个人设已经见光死;观众不再为“情怀”买单,而更在乎优惠;新一代带货主播层出不穷,罗永浩的“直播段子”早已不新鲜。现在的电商直播,是卷性价比、卷话术、卷私域粉,不再是“讲故事换流量”的时代。
你还记得罗永浩最近一次直播讲了啥吗?
可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还在播。
那罗永浩还能靠直播还完债吗?
现实是——很难。
我们从几个关键点来看:
一、流量天花板已到
他再也无法像第一次那样“破圈”,新平台也没原始流量池。
二、用户变冷感
观众不会为一个还债故事看上五年。人设疲劳,是致命伤。
三、产品和转化不足以撑起大盘
他团队能直播,但转化率低、复购差、供应链非头部,效率并不高。
你指望靠这个模式填补13亿的债务黑洞?要播多少年?播到AI都统治地球了?
搞AI能翻盘吗?
很多人其实更关注的是:罗永浩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认真搞AI?
毕竟他创立了“细红线科技”,说是要做AI助手,做To C的超级应用。
也有消息称他去百度,是在为AI业务接触合作资源。
但问题是:
做AI,得烧钱。
罗永浩最大的问题是:“创业心态还在,但现金弹药跟不上。”
要跟百度、阿里、字节、OpenAI这种大厂竞争大模型应用,靠直播赚的几千万真的是九牛一毛。
更现实的是:现在的资本市场对“欠债创业者”极度谨慎。
融资渠道也断了,能走的棋不多。
所以他才不得不一边搞AI愿景,一边靠直播维持现金流。
这不是罗永浩一个人的悲喜剧,而是整个中年理想主义者的隐喻
罗永浩的13亿,是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年最魔幻的一笔债。
它不是诈骗,不是金融操作,而是一个人**“认栽”**之后拼命兑现承诺的代价。
有人骂他是“炒作债务”;也有人觉得他是“活该”;但更多人,其实是看见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挣扎”。
他不是带货机器,也不是AI大神,而是一个四十多岁、还在创业还债、不愿认输的中年男人。
他不是谁的榜样,但也不是笑话。
所以,这场“真还传2”,或许比所有的爽剧更现实、更长、更痛。
而他,还没演完。
来源:斌说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