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独行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以粒充实、棕色者为佳。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独行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以粒充实、棕色者为佳。
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壅塞则气化失司,水道不通而水肿胀满。葶苈子性大寒,苦寒泄降,能泻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用于饮邪内结,肺气闭塞,水气不化所致的腹水水肿、胸胁积水、小便不利,使水湿之邪从下焦而解。
南葶苈子
呈长圆形略扁,长约0.8~1.2mm,宽约0.5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或较平截,种脐类白色,位于凹入端或平截处。气微,味微辛、苦,略带黏性。
北葶苈子
呈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黏性较强。
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
内服
3~10g,包煎。
外用
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利水消肿宜生用;治痰饮喘咳宜炒用;肺虚痰阻喘咳宜蜜炙用。
炒葶苈子:取净葶苈子,炒至有爆声,棕黄色。
葶苈子配大枣
葶苈子入肺经,辛散苦降,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大枣甘缓补中,能培补脾胃,顾护中气,与葶苈子合用,既能以甘缓和葶苈子峻猛之性,使泻肺而不伤正;又可培土利水,澄源截流,佐葶苈子利水消肿。二药合用,一峻一缓,一补一泻,以缓制峻,以补助泻,共奏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之功,可用于痰涎壅盛,咳喘胸满,肺气闭阻,喉中痰声辘辘,甚则咳逆上气不得卧,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葶苈子与桑白皮
二药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喘、水肿等常相须为用。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肺中痰涎水气,邪盛喘满而不得卧者尤宜;因有较强的利水作用,又可治疗鼓胀、胸腹积水诸证。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及皮肤水肿等症。
大陷胸丸(出自《伤寒论》)
药物组成:
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
功能与主治:
泻热逐水。适用于水热互结于胸脘之结胸证,胸中硬满而痛,颈项如柔痉状,大便不通,脉象沉实。
方解:
本方由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而成。方中大黄苦寒,荡涤饮邪,泻下邪热,使水饮之邪从大便而去。葶苈子辛散苦降,性寒清热,泻胸肺水饮,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芒硝润燥软坚。杏仁宣肺利气,葶苈子泻肺通调水道。甘遂逐水饮,散结泻热。白蜜甘缓和中,使峻药缓攻。
药物组成:
葶苈子、知母、阿胶、款冬花、五味子、马兜铃、麻黄、旋覆花、陈皮、甘草、桔梗、苦杏仁、清半夏、党参。
功能与主治:
润肺止嗽,化痰定喘。用于肺经燥热引起的咳嗽痰黏,痰中带血,气喘胸满,口燥咽干。
葶贝胶襄
药物组成:
北葶苈子、川贝母、石膏、瓜蒌皮、黄芩、鱼腥草、麻黄、苦杏仁、白果、蛤蚧、旋覆花、赭石、桔梗、甘草。
功能与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咯痰、喘息、胸闷,苔黄或黄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其苦泄之力较峻烈,一般宜用于正气尚实者,对肺虚喘促,脾虚肿满等证则非所宜。
审稿专家:武汉市中心医院 副主任药师 赖永继
作者:武汉市中心医院 冀翔宇
来源:PSM药盾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