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盛夏,都是梦想与焦虑交织的季节。当高考的倒计时牌一天天翻页,无数家庭在为孩子的未来紧张筹划。然而,有一群人却悄悄盯上了这份期待——他们用“内部指标”“低分高录”等诱饵,编织出看似诱人的升学骗局。今天,让我们通过以下真实案例,撕开骗子的伪装!
每年盛夏,都是梦想与焦虑交织的季节。当高考的倒计时牌一天天翻页,无数家庭在为孩子的未来紧张筹划。然而,有一群人却悄悄盯上了这份期待——他们用“内部指标”“低分高录”等诱饵,编织出看似诱人的升学骗局。今天,让我们通过以下真实案例,撕开骗子的伪装!
【案例一】2022年5月,老梁经人介绍认识了黄某,黄某谎称其能通过找学校关系、替考、修改学信网信息等方法,帮助沁沁从目前就读的学校转学至华南师范大学,但要收取费用50万元。老梁爱女心切,遂同意支付费用。后黄某又采用编造短信截图等方式,虚构需要学校领导公关费用、处理分数、考场及修改学籍系统等理由,让老梁再次向其转账25万元。黄某收到老梁的钱后,大部分用于直播平台的赌博游戏。而当老梁询问黄某转学办理情况时,黄某都是回复“在办理”或者“快好了”,沁沁却一直未收到华南师范大学的入学消息。于是,老梁要求黄某退款,黄某则以各种借口推脱,最后拒听电话并将老梁拉黑。
【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提醒】任何声称通过关系、替考或修改学信网信息办理转学的均属诈骗。核实学校官方转学政策,转账前通过学信网验证学籍真实性,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遭遇诈骗立即报警并向教育部门举报。教育公平无捷径,谨防“花钱买学”陷阱。
【案例二】骗子利用家长焦急等待的情绪,高考结束后,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称可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一个网址链接。考生收到此类信息后,便会迫不及待点开网址链接,导致手机被植入盗取网银的木马软件。网站会提示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实施电信诈骗。
【法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来源:健康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