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出身于世家,是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他自幼秉赋聪慧,勤奋好学,不仅熟读了经史子集,还练就一身精湛的武艺,骑射刀兵样样精通,兵法韬略孜孜以研,展现出远超常人的成熟和睿智。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出身于世家,是唐高祖李渊的嫡次子。他自幼秉赋聪慧,勤奋好学,不仅熟读了经史子集,还练就一身精湛的武艺,骑射刀兵样样精通,兵法韬略孜孜以研,展现出远超常人的成熟和睿智。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在雁门关被突厥大军重重裹饺,十万火急!年仅16岁的李世民毅然投身救援将军云定兴麾下。在当时,突厥大军兵强马壮,气势汹汹,而隋军相对孱弱,形势岌岌可危。李世民静观局势,向云定兴献计,突厥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包围天子,必以为我朝仓促之间无以有效救援。我军不妨让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则钲鼓相鸣,设置大军云集之疑兵假象。云定兴采纳,依计行事。突厥侦察探骑误以为隋朝大军降临,火速飞报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大惊,想到以前与隋交战,曾吃过贸然进攻之苦头,遂下令撤军,隋炀帝的雁门关之围就此解除。李世民于此锋芒初露,展现了他非凡的胆识和谋略。
公元616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那时太原常有叛军频繁侵扰,有一次,高阳城有个外号叫“历山飞”的贼酋魏刀儿,率大军来犯太原,李渊亲领出击,不慎陷入敌军重围,命悬一线!18岁的李世民率精骑,如虎狼般冲向敌阵,凭借高超的骑射武艺,左冲右突,箭无虚发,杀得敌军阵脚大乱。他奋起神威,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突破救出父亲李渊。父子二人携手并肩,大破贼军。李世民不仅在实战中展现出过人的武勇。更逐渐培养了他在百变战场上的果断、胆力,指挥与谋略,成为父亲李渊最为得力的臂膀。
随后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如火如荼般地燃遍中华大地。李世民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改朝换代、建功立业的历史楔机。李世民多次劝说李渊起兵反隋,认为太原具备夺取天下的实力。
李渊却犹豫不定,毕竟起兵谋反乃是诛灭九族的大罪,一有失足将会万劫不复。李世民则认为机不再来:他一方面积极联络各方英雄豪杰,与他们密谋起兵;另方面他不断向李渊分析天下形势。他指出,如今炀帝已是昏庸无道,万民水火,义军蜂起,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李渊身为关陇贵族,素有威望,此时如不起兵,不仅错失良机,更可能还被其他割据势力的并吞灭亡。
正此际,又恰逢马邑校尉刘武周发起兵变,杀死太守王仁恭,割据一方,还勾结突厥,以图南攻。隋炀帝大怒,要以“讨贼不力”的罪名惩罚李渊。再无退路,李渊只有选择起兵造反。公元617年5月,李渊、李世民父子设计诛杀了隋炀帝安插在身边的眼线王威、高君雅,这就是史上的“太原起兵”。
起兵后李世民统领三军,踏上了风起云涌的反隋征战之途。他首先平定西河郡,初战大捷,表现出他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还为军队树立了严明的纪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从此,李渊大军势如破竹,向关中进发。在霍邑之战中,遭遇隋将宋老生之顽强抵抗,又逢天降大雨,军粮不接,恰又传来突厥联合刘武周欲袭太原,围魏而救赵。李渊焦急打算回太原,关键时刻李世民力谏不可退兵。此时若退兵,将会前功尽弃,必将陷入绝境。如今我军兴正义之师,进则必克霍邑,夺取关中;退则军心动摇,敌必趁势追击,我军将土崩瓦解。况宋老生不过凭借城垣之坚,只要我军一鼓作气,定能将其击破。至于突厥、刘武周,他们虽相互勾结,但彼此猜忌,未必会轻易南下。李渊闻言,尚犹豫象不决,李世民心急如焚,哭诉道:“如今我军是为大义,进取能胜,后退则溃。彼时,部众溃散在前,敌军追击于后,灭亡的日子就到了”。
李世民率精骑,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勇猛无比,在乱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唐军将士深受鼓舞,奋勇杀敌。宋老生的军队抵挡不住,最终被杀,攻克霍邑。此后,李渊唐军士气大振,渡过黄河,高歌关中。同年十一月,李渊大军攻破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任大丞相,掌控隋朝的军政大权。李世民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功不可没,他的军事才能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弑,李渊见时机成熟逼迫杨侑禅让,正式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没有李世民,李渊不会造反,刘武周、突厥也摆不平,唐朝就不可能建立。此时的唐朝,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方割据势力各据一方,依旧林立。李世民毅然肩负起平定四海之重任,继续领军出征。
其后,李世民相继平定了薛举、薛仁杲父子的西秦政权,刘武周、宋金刚的割据势力,还有王世充、窦建德等强敌。每场战役他必精心谋划,根据敌情的特点和战场形势,制定出巧妙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屡建奇功。
如在浅水原战役中,李世民面对强敌西秦军,采取坚壁清野、后发制人的策略。他深知薛举父子勇猛善战,且西秦军士气高涨,不可贸然与之决战。他命唐军坚守营寨,不与之正面交锋。同时派出小股兵力骚扰敌军,截其粮道。相持数月,西秦军粮草耗尽,士气大损,李世民才果断出击。他亲率将士们如猛虎下山似地冲向敌阵,西秦军溃败大乱。李世民乘胜追击,大破西秦军,一举擒得薛仁杲,彻底平定了陇西之乱。
那时王世充占据洛阳,建立郑国;窦建德雄踞河北,自称夏王。两大势力兵强并互为犄角,对唐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李渊决定先破郑然后夏,分别击破的战略。李世民大军兵临洛阳城下,王世充依靠坚固的城防死抵。李世民四面围困洛阳城,断其粮道,使王世充陷入孤立无援之境。随着围城日久,粮草耗尽,人心惶惶,王世充被迫向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亲率十万大军,表面上虚称三十万来救王世充。李世民果断兵分两路,一路由齐王李元吉率领继围洛阳;自己则亲率三千五百精兵良将,星夜驰骋往虎牢关,以阻击窦建德。
虎牢关乃洛阳城的东大门,地势险要,也是窦建德救兵的必经之路。李世民抢先一步占据虎牢关,当窦军抵达,并发起进攻,但都被唐军依仗有利地形而击退。窦之大军久攻不下,士气渐消。李世民挑精兵一千多名,黑衣黑甲,分左右两队,神不知鬼不觉地迂迴到窦军后方。在唐军的突然袭击之下,彻底崩溃,混战之中,窦建德也被俘。
作为救兵的窦建德兵败被俘,王世充心灰意冷,自知大势已去,遂开城投降。电影《少林寺》就演绎了王世充侄子王仁则在督建河防工事时杀死了反抗暴虐的神腿张,其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被武僧昙宗所救,后小虎习武成觉远,王世充并未在电影中被杀死。
王世充因畏惧民间武力威胁统治,颁布“禁武令”并派遣爪牙王仁则、王仁义屠杀江湖人士,最终因横征暴敛导致众叛亲离,被李世民大军围城,投降后李世民未曾杀他,李渊暂时将他关押在长安附近的雍州。某日,忽来几个唐官称李渊有旨,要王世充接旨,不料那几人立刻乱刀齐下,王世充的人生从此落幕。
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李世民成了大唐开国的头号功臣,随着大唐统一大业的逐渐实现,麾下更是集聚了一大批善战的将士和足智多谋的谋士,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然而他的辉煌却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不安。李建成身为嫡长子,在朝中根基深厚;齐王李元吉出于自身利益,选择站到李建成一边,联手来对抗李世民。时常在李渊面前进谗言,诋毁李世民及其部下,企图削弱李世民在朝中的势力。
史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人,见主公屡遭排挤,纷纷劝说秦王早作打算,采取果断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与前途。他们都深知:在这场残酷的皇位争夺战中,一旦失败,必将都死无葬身之地!李世民颇为犹豫,毕竟是兄弟手足,亲情羁绊,且发动政变乃是大逆不道,如果失败,身名俱毁,还会连累家人以及这些赤胆忠心的功臣们和部下。但是,形势发展越显危急,李建成与李元吉一方面在朝堂上得寸进尺、趾高气扬地打压李世民;另一方面还暗中密谋,准备在一次出征之机,谋害李世民。而此时,天象也出现了异常,太白金星频繁在白昼出现,古人以为这是天下将有大变之征兆。太史令傅奕密奏李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闻奏大惊,对李世民的猜忌进一步加深,他召来李世民质问。李世民趁机向李渊告发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私通,秽乱后宫之事,试图转移李渊的注意力,为自己争取时间。李渊听后怒不可遏,决定次日召集兄弟三人,当面对质。李世民意识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间已然到来。若不行动,必将性命难保。在长孙无岂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政变。他与长孙、房、杜、尉迟等谋士将军,共商政变详计;另外他亲自出马,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并在玄武门设下精兵。准备在次日一举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清晨,李建成与李元吉像往常一样,准备进宫见父皇。当他们行至临湖殿时,李世民突然率领一众亲信从玄武门内杀出。李建成与李元吉大惊失色,转身欲逃。李世民瞄准李建成,一箭穿心,李建成当场落马身亡。李元吉见势不妙,慌忙引弓反击,由于惊慌失措,连射三箭,均未射中李世民。此际正值尉迟敬德率七十余骑飞马过来,李世民坐骑受惊,翻落着地。李元吉冲上企图用弓弦将李世民勒死。千钧一发际,尉迟敬德大喝着拍马赶来,一箭射死李元吉,救出李世民。
东宫与齐王府的卫士得知主人遇袭,纷纷来救,与秦王府将士在玄武门激烈混战。李世民早已在玄武门设下重兵强将,须臾秦王府军队取胜。
玄武门激战犹酣,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手持长矛,身披坚甲,闯入皇宫。李渊正在宫中海池之上泛舟游乐,等着三个儿子前来对质。尉迟敬德急向他禀报了玄武门之事,李渊听后如雷击顶,脸色惨白,半日不能言语。他深知事已至此,已无力回天,只得强压心中惊愤,在尉迟敬德的逼迫之下,颁布诏书:命三军悉听秦王李世民号令,并立李世民为太子。两月之后,李渊正式禅让李世民为唐皇,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皇位,即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开启了一段震古烁今的中华盛世华章,史称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它以血腥残酷的方式解决了皇子之间的皇位争夺,是李世民登上皇位的唯一途征。此政变的手段虽然饱受争议,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观,李世民继位后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大唐的盛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李世民继位后,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史为鉴。时刻提醒自己不可重蹈隋之覆辙。随后他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开启了贞观之治的辉煌篇章。
在政治上,李世民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都各具才华,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各尽其才、出谋划策,“房谋杜断”尽其佳话。而魏征更是以直谏著称,他曾上谏二百多次,为李世民纠正了不少决策上的偏差。李世民曾把魏征比喻为能“知得失”的一面镜子,足见其对魏征的敬重。在明君英才们的共同努力下,朝廷上下,开明清正,为贞观之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若无玄门刀光影,何来盛唐李世民?诗以记之:
《七律.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平水韵十一尤韵)
少年即显领军勇,
炀帝雁门危急救。
随父反隋宏业展,
救民济世毕生求。
开基定乱中流砥,
玄武挥戈血泪流。
贞观唐风昭万古,
功过豪气震神州。
来源:三闲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