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19年4月的一天,英国出版人约翰·默里收到了当红诗人拜伦的新作《唐璜》第二章。
1819年4月的一天,英国出版人约翰·默里收到了当红诗人拜伦的新作《唐璜》第二章。
默里捧着稿子看完,眼都直了。
他跟拜伦说,我可是个有家室的人,要养活六个孩子呢,这要是出版了我饭碗就砸了,你最好给删改一下。
诗人拜伦《唐璜》手稿
其实,拜伦写出第一章的时候,他两个好朋友也给了差评。
一个说这诗“充斥着对神明的猥亵和淫秽的事”。另一个说,这诗是“得了梅毒”的器官,“必须切除”!
拜伦到底写了啥,让人如此心惊胆战?
首先当然是非常直白地写男欢女爱的故事。此外,该诗第二章主角唐璜遭遇沉船之后,拜伦诙谐而直接地写了在饥饿的情况下吃狗、抓阄吃人的细节。
拜伦是这么写的:
怎么办呢?腹中的饥火熊熊,
于是唐璜的狗,也不顾他恳求,
就被杀死,每人分吃了一块肉。
……
第六天他们吃掉了小狗的皮,
唐璜因为是他父亲的爱犬,
一直不忍以它来果腹,但现在
感到嘴里淡得和饿鹰一般,
终于半带悔恨地接受了前爪,
……
因为当每个受苦人看到伙伴
把自己压抑的思想说了出来,
大家就一致叫嚷要抽签决定
谁该死掉以充当同伴的食品。
抓阄吃人的画面过于可怕,此处就不引用了,请各位读者自己找来看看。
总之,拜伦严词拒绝了默里的修改要求,他说:“我的唐小璜,要么是整匹马,要么什么都不是。”
拜伦不愿删改,首先当然是要维护自己的诗歌艺术,他知道自己诗中的语言很好,也说出了生活真谛。
其次,沉船、吃人、吃狗他也不是瞎写,而是全部取材于他爷爷约翰·拜伦的亲身经历。
确凿是生活里发生过的事情。
1741年5月,在一座南美洲荒岛上,英国海军战士约翰·拜伦亲眼看见他原本的伙伴们,把他作伴的狗拖走杀死。他最终也分得了一份吃掉。
他也亲眼看见有人割下死去伙伴身上的肉。
老拜伦遭逢这一切时,只有16岁。
下面要讲的,就是拜伦爷爷的荒岛求生经历,来自《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
雄心万丈的小绅士
拜伦这一姓是个大家族,爹妈两边都是贵族。
约翰·拜伦虽然没有爵位,但作为贵族幼子,按英国人的话说,他也算是一名尊贵绅士。
可这小绅士日子过得可不怎么样。才14岁就离开西敏公学,志愿加入海军。
这位大户人家的少年并非不爱学习,而是因为家里没钱了。
约翰的哥哥威廉,五代拜伦勋爵,为人狂热,得了个外号 “邪恶勋爵”。
他挥霍无度,喜欢海战故事,经常找一帮人到一座湖上演练假海战。
威廉把家中财产挥霍一空,弟弟们就遭了殃。
约翰·拜伦路子不多,可以进教会,去陆军,但他被神秘的大海迷住了。
拜伦对于讲水手的书非常着迷,还把这些探险故事塞到自己的水手柜箱底,带上了那艘注定要沉没英国皇家战舰“韦杰号”上。
上韦杰号的时候,拜伦16岁,虽然还是嘴上没毛的年纪,但毕竟是个海军小战士,已经有了点儿航行经验。
韦杰号上十六岁的见习官约翰·拜伦,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到了韦杰号上,他成了一名见习官,身份低微,只能待在最下层甲板的尾部。
这鬼地方黑咕隆咚,空气不流通,潮湿得很。见习官们的床铺上乱七八糟地堆着脏衣服,盘子、杯子、 帽子、梳子、臭袜子,还有老鼠乱爬……
比这还低的只有货舱, 舱底的污水全积在那儿,臭气熏天。
18世纪,一艘英国军舰的船舱剖面图
虽说环境不怎么样,但拜伦对本职工作还是非常认真。
每天,水手长和跟班疯狂喊着:“起来,瞌睡虫!起来!” 拜伦就知道自己该去值班了。
除此之外,他还要帮忙处理各种事务,比如修剪船帆、替军官传递信息。
干活之余,他还得学习,怎么掌舵,捻接绳索,抢风航行,辨认星星和潮汐,用四分仪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测量船的速度……
专业知识和海军规则,让这艘军舰像一台机器一样严密运作。
如果犯了错,惩罚是严厉的,带着九根长长的鞭梢的九尾鞭,就会狠狠打在自己身上。
日子虽然苦,但16岁的拜伦面对汪洋大海,还是雄心万丈。
战舰上的生活:炮列甲板上的致命武器。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他喜欢在甲板上听饱经风霜的老水手讲海上的故事—— 那些失去的爱情,差点失事的故事,还有那些光荣的战斗……
这些故事充满了生命的脉动。
当长官一声号令,他颤颤巍巍地爬到离海面30米高桅杆顶上,准备执行收帆或缩帆的任务时,船忽而猛地蹿起忽而又落下,每一次晃动都会把他抛进暴风骤雨的天空中。
但是,这起伏令他如天使般盘旋于天地之间,他看到舰队的其他几条艨艟巨舰,以及远处的大海——在这片广阔的空白上,他已经准备好写下自己的辉煌篇章。
十八世纪的德特福德造船厂,韦杰号就是从这里起航的。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大海吞噬灵魂
但大海很快让他认清现实:雄心有多高,深渊就有多黑暗。
首先是疾病。这比徘徊在舰队周围的敌人——西班牙大战舰还可怕。不用一枪一炮,疾病就会带着某种邪恶力量让韦杰号上的人们倒下。
斑疹伤寒细菌让人发烧冒汗呕吐,直至死亡。
号称“海上瘟疫”的坏血病更可怕,人们好像变了异形:
皮肤变成蓝色,眼睛里满是血丝,牙齿脱落,头发也一把一把地掉,连呼吸都散发着腐烂的恶臭。
舰队中一位医生解剖死者时发现,血和骨头都变黑了。
1742年的截肢医学图解。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这种病除了无尽的身体疼痛,还会令人丧失神智。
拜伦只能痛苦地看着许多同伴病得喘不过来气,活活在空气里窒息,继而发疯。
一位医学专家说,得了这种病,“好像整个灵魂都堕落了。”
他们每天都要海葬8-10个人,还没来得及下葬的人,船舱里的老鼠,把他们尸体的眼睛吃掉了。
一次海葬。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除了疾病,拜伦要目睹的另一场苦难是海上的风暴。
他们从英国出发,前往南美洲智利的海角“合恩角”,通过一个海峡的时候,本来明媚温和的天气陡然狂风呼啸,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巨浪愤怒地击打着船身。
雨滴像铅弹一样砸在人身上,空气猛地灌进喉咙,舵手要在险恶的海流中操控着船,远离附近的岛屿。
因为那里的岩石,让海浪一拍上去就粉碎,喷溅起高高的浪花。
这个风暴中的岛会“让凡俗之人脆弱的生命化为齑粉”。
但团结的全体船员靠自己的努力躲过了这次劫难。
船长奇普指挥得当。
船上的炮长巴尔克利展示了自己优异的航海技术。
拜伦也坚守岗位,他惊叹道,他们“差一点点就撞在岩石上”,然而“我们拼尽全力弥补我们迷失的道路,回到我们原来的位置”。
失事前的韦杰号,查尔斯·布鲁金绘制于1744年左右。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但大海很快就再次显示了自己的威力。
1741年3月,暴风雨持续了很久,分遣舰队向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合恩角艰难前行。
他们驶入了传说中的“狂暴五十度”,也就是纬度五十度以南。水手有一句谣谚是这么说的:“纬度四十度以南不再有法律,五十度以南不再有上帝。”
海上的浪变得非常巨大,这些战舰被随意推搡,摇摇晃晃,就好像是小孩儿玩的模型似的。
舰队里几艘船上各种零件都开始损坏,航行变得越来越困难。到了4月19日,韦杰号落单了。
安森准将率领的分遣舰队,左二是韦杰号。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此时,韦杰号船体变形,桅杆缺失,船帆撕裂,漏水严重。
然而奇谱船长非常坚决,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他都要继续航行,去和分遣舰队汇合。
然而,“太平洋辜负了太平的名声”。
一场超级大风暴降临了。
奇普疯了似地命令船员加固船帆,在狂风大作中费力爬上桅杆,操作手动泵。所有人的腰都快累断了,人们加速死去。
拜伦也十分心慌。他在日后的记录中说:
奇普“执迷不悟地无视任何困难”,而且对任何“让所有人都倍感忧虑”的事情,也都不为所动。
而奇普宣布:“个别人的命运爱怎样就怎样,但祖国的荣耀永远飘扬。”
而他自己,也在一道浪头中滚落舱口,摔断了左肩骨头。
5月14日凌晨四点半,甲板上的拜伦感觉到韦杰号在黑暗中猛烈震颤。
韦杰号在风暴中撞上了水下的岩石。船底下的舵撞碎了,两吨多重的锚砸穿了船体,在韦杰号上留下了一个大窟窿。
这条木头做的军舰,就像一头终于被击败的海中巨兽,倒下了。
船不断下沉,水冲进船舱,拜伦看见船周围的“雷鸣般的碎浪”把一切都吞进嘴里嚼碎了。
合恩角附近的信天翁。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人们吓坏了,拜伦后来回忆说:“船上所有人都把眼下当成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人干脆开始抢酒喝,企图在酩酊大醉中死去。一个海员挥舞着他的短弯刀,在甲板上走来走去,高喊道:“我是英国国王!“
这人疯了。
曾经雄心万丈的拜伦惊恐万状。说好的传奇故事呢?
荒岛求生
离沉船不远处,是一个小岛。这帮死里逃生的人在凄风苦雨的沙滩上挤成一团。
韦杰号上此时还剩下145人,从英国启航时开始算,已经死了115个。
而且经历灾难,大家都非常虚弱。
他们在岛上看到了南美土著人遗留的窝棚,就挤进去躲雨。但天气太冷,熬不住的伤员、病人继续死去。
人类学家拍摄的卡维斯卡尔人在海边的营地。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在起初的混乱过去之后,大家想到还是要自救。毕竟都两天没吃东西了。
拜伦和船员们观察了一番,岛上没有动物,因为碎浪太多,近海水域也没有鱼。
有人拿枪射杀了一只海鸥,奇谱让大家分着吃。有人燃起了火堆,老厨子把鸟剥皮,混了面粉放在汤里煮。
肉还不够塞牙缝的,但汤可以暖身子,大家跟传神圣的祭品一样传递着汤碗。
但没过多久,拜伦和不少人的肚子疼得要命,开始剧烈呕吐。船上抢救下来的面粉已经不干净了。
天上云层很厚,猛烈的狂风从云层中刮来,简直就是地狱景象。
韦杰岛。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这里果然是个“人的灵魂在自己身上死去”的地方。
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强大的,幸存者们开始了自己的荒岛求生计划 。
打鸟,在海滩上找贻贝和蜗牛,在岛上找些野芹菜和海藻,但这些完全不够吃。
韦杰岛上的海藻。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拜伦和一些船员被船长派到沉船残骸的货舱里去找吃的,他们陆续找到了一大桶咸牛肉,几桶朗姆酒和白兰地,十桶面粉等等,还有蜡烛、布匹等物资。
炮长巴尔克利和自己的伙伴把韦杰号配备的木制小快艇拖到岸上,做了一个很漂亮的房子,他很能干,天生有领导力,有一帮人追随他。
奇谱也造了窝棚,并搭建了后勤帐篷,把物资管了起来,他总是带着一把手枪,还授权自己几个手下也带枪保护物资。
虽然船不在了,但跟在韦杰号上一样,奇普靠着军中严格的等级制度来贯彻自己的法令。
还有一帮人变成了亡命之徒,四处游荡,偷抢物资,甚至为了物资杀人。
在岛上才一个月,这群幸存者就这样就分裂成了三个帮派。
人虽然分帮派,但争抢生存物资是所有人的首要目的。
他们最困苦的时候,从海上来了几个南美土著,他们是“卡维斯卡尔人”,可以靠着小木舟在海上生存。
卡维斯卡尔人的小舟。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韦杰号船员们一开始和这些土著友好相待,土著给他们找海胆和鱼吃,他们送布匹给这些土著。
土著为了报答他们,划着小船不知从哪儿给他们弄来一只羊。
好景不长,那群亡命之徒企图抢土著的小舟,还要侵犯土著女人。这些土著感受到了这帮所谓文明人的野蛮,全跑了。
土著们走得匆忙,把狗落下了。拜伦在树林里发现了它,这狗好像喜欢拜伦,走到哪儿都跟着他,晚上还会躺在拜伦身旁给他取暖。
拜伦说:“这个生灵好喜欢我,对我那么忠心耿耿,甚至都不允许任何人靠近我……否则一定会咬他们。”
没有新的食物来源,很快吃的就不够了。奇普制定了更加严苛的分配计划,减少面粉用量,三个人一天吃不到一斤面粉。
这时候就要到南美的夏天,气温降到冰点,淅淅沥沥的雨一直下,这点吃的压根不够补充热量。
这幅1805年的版画描绘了韦杰岛上搭建营地的船员们。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有一天,拜伦蜷缩在自己的小屋里。狗突然咆哮起来。
拜伦抬起头,看到门口有一群海员,看眼神像一群疯子。
他们说:“我们需要这条狗。”
拜伦哀求他们不要把狗带走。但他们还是把狗拖出小屋,狗一直在尖叫。
很快拜伦就听不到狗吠了。那些人杀了它。
拜伦到火堆旁边,看到那些人正在烤狗。饥肠辘辘的人们围着,等着吃自己的那一份。
炮长巴尔克利在自己的记录中写道,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觉得英国的任何羊肉都比不上狗肉美味”。
他也承认:“饥饿的急切呼唤,让我们的人失去了理智。”
因为饥饿,人们的精神越来越紧张。船员们的分裂又加剧了,很多人开始鄙视奇普船长,这个船长顽固、自负,害他们沦落到遭受地狱之火折磨的境地,现在也没办法把他们救出去。
凭什么是他来决定他们要做什么任务、每天分配给大家多少食物?
他手下的军官也开始自立门户,全体船员陷入无政府状态,各个领导人之间剑拔弩张。不同派系之间的敌意和杀气非常浓烈。
拜伦哪个派系也不喜欢,他一个人跑到棚屋区的边上,建了所自己的小房子住。
奇普疯了似地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按军法惩罚了一个饥饿至极而偷东西的船员,这个小偷被鞭打了六百下,在凄风苦雨中死去。
但奇普的权威还是持续下降,越来越多人不听他的。
终于,他在一次冲突中,拔枪射杀了一个此前对他非常不尊敬,骂过他的见习官。
1745年的一幅版画,描绘了杀气腾腾的暴力事件。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拜伦听到枪响, 从自己的小屋里跑出来,死的人是他的朋友,他惊呆了。
围观的人的脸上也“明显流露出最深切的关心” ,奇普不问青红皂白就开枪杀人,几乎引发了“公开煽动和叛乱”。
但这股怨恨的气焰暂时还是压了下去。
到韦杰号失事两个月的时候,这个群体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有人要想办法逃出这个鬼地方。
最有势力的炮长巴尔克利联合木匠,挖出了随韦杰号一起沉没的一艘大艇,他们要改造它,造一个逃生方舟。
拜伦跟着他们一起干。即便是身体瘦得只剩下骨头,眼睛鼓起,乱草一样的头发一把一把地掉,还是辛勤工作。
即使如此痛苦,希望就是他们的麻药。而这艘船就是他们的希望。
这幅18世纪的插图,描绘了造船的船员们。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船要造好了,现在这伙人面临一个新问题:走哪条路。
奇普要追随分遣舰队,与安森准将汇合,继续不可能实现的战斗。这是一个大英帝国皇家战舰船长的忠诚、勇气和荣耀的职责。
而炮长巴尔克利要掉头回家。这代表了安全、稳妥的保全性命的希望。
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
在这个岛上,拜伦一直保持中立,现在他必须选边站。
巴尔克利写了一份请愿书,要求走麦哲伦海峡回英国,并收集到了绝大部分人的签名。
拜伦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奇普愤怒了,认为这是赤裸裸的叛变。两方人马的对立已然公开。
到了九月,饥饿又摧毁了许多船员,海难幸存者已经死了五十多个。拜伦看见饿到神志不清的人,开始割下死去的同伴的肉……
还活着的这些人如果不能尽快离开这座岛屿,会有更多人抵挡不住压力亵渎神明。
10月,他们的逃生方舟造好了。
巴尔克利准备展开行动,他已经是这群幸存者事实上的指挥官。他集结人群,收集了各种武器,包括滑膛枪、刺刀、手枪、弹药、弯刀、捆绑绳,来到奇普住处,把这位船长和几个手下抓住,囚禁了起来。
一共有59个人带着所有能找到的物资上了改造后的大艇和两艘小艇。空间很小,人们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扬帆起航,划起桨,把他们昔日的船长奇普丢在了海滩上。
18世纪画作中的小型运输挺,和幸存者们使用的类似。来自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插图
拜伦很震惊。
他一直以为巴尔克利会把奇普当成犯人一起带回家,没想到巴尔克利要让奇普在这个荒岛上活活饿死。
拜伦觉得,尽管奇普杀人是非常可怕,但他现在毕竟还是船长,就算犯了罪,也应当回国接受审判。
作为大英帝国绅士阶级的一员,如此彻底地抛弃指挥官,那他自己“忠诚海军战士”的浪漫“人设”,就受到了威胁。
拜伦内心展开了斗争。
这群人刚出发就遇到了暴风雨的迎头痛击,大艇上的前桅帆裂开了,他们停了下来。
拜伦自告奋勇,要划小艇回岛上去拿他们丢掉的帆布帐篷,那些布可以用来在路上补船帆。
但拜伦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和另一个青年见习官把小艇藏了起来,然后回去告诉巴尔克利:我们不会丢下奇普。
巴尔克利气急败坏地拒绝了。
拜伦说,既然不让我带奇普,那么就把我们的口粮分给我们。
巴尔克利相信,这个贵族出身的小见习官,不肯放弃根深蒂固的阶级秩序和等级制度。他在日记中写道:“尊贵的拜伦先生”无法让自己完全适应“跟这些人一起执戈前驱”。
拜伦回到了奇普身边。
过了几个月,他们在一群被称为“乔诺人”的南美土著帮助下,和岛上剩下的十来个人踏上了逃生之旅。过了四年多,他们才回到英国,只有三个活下来。
当拜伦和奇普抵达家乡,他们发现,韦杰号海难的故事已经被先一步回到英国的巴尔克利写成了书,广为流传。
只是在故事中, 巴尔克利成了大英雄,而奇普则是罪大恶极的谋杀犯。
奇普展开反击,指控巴尔克利及其追随者是叛徒。双方关于叛变和谋杀的指控层出不穷,到底谁说的是真话?
英国海军部因此召集了一场军事法庭审判。这场审判的赌注是这些幸存者的命——
无论是谁,如果被法庭认定有罪,都可能会被绞死。
而拜伦,也要接受法庭的审判。
读者诸君,以上故事,都是从拜伦的角度来说的,只是整个海难故事拼图中的一块。
在拜伦的记录中,他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忠于大英帝国海军的贵族绅士。
他决定反叛船长,是因为船长杀了人,犯了罪,变得暴虐,危及人们的生命。
他又决定反叛巴尔克利,是因为巴尔克利不应当把一个军官丢在荒岛,而应该给他接受审判的权利。
拜伦感觉自己毕竟是个讲道理的上层文明人,以文明法则为依据,做了正确而勇敢的决定。
但在巴尔克利眼中,拜伦不过是个“叛徒中的叛徒”。
而奇普也从不觉得自己是个谋杀犯,他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维护了海军荣誉的英雄。
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英雄。
那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这件事情的诸般事实细节,被汇总在《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一书中。各位可以去其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非虚构写作“大神”大卫·格雷恩说:
“我并没有试图消除每一处分歧,或继续掩盖已经被掩盖的证据,而是想把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来,以供读者诸君做出最终裁定—— 历史的判决。”
资料来源: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
《拜伦传:传记与传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
《唐璜》,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汇报报道:《如此诱人的诗歌:〈唐璜〉手稿在英展出》
大英图书馆中文网,《拜伦勋爵的〈唐·璜〉》:https://www.britishlibrary.cn/zh-cn/works/don-juan/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