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是否耐受,是否达到营养支持治疗目标及出现相应并发症后处理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营养评估,是否需要更改营养支持方案。
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是否耐受,是否达到营养支持治疗目标及出现相应并发症后处理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营养评估,是否需要更改营养支持方案。
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性评估
1.推荐采用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jury, AGI)标准对患者进行胃肠功 能评估,若 AGI I ~ III级,仍应积极启动 EN,若 AGI IV级应暂缓 EN。EN 过程中应对 AGI 实施动态评估。
2.推荐对误吸高风险的急诊危重症患者 进行 GRV 监测,连续 2 次 GRV>250 mL 时,如促胃动力药无效,推荐使用幽门后喂养。
高误吸风险定义为:神志障碍、胃潴留、连续镇静/肌松、肠道麻痹等临床医生判断有误吸风险的状况(ASPEN指南)。
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标准及处理
附:AGI的分级
一级:所谓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和衰竭的风险。
界定为有明确病因,胃肠道功能部分受损。常见症状为腹部术后早期恶心、呕吐;休克早期肠鸣音消失;肠动力减弱。病症原理是当患者机体经历一个打击后,如手术、休克等,具有暂时性和自限性的特点。治疗建议是在肠胃损伤后24—48小时尽早给予肠内营养;尽可能减少损伤胃肠动力的药物使用。针对恶心呕吐的症状,在未预防或预防失效的情况下,需尽早开始止吐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昂丹司琼、多拉司琼、氟哌利多、麻黄碱等。针对肠鸣音消失或肠动力减弱的症状,减少损伤胃肠动力的药物的使用(如儿茶酚胺、阿片类药物)。
二级:胃肠功能障碍。
定义为肠道不具备完整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无法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和水的需求。常见症状为胃轻瘫伴大量胃潴留或返流;下消化道麻痹、腹泻;胃内容物或粪便中可见出血;存在喂养不耐受(肠内营养72小时未达到20kcal/kg BW/day目标)。同时二级AGI开始引入腹腔内高压(IAH)概念,I级(IAP= 12—15mmHg)病症原理是在没有针对胃肠道的干预基础上(或者腹部手术造成)的胃肠道严重并发症。
治疗建议包括IAH的治疗;恢复胃肠道功能,如应用胃肠动力药;开始或维持肠内营养如果发生大量胃潴留或返流,或喂养不耐受,可尝试给予少量的肠内营养;胃轻瘫患者,当促动力药无效时,考虑给予幽门后营养。
针对胃潴留症状,不推荐常规使用促动力药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使用阿片类药物,降低镇静深度;不提倡常规给予幽门后营养。
针对腹泻症状,积极寻找并尽可能终止或纠正发病因素;减慢喂养速度、重新放置营养管或稀释营养配方,加入可溶膳食纤维延长转运时间。
针对喂养不耐受症状,限制使用损害肠动力药物、应用促动力药物和/或通便药物(1C),控制IAP;常规考虑尝试给予少量的肠内营养。不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应给予补充PN(2D)。
针对IAH症状,动态监测液体复苏,避免过度复苏(1C);对于原发IAH术后患者,持续的胸椎硬膜外镇痛;可以降低IAP(2B);建议使用鼻胃管/结肠减压方法,用于排出胃肠道的内容物(2D) ;腹腔积液患者,推荐使用经皮穿刺引流减压(1C);肌松药可以降低IAP,但由于其过多的副作用,仅在特定的病人中使用(2C) 。
三级:胃肠功能衰竭。
定义为给予干预处理后,胃肠功能仍不能恢复,整体状况没有改善,病症原理是对肠内营养持续不耐受,治疗后(红霉素、放置幽门后管等)亦无改善,导致MODS持续存在或恶化,临床上表现为治疗后肠内营养不耐受、持续存在胃大量潴留和持续胃肠道麻痹,肠道扩张出现或加重IAH进展至Ⅱ级(IAP 15—20mmHg)、腹腔灌注压下降(APP<60mmHg,APP=MAP—IAP),治疗上应尽早停用导致胃肠道麻痹的药物(1C),EN不足时避免过早给予(住ICU前7天)肠外营养(PN)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2B)。
四级:胃肠功能衰竭伴有远隔器官功能障碍。
定义为AGI逐步进展,MODS和休克进行性恶化,随时有生命危险。病症原理是患者一般状况急剧恶化,伴远隔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肠道缺血坏死、导致失血性休克的胃肠道出血、Ogilvies 综合征、需要积极减压的腹腔间隔室综合症(ACS),保守治疗无效,需要急诊剖腹手术或其他急救处理(如结肠镜减压)(1D)。
肠内营养治疗的监测及处理
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可以使用胃肠道功能评估这一评分评患者的耐受性。在整个肠内营养供应中,不应当常规监测胃残余量;如果监测胃残余量,当残余量<500ml的时候,应当避免中断营养供应。
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
备注:
胃肠功能正常:0分;胃肠功能轻度损害:简易胃肠功能评分1-2分;胃肠功能中度损害:简易胃肠功能评分3-4分;胃肠功能重度损害:简易胃肠功能评分5分以上(唯有此时,可以不给营养)。
在进行肠内营养过程中,需要每6-8h评估一次患者的简易胃肠功能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肠内营养输注调整:
评分增加为≤1分:继续肠内营养,增加速度;评分增加2-3分:继续肠内营养,维持原速度或减慢速度,对症治疗;评分增加≥4分或总分≥5分:暂停肠内营养,并做相应处理(包括停止EN、使用促动力药物、更换EN输注途径等)。
1.建议 EN FI 判定为喂养过程中出现以高胃残余量(high gastric residual volume,HGRV)为主症状的2项及以上GIS;或连续72h 喂养量<20kcal·kg-1·d-1(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EN 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 是监测 EN 顺利实施的核心指标,受到最新国际主流营养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
2.对于进行 EN 的重症患者,建议应用胃肠道超声预测 FI(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重症患者 FI 发生率高达 30.5%~67.5%,与患者不良结局相关。HGRV 及呕吐、肠鸣音消失、腹胀、腹泻等 GIS(胃肠道症状) 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评价 FI 的指标,但 GRV 诊断阈值存在显著差异,范围为75~500mL,且抽吸法测量 GRV 难以做到操作标准化,其客观准确性受胃管位置、粗细、患者体位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再被国际上营养指南常规推荐
3.当胃残余量测量是评估胃潴留最常见的方法,包括经典测量法、改良测量法和超声检查评估法。胃残余量≥250 mL 提示喂养不耐受,需尽早启动干预治疗。
(1)喂养不耐受的定义通常是指在喂养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呕吐、高胃残余量、腹泻、胃肠出血等)导致肠内营养输注量减少。病人经72 h 尝试肠内营养,仍不能达到 20 kcal/(kg·d),需考虑喂养不耐受。
(2)针对胃肠功能障碍,可根据ESICM提出的AGI严重程度分级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呕吐、高胃残余量、腹泻、胃肠出血、腹内压等。
4.喂养不耐受指喂养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内营养输注量减少。评估喂养不耐受通常基于胃肠道症状,如高胃残余量、呕吐、腹胀、腹泻等。
5.不建议常规监测 IAP 来预测重症患者 EN FI(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1)重症患者的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发生率高达 32.1%~81.0%,多项研究表明,IAP 升高是预测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IAP 升高与胃肠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也会影响重症患者 EN 的有效实施。
(3)IAP>16mmHg(1mmHg≈0.133kPa)应减慢EN速度,IAP>20mmHg 应暂停 EN。
6.对于建议存在 RFS 风险的重症患者,营养治疗前及营养治疗期间监测血磷水平(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1)磷是主要的细胞内阴离子,为许多生物过程所必需,尤其是二磷酸腺苷再生为三磷酸腺苷,而且还参与糖酵解、细胞内缓冲以及细胞膜构成。
(2)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可导致或加重患者的低磷血症,是 RFS 的评价指标之一。这是因为磷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所致。
(3)营养治疗前需注意 RFS 高风险患者的筛查,如较长时间营养摄入不足或近期饥饿、丢失增加、消化道吸收不良疾病(如炎性肠病)、慢性酒精中毒、低体质量、3 个月内非预期体质量降低>15%,以及营养治疗前即存在低钾、低磷、低镁血症等患者。再喂养低磷酸盐血症患者需要每日监测 2~3 次电解质水平,并按需补充,营养治疗开始的48h 需限制热量供给,之后逐渐增加。
7.当对存在再喂养综合征风险患者,营养启动时最大目标为目标热卡的40%~50%。
(1)再喂养综合征 [86] 是能量摄入减少一段时间后,恢复或增加能量供应时发生的。
(2)2020 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提出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 :在重新启动或大幅增加能量供应后 5 d内血清磷、钾和(或)镁水平下降达 10%~20% 的为轻度再喂养综合征 ;其水平下降达20%~30% 的为中度再喂养综合征 ;下降 >30% 伴有或不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的为重度再喂养综合征。
(3)对具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启动应从小剂量开始,最大能量为目标能量的 40%~50%。当电解质水平严重危及生命或急剧下降时,根据医生的判断和临床表现,考虑停止营养支持。
8.建议重症患者营养治疗期间应动态监测血糖(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1)血糖异常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高血糖变异度,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这在ICU 中均很常见,且与ICU 患者的不良预后增加相关。
(2)在入 ICU 后或营养治疗开始的前2d,至少应每2~4h测量1次血糖。当葡萄糖水平>10 mmol/L时,应使用胰岛素。
(3)血糖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血糖控制目标应为6~8mmol/L,这已被证明与改善预后相关。
9.推荐重症患者营养治疗期间,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展 CGM(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1)皮下 CGM(连续血糖监测) 可以通过微创皮下传感器测量间质液中的葡萄糖。
(2)CGM 能够连续自动提供即时血糖值,是防止低血糖事件、降低血糖变异与平稳控制的保障。
10.EN治疗期间,应每天监测患者对EN的耐受性,包括主诉、体格检查和胃肠功能评估等(证据C,强推荐,99.6%)。
11.推EN治疗期间,重症患者不需常规监测胃残留量(GRV)(证据A,强推荐,
93.5%)。
(1)监测GRV 是导致不必要的 EN 治疗中断的常见原因,且GRV 升高并不等同于胃肠道不耐受,取消监测GRV 甚至能显著改善胃肠道的耐受性;GRV升高并非总提示误吸风险高;且不监测 GRV 能更快地达到喂养目标。
(2)若部分重症患者需监测GRV,也应适当提高 GRV 阈值,有研究指出,较高水平的GRV阈值(250~500ml)并不会增加反流、误吸或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12.EN 治疗期间发生的腹泻应首先排除疾病或非营养药物性原因,而非停止EN(证据C,强推荐,98.9%)。
(1)腹泻是 EN 治疗的常见并发症,EN 治疗期间出现腹泻,应首先排除疾病或非营养药物性原因,可在继续EN 的情况下寻找腹泻原因而非停止EN。明确腹泻原因后,可对因治疗。
(2)EN相关腹泻的干预措施包括改用短肽配方和联合益生菌治疗。等渗短肽型EN配方可改善患者粪便硬度和排便次数,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推荐采用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jury, AGI)标准对患者进行胃肠功能评估,若 AGI Ⅰ~Ⅲ级,仍应积极启动 EN,若 AGI IV级应暂缓EN。EN 过程中应对 AGI 实施动态评估。
14.对于存在腹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排除肠缺血或肠梗阻)的患者,建议评估其原因、予适当治疗的同时继续 EN。
(1)腹泻的原因包括肠道的消化 / 吸收功能受损、细菌过度生长或感染 ( 如艰难梭菌 )、药物(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降糖药、促动力药、非甾体类消炎药、泻药等)的使用等。治疗腹泻应首先针对病因处理,并调整 EN 输注方式为持续输注 。
(2)若患者仍持续性腹泻,可能会受益于富含可溶性纤维配方或短肽半要素配方 。在 EN 中,腹泻可以通过这些规范的措施得到有效控制,而不是立即停止EN。
15.腹泻常见原因有药物相关、感染相关和肠内营养相关,前两者需停用相关药物及治疗感染,肠内营养相关者建议给予可溶性纤维补充剂。
(1)腹泻的定义为成人大便次数增加(>3 次/d)和(或)>250 g/d 液体粪便。
(2)可能导致急性腹泻的因素包括配方中纤维的类型和数量,配方渗透压,给药方式,肠内营养污染,药物(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降糖药、非甾体抗炎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泻药尤其是含山梨糖醇的制剂)和传染性病因,包括艰难梭菌感染。不能因腹泻而停止肠内营养,可在继续肠内营养的情况下寻找腹泻原因。
(3)对于持续性腹泻病人(排除其他腹泻来源如药物和艰难梭菌),建议使用含有混合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对纤维缺乏反应的病人可使用短肽制剂,但目前尚无大型前瞻性试验将其作为强烈推荐。对于腹泻危重病人,使用可溶性纤维补充剂比商业混合纤维配方更能有效减少腹泻。这种补充剂的主要止泻机制来自益生元可溶性纤维(如果胶、低聚果糖、菊粉和瓜尔胶)的发酵和短链脂肪酸的产生,短链脂肪酸对结肠细胞的营养作用刺激了水和电解质的吸收。理论上,使用可溶性纤维添加剂可能比使用混合纤维配方造成肠梗阻的风险更低。
16.肠道微生物群组调控通过改变饮食、服用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元以及粪便微生物组移植实现,但目前仅有部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在腹泻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上发挥有益作用,其他方面作用有限。
(1)益生菌是一类在肠道中增殖并发挥积极健康影响的微生物。
(2)益生元是不可消化的低聚糖,可促进肠道中特定细菌的生长和(或)活性,如菊粉、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异麦芽低聚糖、大豆低聚糖、焦糊精和乳果糖等。
(3)合生元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制品,或再加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4)对于多次复发艰难梭菌感染且抗感染效果不佳的病人,推荐使用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17.当腹腔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增高时,应谨慎实施 EN。IAP 12~15 mmHg 时,可以继续常规实施;IAP 16~20 mmHg 时,应采用滋养型喂养;当 IAP>20 mmHg 时,则应暂停EN。
(1)当危重患者 IAP 升高到 10 mmHg 时,肠系膜血流会减少。IAP 升高至 40 mmHg 时,腹腔动脉血流可减少43%,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可减少 69%。
(2)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至少每 4 h 监测 1 次 IAP。
(3)滋养型 EN 指维持机体功能的最低喂养量,其目的是保护小肠上皮细胞、刺激十二指肠纹状缘分泌酶类、增强免疫功能、保护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以及防止菌群移位,通常定义为 10~20 kcal/h 或不超过500kcal/d 。
18.对于腹内高压病人,当腹内压≤20 mmHg时,可早期给予胃肠内营养,同时需谨慎监测喂养不耐受和腹内压变化,如积极采取措施仍不能改善喂养不耐受或腹内压进一步增加,应予以减量或暂停喂养。对于腹内压Ⅲ级以上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病人,延迟给予胃肠内营养。
由于腹内高压影响胃肠道血流、肠屏障功能、肠道蠕动功能,在实施胃肠内营养过程中,监测腹内压可提高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19.当AGI Ⅰ~Ⅲ级病人可从最低剂量开始肠内营养,AGI Ⅳ级病人不建议给予肠内营养。
*对于胃肠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病人(AGI≤Ⅰ级),尝试初始速度为25 mL/h的整蛋白肠内营养配方。对于胃肠功能中度损害病人(如 AGI Ⅱ~Ⅲ级):尝试初始速度为 10~15 mL/h 的短肽型预消化肠内营养配方。
对于胃肠功能重度损害病人(如AGI Ⅳ级):暂无法肠内营养。综上,AGI病人肠内营养应从低剂量(10~20mL/h)开始,期间动态评估胃肠道耐受性,动态监测腹内压,缓慢、谨慎、逐步增加喂养速度直至达到目标喂养量。
20.胃肠功能障碍病人应依据 AGI分级,选择不同的肠内营养制剂和喂养速度;早期低热卡肠内营养可能更安全,对重症病人可采取渐进式喂养策略。
21.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诱因较多,早期有效预防及治疗是最关键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恢复肠道血流、改善胃肠道微循环、维护胃肠道生态平衡、肠内营养支持、肠道清洗、改善胃肠道动力、中医中药治疗等。
22.腹胀是行肠内营养病人的常见症状,需考虑喂养过快、胃肠功能障碍、体位、活动相关、药物等因素,针对性处理,达到改善症状、喂养达标的目标。
(1)腹胀是行肠内营养病人的常见症状,无论是通过鼻饲还是经皮胃造口形式进行喂养均可发生,通常伴有不同程度恶心。
(2)引起腹胀的常见因素包括
①胃肠功能障碍:胃肠动力不足是危重病病人常见情况,腹部多种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等均可引起胃肠功能障碍,特别是胃肠动力不足,从而引起腹胀。对于该类病人,要结合临床疾病,在病因治疗同时,辅助促动力药物改善病人胃肠功能。
②病人体位:将病人保持头高足低30~45°体位,可能有助于改善腹胀症状,同时减少误吸发生的可能性。
③运动造成的相关症状:目前ICU内早期康复和有阻力运动已得到广泛普及。如果在病人运动时或运动后短时间实施喂养,容易导致腹胀等不适症状。因此,对于此类病人,应注意在开始运动前暂停喂养,运动后 30 min 后再重新开始喂养避免相关影响。
④药物:阿片类药物对胃肠动力影响较大,病人开始肠内营养喂养后,应尽量减少或暂停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⑤喂养速度过快:为了达到营养目标,进行推注式喂养或者喂养速度上升过快容易导致腹胀。应考虑退回原始的速度甚至暂停喂养,等待病人症状缓解。
⑥肠内营养本身因素:肠内营养液温度也是引起腹胀症状的可能原因,如果肠内营养液直接从冰箱中取出即开始喂养室温较低,要考虑加温肠内营养液以改善病人的腹胀症状。
23.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诱因较多,早期有效预防及治疗是最关键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恢复肠道血流、改善胃肠道微循环、维护胃肠道生态平衡、肠内营养支持、肠道清洗、改善胃肠道动力、中医中药治疗等。
保护胃肠功能的方法
(1)积极有效地恢复肠道血供、氧供,改善肠道缺血状态。应用抗氧化剂(如谷胱甘
肽),可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肠道缺血及再灌注损伤。
(2)改善胃肠道微循环。给予小剂量多巴胺和前列环素,可改善胃肠黏膜低灌流状态。
应用人重组生长激素等药物可促进肠黏膜修复。
(3)维护胃肠道微生态平衡。生态免疫营养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巩固肠道
生物屏障,恢复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此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维护肠道
“定植抗力”,也是维持胃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4)肠内营养支持。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可为肠黏膜提供足够的能量合成,促进肠道
功能康复。此外,给予谷氨酰胺、精氨酸等肠道本身需要的特殊营养物质,可防止肠黏
膜萎缩,促进肠蠕动及肠功能恢复,并维护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与屏障功能。
(5)肠道清洗。危重症病人多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常存在高血糖、低血钾,这些因素
均是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防止低血钾等诱因,防止发生肠麻痹,尽早给
予通便措施。
(6)改善胃肠道动力。给予多潘立酮等促胃肠动力药物,可刺激胃和小肠,促进胃排空,
提高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也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促进胃肠动力。
(7)中药治疗。中药大黄具有攻下泻火、荡涤肠胃等功能。其他方药如四君子汤、清胰
汤、承气方剂等对胃肠功能障碍亦有调节作用。
(8)相关护理措施。主要为对症处理,包括腹胀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及腹部
摩,便秘予灌肠通便,腹泻予止泻剂等。
24.建议采用甲氧氯普胺、红霉素静脉注射用于改善胃肠动力。对于结肠动力不足导致喂养不耐受的病人可考虑予以新斯的明。通常使用胃动力药≤3 d,同时应注意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
(1)甲氧氯普胺、红霉素和多潘立酮是目前最常见的促胃肠动力药。
(2)甲氧氯普胺可通过阻断上消化道多巴胺能 D2受体,增加胃窦收缩,促进胃肠蠕动,从而促进胃排空,改善胃食管反流。已有研究结果证实:在重症病人中静脉注射甲氧氯普胺可促进肠蠕动,改善喂养不耐受,但胃管给药无效。因此,建议甲氧氯普胺10 mg,3次/d静脉注射,用于重症病人喂养不耐受。
(3)红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影响肠神经元及平滑肌细胞发挥动力作用,局部作用于十二指肠的肠嗜铬细胞促进胃动素的释放,胃动素可导致十二指肠和胃窦收缩。建议红霉素 100 mg,3 次/d 静脉注射,可恢复胃肠动力,并在大多数情况下改善胃排空。
(4)多潘立酮是另一种多巴胺 D2受体拮抗剂,但有 Q⁃ T 间期延长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多潘立酮增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5)新斯的明是一种可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浓度,作用于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收缩。在结肠急性肠梗阻病人研究中,予以新斯的明2.0~2.5 mg静脉注射可有效改善结肠假性梗阻,有效率达80%~90%。因此,建议对于结肠动力不足导致喂养不耐受的病人可考虑予以新斯的明。
(6)盐酸伊托必利可通过双重作用模式增强胃肠动力,通过阻断突触后区域胆碱能神经多巴胺 D2受体;阻止乙酰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从而促进胃肠动力。
小结
急诊危重症患者EN的流程
①血流动力学稳定:MAP≥65mmHg,去甲肾上腺素≤1ug/
(kg·min)并在减量中;
②AGI评分:根据AGI标准对患者进行胃肠功能评估。若AGI
Ⅰ~Ⅲ级,仍应积极启动EN;AGIⅣ级应暂缓EN;
③25~30kcal/(kg·d)=104.5~125.4kJ/(kg·d);
④首选胃内途径,对有高误吸风险,或促胃动力药物无效的经胃肠内营养不耐受患者,建议采用幽门后喂养;
⑤胃肠功能损伤患者选择短肽配方;胃肠功能完整或胃肠功能康复的患者,选择整蛋白配方;
⑥GRV监测:连续2次GRV>250mL时,如促胃动力药无效,推荐使用幽门后喂养
肠管扩张和(或)肠梗阻病人肠内营养策略
危重病患者各期营养状态及营养治疗
来源:孙医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