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种植中常见的害虫种类有哪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01:20 2

摘要:在柑橘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大约有几百种,但在这么多的病虫害当中,很多病虫害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分类,因此常见的病虫害也就约百来种左右。今天我们就先来对柑橘常见的虫害种类做一个简单的归纳。1.柑橘红蜘蛛柑橘红納蛛属蛛形纲、鮮螨月、叶螨科,又名柑橘全爪螨。我国各

在柑橘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大约有几百种,但在这么多的病虫害当中,很多病虫害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分类,因此常见的病虫害也就约百来种左右。今天我们就先来对柑橘常见的虫害种类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1.柑橘红蜘蛛
柑橘红納蛛属蛛形纲、鮮螨月、叶螨科,又名柑橘全爪螨。我国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该螨寄主很多,除为害柑橘外,还可为害梨、桃、木瓜、樱桃、木菠萝、核桃和枣等多种植物。
【为害症状】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柑橘叶片、嫩枝、花蕾及果实等器官的汁液,尤以嫩叶受害最重。被害叶片初呈淡绿色,随后变为针头状大小的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灰白色,失去光泽,引起脱落,导致减产。受害严重时,叶背面和果实表面还可以看见灰尘状蜕皮壳。枝上症状与叶片相似。果实受害后表面呈褪绿灰白色斑,着色不均。

【发生规律】柑橘红蜘蛛的发生受温度、降雨、天敌数量及杀螨剂使用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温对其影响最大。年平均温度15摄氏度区,1年发生12~24代;在12°C时田间虫口开始增加,20°C时盛发,20~30°C和70%~80%相对湿度是其发育和繁殖的最适宜条件,柑橘春秋季最适合红蜘蛛爆发,低于10°C或高于30°C虫口受到抑制。4~5月发芽开花前后由于温度适合,又正值春梢抽发营养丰富,是其发生和为害盛期,因此是防治最为重要的时期。此后由于高温高湿和天敌增加,虫口受到抑制而显著减少。9~11月如气候适宜又会造成危害。每雌产卵量为31~62.5粒,日平均产卵量为2.97~4.87粒。雌成螨可行孤雌生殖,但其产生的后代均为雄螨。

2.四斑黄蜘蛛,四斑黄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又名柑橘始叶螨,分布较广。该螨除为害柑橘外,还为害葡萄及桃等果树。

【危害症状】四斑黄蜘蛛主要为害柑橘叶片和嫩梢,尤以嫩叶受害重,花蕾和幼果少有为害。该螨常在叶背主脉两侧聚集取食,聚集处常有丝网覆盖,卵即产在下面。受害叶片呈黄色斑块,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树体受害严重时出现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对树势和产量影响较大。

【发生规律】1年发生15~20代,世代重叠。以卵和雌成螨在树冠内膛、中下部的叶背受害处越冬,尤其在病虫为害的卷叶内螨口较多。该螨无明显越冬现象,在3°C以上就开始活动,卵在5.5°C时开始发育孵化,14~15°C时繁殖较快,20°C时大发生,20~25°C和低湿是其最适发生条件。故春季较红蜘蛛发生早15~30天。春芽萌发至开花前后(3~5月)是为害盛期,此时高温少雨为害严重。6月以后由于高温高湿和天敌控制,一般不会造成危害,10月以后如气温适宜也可造成危害。该螨喜欢在树冠内和中下部光线较暗的叶背取食,尤其喜欢聚集在叶背主脉、侧脉及叶缘部分吸食汁液。受害处凹下呈黄色或黄白色,向叶正面突起,凹处布有丝网,螨在网下生活,这给药剂防治带来困难。大树发生较幼树重。苗木很少受害。

3.柑橘锈壁虱

柑橘锈壁虱属蛛形纲、蜱螨目、瘿螨科,又称锈螨、锈蜘蛛,是为害柑橘最严重的害螨之一。国内许多柑橘产区均有分布,在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浙江和福建等柑橘产区危害尤为严重。

【为害症状】主要在叶背和果实表面吸食汁液,果实、叶片被書后里黑褐色或古铜色,果实表面粗糙,失去光泽,故称黑炭丸、非洲乌柑、火烧柑,影响果实外观和品质;严重被害时,叶背和果面布满灰尘状蜕皮壳,引起大量落叶和落果。

【发生规律】柑橘锈壁虱以成螨在夏、秋梢腋芽和病虫为害的卷叶内越冬。年发生代数随地区及气候不同而异。一般年发生18~24代,有显著的世代重叠现象。该螨平均产卵量14粒。世代历期较短,卵期平均3.2~5.3天,若螨期平均3.9~9.8天,平均一代历期为10~19天。在日平均气温21.5~30.0°C时,成螨寿命为4~10天,因此,气温适宜时,该螨种群数量上升极为迅速。越冬成螨第二年3月开始活动,然后转向春梢叶片,聚集于叶背的主脉两侧为害,5~6月蔓延至果面上。6月下旬起繁殖迅速,7~10月为发生盛期。9月以后,部分虫口转至当年生秋梢为害,直到11月中、下旬仍可见较多的虫口在叶片与果实上取食。在7~9月高温少雨条件下,常猖獗成灾。6~9月是防治该螨的关键时期。高温干早幼螨大量死亡。

4.侧多食跗线螨

侧多食跗线螨属蛛形纲、真螨目、跗线螨科,又称茶黄螨,俗名白蜘蛛,为杂食性害螨,已知为害寄主达70种以上,除为害茄子、辣椒、番茄、豇豆、黄瓜、丝瓜等多种蔬菜外,还为害茶、烟草等多种经济植物,近年对柑橘的危害日益严重。

【为害症状】侧多食跗线螨可为害柑橘的嫩叶、嫩芽、嫩枝和果实。嫩叶在伸展前期受害,受害叶多纵向卷曲呈筒状,叶狭小或呈扭曲状;在伸展中期受害后形成不规则畸形,畸形部分从叶尖或叶缘向叶片基部发展。受害叶叶肉增厚,受害处表皮呈银白色或银灰色而有龟裂纹,叶片失去光泽,硬脆而易脱落。嫩芽受害后顶端不能抽生而膨大呈瘤状,但在瘤状芽内无螨。果实受害后,多在果实上半部(尤以果蒂附近较多)表皮上,产生较大的银白色或银灰色表面有龟裂纹的薄膜状疤痕覆盖受害部位,使果实表皮形同覆盖着一层浓米汤状的膜,用手指甲可将其刮掉。

【发生规律】一年可发生20-30代,世代重叠。从每年的4-5月开始发生,到11月仍有活动,平均温度达20℃即可发生,最喜欢的温度是25-30℃,湿度80%以上,因此在夏秋高温多雨的季节发生严重。雌螨一生可产卵30-40多粒,多为两性生殖,不交配也可产卵,但多为雄螨。

5. 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我国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为害症状】黑刺粉虱主要为害叶片。以幼虫聚集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形成黄斑,其排泄物能诱发煤烟病,枝叶发黑,枯死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枝梢抽发少而短小,降低果实产量。

【发生特点】一年发生4~5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成虫多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羽化,初羽化时喜欢荫蔽的环境,日间常在树冠内幼嫩的枝叶上活动,可借风力进行远距离传播。羽化后2~3天便可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叶背,散产或密集呈圆弧形。每雌产卵量10~100粒不等。幼虫孵化后作短距离爬行后吸食植物汁液。一生共蜕皮3次,2~3龄幼虫固定为害,诱发煤烟病。5月至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下旬是各代1~2龄幼虫盛发期,此时是化学防治关键时期。第一代幼虫发生相对整齐,因此生产上要特别重视第一代幼虫期防治。

6. 柑橘白粉虱

柑橘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又名橘黄粉虱,我国许多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危害病症】主要为害柑橘叶片,嫩叶受害尤其严重,在叶片背面吸食诱致煤烟病,引起枯梢。少数果实也有受害,受害果实生长缓慢,以致脱落。

【发生特点】以幼虫及蛹越冬。一年发生3代,暖地可发生6代。第1代成虫在4月间出现,第2代在6月间,第3代在8月间。卵产于叶背面,每头雌成虫能产卵100多粒。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盛发。有孤雌生殖现象,所生后代均为雄虫。

7.柑橘木虱

柑橘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在华南柑橘产区普遍发生,华东和西南局部地区也有分布,是传播黄龙病的媒介昆虫。

【为害症状】柑橘木虱主要以若虫为害新梢、嫩芽,春、夏、秋梢均受害,但以秋梢、晚秋梢最为严重。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畸形卷曲。若虫取食处有许多白色蜡丝,其分泌排泄物能引起煤烟病,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发生特点】在柑橘周年有嫩梢发生的情况下,一年可发生11~14代,各代重叠。3~4月开始在新梢嫩芽上产卵繁殖,为害各次嫩梢,以秋梢期虫量最多。苗圃和幼年树经常抽发嫩芽新梢,容易发生木虱为害。光照强度大,光照时间长,柑橘木虱成虫存活率高,繁殖量大,发生严重。木虱在8°C以下时静止不动,14°C时能飞会跳,平时分散在叶背叶脉上和芽上栖息。18°C以上开始产卵繁殖,卵产于嫩芽缝隙处,一头成虫多的能产卵300多粒。木虱只在柑橘嫩芽上产卵,没有嫩芽,初孵若虫也不能成活。在夏季,卵期为4~6天,若虫有5龄,各龄期多为3~4天,从卵至成虫需15~17天。成虫喜在通风透光好处活动,树冠稀疏、弱树发生较重。越冬代成虫寿命半年以上,其余世代30~50天。

8.柑橘蚜虫

柑橘蚜虫种类有橘蚜、橘二叉蚜和绣线菊蚜三种。属同翅目蚜科,颜色有黑色、红褐色和黄绿色不等,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聚集在柑橘新梢、嫩叶、花蕾和花上吸食汁液,为害严重时常造成叶片卷曲、新梢枯死,同时诱发烟煤病,使枝叶发黑,影响光合作用。此外,柑橘蚜虫诱使蚂蚁吸食蜜露,妨碍天敌活动,橘蚜还是传播衰退病的媒介。

【发生规律】一年10-20代,春夏秋冬梢均可危害,春夏之交和秋季时发生最重。可孤雌繁殖,最喜欢23-28℃的温度,分有翅膀和无翅膀两种,有翅膀的可以远距离迁飞。

9.蝽蟓类

蝽蟓的种类有非常多,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品种多达500多种。柑橘上常见的蝽蟓有长吻蝽(角肩蝽)、小长蝽、麻皮蝽等等,属半翅目蝽科。中国大多数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为害症状】若虫和成虫吸食嫩梢、嫩叶和果实汁液,近成熟果实受害后,果皮一般不形成水渍状,刺孔不易发现(这点可与吸果夜蛾为害状区别),被害部分渐渐变黄,被害果实常腐烂脱落。幼果受害后引起果实脱落,未脱落的果实表面生有疤痕,果实小而硬,水分少,味淡、品质下降。枝梢受害后,引起叶片枯黄,嫩枝干枯

【发生规律】一年1-2代,成虫在树洞、石缝等隐蔽场所越冬,5月开始产卵,多产在叶背,每次产14粒左右,卵期5-7天,7-8月可羽化成虫。

10.广翅蜡蝉类

广翅蜡蝉有很多个品种,属同翅目广翅蜡蝉科,近年来对柑橘的危害逐渐加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橘园主要害虫。

【为害症状】广翅蜡蝉不仅为害枝叶,而且为害果实,常以成虫、若虫群集于柑橘枝叶上,刺吸汁液,叶片受害后卷曲皱缩,失去光泽,严重时枯萎。在枝叶上分泌有絮状白色蜡丝。果实被害后,果皮受害处有油状物渗出,且有口器刺伤的小黑点。

【发生特点】以卵在寄主枝条、叶脉或叶柄的产卵痕内越冬。1年发生2代。第一代以4月下旬为卵盛孵期,6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第二代以6月下旬到7月初卵盛孵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为低龄若虫高峰期,成虫全天均可羽化,但以21时至次日10时羽化最盛。成虫、若虫均善于跳跃,成虫羽化后3~11天开始交配,每头雌虫一生可交配1~3次,雌虫交配后次日开始产卵。产卵时,先用产卵器将嫩梢、叶柄或叶背主脉的皮层刺破,然后将卵产入木质部,再分泌白色棉絮状蜡质覆盖物。广翅蜡蝉性喜温暖干旱,最适发育气温24~32°C,相对湿度50%~68%。

11.黑蚱蝉

黑蚱蝉属同翅目蝉科,俗名知了,分布广泛,我国各柑橘产区基本上都有分布。

【为害症状】若虫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成虫产卵时将产卵器插入枝条组织内造成“爪”状卵窝,产卵其中,由于产卵器刺伤柑橘枝条表皮使其养分输送受阻,进而引起枝条干枯死亡,影响树势降低果实产量。

【发生特点】12~13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土壤中或以卵在寄主枝条内越冬。若虫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为害数年,老熟若虫在雨后傍晚钻出地面,爬到树干及植物茎秆上蜕皮羽化。一年当中,6月上旬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绝大多数在夜间羽化。尤以夜晚8~10时最多。一般平均气温达22°C以上,始见蚱蝉鸣叫。成虫寿命60~70天。羽化的成虫经15~20天后才交尾产卵,6月中旬成虫即开始产卵,6月下旬末到8月为产卵盛期,9月后为末期。卵穴大部分以直线排列,少数为弯曲排列或螺旋状排列,每个枝条上卵穴数量一般为20~50穴,多者可达105穴。

每一卵窝有卵5~6粒。每一产卵枝平均有卵100余粒。每雌产卵量可达500~600粒。在橘园中卵主要产在直径为4~5毫米的枝条上,大于7毫米、小于2毫米的枝档产卵很少。卵期长达10个月左右,于次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初为卵孵化盛期,6月下旬终止。孵化后的若虫由枝条落入土中生活,秋后向深土层移动越冬,来年随气温回暖,上移刺吸为害。

12.柑橘天牛类

(1)星天牛,成虫又名花牯牛、白星天牛、牛头夜叉,幼虫又叫盘根虫、抱脚虫、围头虫、蛀木虫、脚虫或烂根虫等。

属鞘翅目,天牛科。寄主较多,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为害症状】成虫啃食枝条嫩皮,食叶成缺刻;成虫将卵产在柑橘根颈或主根的树皮内,幼虫迂回蛀食韧皮部,并推出粪屑,堵塞虫道,多横向蛀食形成迂回的螺旋形虫道,数月后蛀入木质部,并向外蛀一通气排粪孔,危害轻者植株部分枝变黄干枯,削弱树势,严重时造成根颈环割切断养分和水分输送而死树。产卵处有泡沫状树液流出。

【发生特点】南方1年发生1代,均以幼虫于木质部内越冬。翌春在虫道内做蛹室化蛹,蛹期18~45天。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羽化,5~6月为盛期。羽化后经数日才出树洞,成虫晴天中午活动和产卵,交配后10~15天开始产卵。卵产在主干上,以距地面3~6厘米内较多,产卵前先咬破树皮呈“L”或“T”形伤口达木质部,产1粒卵于伤口皮下,产卵处表面隆起且湿润有泡沫,5~8月为产卵期,6月最盛。每雌可产卵70余粒,卵期9~15天。孵化后蛀入皮层,多于根颈部迂回蛀食,粪屑积于虫道内,约2个月后方蛀入木质部,并向外蛀一通气排粪孔,排出粪屑堆积干基部,虫道内充满粪屑,幼虫危害至11~12月陆续越冬。

(2)褐天牛,褐天牛别名黑牯牛、牵牛虫、干虫、老木虫、橘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寄主主要是柑橘类,吴茱萸、厚朴、枳壳、木瓜、忍冬、菠萝、葡萄、花椒也受害。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为害症状】成虫产卵于距地面33厘米以上的树干和主枝的树皮裂缝和孔口处,幼虫蛀食木质部,蛀孔处常有木屑排出落于地面,严重时将干枝造成许多孔洞,妨碍水分和养分输送,树势衰弱,蛀道纵横交错,干旱时受害枝易干枯死亡或被大风吹折断。

【发生特点】2周年完成1代,以成虫或当年幼虫、2年生幼虫在虫道中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5~8月产卵。初孵幼虫蛀食为害皮层,约经60天即蛀入木质部为害,经过2年到第3年5~6月化蛹后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潜伏,夜晚活动,活跃于枝干间,交尾、产卵。每处产卵1或2粒,老树皮层粗糙、侧枝分叉处、多凹陷处卵粒较多。幼壮树受害轻,老弱树受害重。根据虫类的形状特征可辅助判别幼虫的大小,一般粪屑呈白色粉末状,且附着在被害处的,为小幼虫;粪屑呈锯屑状,且散落在地面的,为中等幼虫;粪屑呈粒状的为大幼虫;若虫粪中混杂粗条状木屑,则表明幼虫已老熟,开始做室化蛹。

13.爆皮虫

爆皮虫又名柑橘锈皮虫和橘长吉丁虫,我国大部分柑橘产区均有分布,寄主植物仅限柑橘类。

【为害症状】成虫取食柑橘嫩叶,主要以幼虫蛀食枝干、树皮形成层。受害处开始呈流胶点,后幼虫迂回蛀食形成层,并排除木屑充塞虫道,使形成层中断,树皮与木质部分离,树皮爆裂,阻碍养分和水分输送,导致使树衰弱甚至枯死。

【发生特点】爆皮虫每年发生1代,少数2年1代,多数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越冬,少数低龄幼虫可在树皮内越冬,次年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后在洞内潜伏7~8天,咬破树皮外出,4月下化蛹盛期。5月下旬为第一批成虫出洞盛期,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上、中旬卵孵化盛期。后期出洞较集中的两批成虫分别在7月上旬和8月下旬。成虫出洞后约1周开始交尾,其后1~2天产卵,卵多产在树干皮层的细小裂缝处。初孵幼虫为害处树皮表面呈现芝麻状的油浸点,随后有泡沫状的流胶物出现。

14.溜皮虫

溜皮虫又叫柑橘缠皮虫,是吉丁虫科害虫,仅为害柑橘类植物。

【为害症状】幼虫蛀食柑橘树直径2~3厘米的枝条,在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从上而下蛀食树皮,成螺旋形蛀道,阻碍养分和水分输送,蛀道两边树皮可随树体生长而愈合。严重时每棵树上可达数百条幼虫,树势衰弱,产量降低。

【发生特点】1年1代,以幼虫在树枝木质部越冬。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开始出洞,6月上旬为出洞盛期,迟者可到7月出洞。成虫出洞后5~6天交尾。交尾后1~2天产卵。卵产于树枝表皮外,常有绿色物覆盖。卵期15~24天,平均19.4天。由于成虫出现期有早有晚,故其产卵、孵化、幼虫活动期不齐。初孵幼虫取食处表面有泡沫状流胶,以后沿枝蛀食形成螺旋形虫道,久之受害处表皮开裂形成明显的溜道,溜道两边树皮可愈合。夏天羽化的成虫于5~6月产卵,幼虫为害时间较长,喜在小枝条上为害。幼虫在7月上旬为害甚烈,7月下旬前后潜入木质部,翌年5~6月羽化为成虫。

15.柑橘潜叶甲

柑橘潜叶甲又名橘潜叶虫和潜叶绿跳甲等,寄主仅柑橘。

【为害症状】成虫于叶背面取食叶肉和嫩芽,仅留叶面表皮,被害叶上多透明斑;幼虫蛀入嫩叶中取食,使嫩叶上出现不规则弯曲虫道,虫道中间有一条由排泄物形成的黑线。被幼虫为害的叶片不久便萎黄脱落。每年5~6月份危害较重。

【发生特点】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夏,越冬成虫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和产卵,4月下旬幼虫盛发,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虫,约10天后即开始蛰伏。成虫群居,喜跳跃,有假死习性,取食嫩芽嫩叶,卵产于嫩叶叶背或叶缘上。每雌虫平均产卵300粒左右,卵期4~11天。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叶内,蜿蜒前行取食。新鲜的虫道中央,有幼虫排泄物所形成的黑线1条。幼虫共3龄,经12~24天。幼虫老熟后多随叶片落下,咬孔外出,在树干周围松土中做蛹室化蛹,入土深度一般3厘米左右。蛹期7~9天。

成虫在10°C以下时,要在10点后才爬出土面,12°C以上时则终日在枝叶上。越冬成虫取食嫩叶,使之呈缺刻状,当年羽化成虫先取食叶片背面表皮,再食叶肉,残留叶面表皮成薄膜状圆孔,活动不久,随即交配,有多次交配习性。柑橘潜叶甲的幼虫在嫩叶内生活。幼虫孵化后爬行1~2厘米,经半小时至1小时后,即从叶背面钻入叶内,向前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隧道,虫体清晰可见。幼虫一生可为害叶片2~6片,造成隧道3~6个,幼虫蜕皮后,遇气候不适或食料不足,常出孔迁移,为害别的叶片。

16.恶性叶甲

恶性叶甲又名恶性橘啮跳甲、恶性叶虫、黑叶跳虫、黄滑虫等,属鞘翅目,叶甲科。恶性叶甲分布面广,历史上曾造成严重危害,寄主为柑橘类。

【为害症状】成虫取食嫩叶、嫩茎、花和幼果;幼虫食嫩芽、嫩叶和嫩梢,其分泌物和粪便污染致幼嫩芽、叶枯焦脱落,嫩梢枯死。成虫取食柑橘幼果,导致果实脱落或产生疤痕。春梢受害最重。

【发生特点】1年3~7代,均以成虫在树皮裂缝、地衣、苔藓下及卷叶和松土中越冬。春梢抽发期越冬成虫开始活动,3代区一般在3月底开始活动。各代发生期:第1代3月上旬到6月上旬,第2代4月下旬到7月下旬,第3代6月上旬到9月上旬,第4代7月下旬至9月下旬,第5代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第6代11月上旬,部分发生早的可发生第7代。全年以第1代幼虫为害春梢更重,以后各代发生甚少,夏、秋梢受害不重。成虫善跳跃,有假死性,卵产在叶上,以叶尖(正、背面)和背面叶缘较多,产卵前先咬破表皮成1小穴,产2粒卵并排穴中,分泌胶质涂布卵面。初孵幼虫取食嫩叶叶肉残留表皮,幼虫共3龄,老熟后爬到树皮缝中、苔藓下及土中化蛹。

17.金龟子类

金龟子属鞘翅目金龟子科,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为害柑橘的金龟子有10多种,其主要种类有铜绿金龟子,茶色金龟子和花潜金龟子。金龟子多为杂食性害虫。

【为害症状】铜绿金龟子和茶色金龟子成虫取食柑橘叶片、嫩梢、花蕾和花等,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咬断花梗;花潜金龟子成虫主要取食花,引起落花而降低坐果率,幼虫取食土中嫩根和刚萌发种子和幼苗根茎造成死苗。

【发生特点】铜绿金龟子: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5月中旬出现成虫,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和为害盛期。成虫白天潜伏在土面和树干等的隐蔽处,傍晚开始取食和交配,次日清晨又潜伏不动。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成虫寿命约1个月,卵产于土中,卵期7~11天。一雌一生可产卵40粒。成虫活动的适宜条件为25°C以上和70%~80%相对湿度。以晴天闷热无雨夜晚活动最甚,低温和雨天少活动。茶色金龟子: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于5月开始出土,6~7月为盛发期,是主要的为害时期。第一代成虫6月初开始产卵,6月中旬开始孵化。第2代成虫8月初出现,幼虫于9~10月开始越冬。花潜金龟子: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当柑橘开花时金龟子成虫群集花上取食花蜜,舔食子房影响结果,有时还会给果实造成疤痕。

18.象鼻虫类

象鼻虫又名象甲,属鞘翅目象鼻虫科。我国柑橘栽培区均有分布。各地区为害种群不同,以大绿象甲和泥翅象甲为主。

【为害特征】成虫咬食柑橘叶片、嫩梢、花蕾和幼果,造成叶片孔洞或缺刻,咬断新梢和幼果果梗造成落花落果。

【发生特点】泥翅象甲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于3月开始活动和上树取食,有假死性。3~8月均可见成虫,4月为盛发期,前期主要取食春梢嫩叶,5月开始取食幼果。卵多产在两重叠叶片之间,在近叶片边缘处排成卵块,每个卵块的卵数不等。卵于4月下旬开始孵化,随后幼虫从叶片上掉落,入10~15厘米的土层取食植物根部和土中腐殖质。大绿象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4月中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6月后达盛期,田间7~9月可见较多的成虫活动和取食。成虫有假死性和群集性。

19.潜叶蛾

【为害症状】柑橘潜叶蛾属鳞翅目橘潜蛾科,俗称绘图虫、鬼画符等,该虫以幼虫蛀入柑橘嫩梢、嫩叶和果实表皮层下取食,形成银自色的弯曲隧道,受害叶片卷曲、变形、易于脱落,影响树势和来年开花结果。受害果易腐烂脱落,被害叶片常常是害虫的越冬场所,其造成的伤口有利于柑橘溃疡病菌的侵入。

【发生特点】年发生9~15代,世代重叠,以蛹或老熟幼虫在晚秋梢或冬梢叶缘卷曲处越冬。4月下旬越冬蛹羽化为成虫,5月即可在田间为害,7~8月夏、秋梢抽发盛期为害最重。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或杂草丛中,傍晚6~9时产卵。雌虫选择在嫩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幼虫孵化后从卵底潜入嫩叶或嫩梢表皮下蛀食,形成弯曲的隧道。隧道白色光亮,有1条由虫粪组成的细线。4龄幼虫不再取食,多在叶缘卷曲处化蛹。潜叶蛾适宜的温度为20~28°C,26~28°C温度条件下发育快,夏、秋季雨水多有利于嫩梢抽发,危害比较严重,幼树和苗木受害较重,秋梢受害重。

20.柑橘卷叶蛾类

柑橘卷叶蛾类品种有很多,比如拟小黄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拟后黄卷叶蛾、小黄卷叶蛾等。

【为害症状】以幼虫为害柑橘的嫩芽、嫩叶、花蕾和果实。常将数张幼嫩叶片或将叶片与果实缀合在一起,躲藏于其中取食;开花期蛀食花蕾后,花蕾不能正常开放;为害果实常从果蒂处钻蛙进入,幼果被蛀食后大量脱落,蛀食即将成熟的果实,使病菌从伤口处入侵,从而腐烂脱落。取食叶片时,先取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形成透明枯斑,并随着虫龄增大,食量大增。

【发生特点】根据品种不同,1年发生4~9代,世代重叠。多以老熟幼虫在潜叶蛾等为害的卷叶内或杂草中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化蛹,羽化为成虫。成虫多在清晨羽化,羽化当日或2~3天后交尾,交尾后当日或2~4日后产卵。成虫夜间活动,日间栖息于柑橘叶上,静伏不动。成虫趋光性较强,喜食糖醋及发酵物,不取食补充营养物也能正常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正面,每雌产1~7个卵块,平均2~3个卵块,每卵块有卵3~152粒,平均54~64粒。成虫产卵有向光性,喜在粗糙处产卵。

幼虫非常活泼,遇惊扰后常迅速向后爬行或吐丝下垂,遇风便飘散迁移他枝为害。每头幼虫可转移害幼果多达十几个。拟小黄卷叶蛾卵期5~6天,幼虫期14~25天,蛹期5~7天,成虫寿命1周左右。幼虫一生蜕皮3~5次,一般5龄。以第2代在第一次生理落果后严重为害幼果,引起大量落果;5~8月转而为害嫩叶,9~12月果实即将成熟,转而蛀果,引起果实腐烂。

21.蓑蛾

蓑蛾又名袋蛾、避债蛾和口袋虫,属鳞翅目蓑蛾科,在我国分布较广。它是一类杂食性害虫,可取食柑橘、茶、苹果、梅、樟、板栗和油桐等几十种植物。柑橘园的袋蛾主要有大袋蛾、茶袋蛾、小袋蛾和白囊袋蛾4种。

【为害症状】它们的幼虫常取食柑橘小枝的树皮使枝条枯死,或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使树势生长衰弱,降低果实产量,小袋蛾还啃食果实表皮引起果实腐烂脱落。

【发生特点】大袋蛾在长江沿岸1年发生1代,在华南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茶袋蛾1年发生1~2代,台湾可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小袋蛾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白囊袋蛾1年发生1代,亦以幼虫越冬。次年3~4月幼虫开始取食。雌成虫羽化后仍在袋内,雄蛾羽化后飞到雌虫袋口交配,卵产在袋内,幼虫孵出后再爬出袋外吐丝下垂,随风漂移或爬行传播到枝叶上吐丝做护囊终身躲在囊中取食,其护囊随虫体增大而增大,取食时头伸出袋口,叶片吃完后虫体随袋移动。茶袋蛾和白囊袋蛾以春季为害重,大袋蛾和小袋蛾7~9月为害重,幼虫喜光,多集中在树冠外围取食。1月幼虫在袋内越冬。

22.刺蛾类

柑橘刺蛾类主要有青刺蛾、黄刺蛾、褐刺蛾、扁刺蛾等。

刺蛾类又名痒辣子和毛辣虫,属鳞翅目刺蛾科。我国南北许多地区均有分布。寄主有柑橘、梨、苹果、柳、梧桐、桃、柿、枣、核桃、杨和乌桕等。

【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取食柑橘叶,低龄幼虫常取食叶肉留一层表皮,大龄幼虫则将叶片吃成缺刻仅留下叶脉。使叶片受害处干枯,幼虫体上的刺毛对人体有毒,接触后皮肤痒痛难忍,甚至红肿。

【发生规律】一年2-3代,以幼虫在土里结茧越冬,幼虫共有6龄,4月下旬到5月中上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

23.柑橘凤蝶

柑橘凤蝶也有几个品种,该虫分布于我国各柑橘栽培区。

【为害症状】柑橘凤蝶以幼虫为害柑橘的芽、嫩叶、新梢,初龄时取食成缺刻与孔洞状,稍大时常将叶片吃光,只残留叶柄。苗木和幼树受害最重,尤其以山区发生较多。

【发生特点】1年发生4代,以蛹在枝梢上越冬,翌年春暖羽化成虫。成虫日间活动,飞翔于花间,采蜜、交尾,卵散产于柑橘嫩芽或嫩叶背面;卵期约一周,初孵幼虫为害嫩叶,在叶面上咬成小孔,稍长后将叶食成锯齿状,第五龄幼虫食量大,一日能食叶5~6片,遇惊动时,迅速伸出前胸前缘黄色的臭角,放出强烈的气味以拒避敌害。老熟幼虫选在易隐蔽的枝条或叶背,吐丝作垫,以尾足抓住丝垫,然后吐丝在胸腹间环绕成带缠在枝条上,用以固定,蛹的颜色常因化蛹环境而异。

24.柑橘大小实蝇

分大实蝇、小实蝇,又名柑蛆、黄果虫,其受害果又称蛆柑,属双翅目实蝇科。为害柑橘类的果实。

【为害症状】雌成虫将卵产于柑橘幼果的果瓤中,由于产卵行为的刺激,在果皮表面形成一个小突起,突起周边略高,中心略凹陷,称之为产卵痕。卵在果瓤中孵化成幼虫,取食果肉和种子;受害果未熟先黄,黄中带红,变软,后落果、腐烂。若果实中幼虫较少,果实不落,仅果瓤受害腐烂。

【发生规律】柑橘大实蝇一年发生一代,越冬蛹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出土危害,六月中旬为危害盛期。柑橘小实蝇一年发生三到五代,田间世代重叠,六月下旬至九月上旬为产卵期,七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25.柑橘蓟马类

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我国为害柑橘的蓟马品种有很多,各地种类不同。主要有柑橘蓟马、茶黄蓟马、花蓟马、稻蓟马、橙黄蓟马、温室蓟马等多种,最主要的是柑橘蓟马,茶黄蓟马和花蓟马。

【为害症状】茶黄蓟马和柑橘蓟马取食柑橘嫩叶、嫩枝和幼果。受害早而重的嫩梢呈丛生状芽,受害轻的嫩梢生长衰弱,瘦长而扭曲,受害处表面呈灰白或灰褐色:在其上抽生的梢短而弱。嫩叶受害处多在中脉附近或叶缘。未展开时受害叶多向正面纵卷,叶狭长呈柳叶状,叶硬脆而不脱落,表面呈灰白或灰褐色、无光泽,与跗线螨害症状相似。果实以直径4厘米以下的幼果受害重。受害果呈灰白色,像覆盖一层浓米汤状灰白色膜,用指甲可刮去薄膜,严重影响果实外观。

【发生特点】柑橘蓟马:1年发生7~8代,以卵在新叶组织内越冬,个别成虫也可越冬。次年3~4月越冬卵孵化为幼虫,取食嫩叶、嫩芽和幼果,4~10月均可见虫体,但以谢花至幼果直径4厘米时为害最重。1~2代发生较整齐,以后世代重叠。其1龄幼虫死亡较多,2龄幼虫是主要的为害虫态,也是重点防治时期。幼虫老熟后在地面或树皮裂缝内化蛹。成虫晴天中午最活跃。每雌一生可产卵25~75粒。

完成一代需2~3周,主要为害期为4~6月(开花至幼果期),但夏、秋、冬梢均可被危害,气温达17°C以下便停止活动。柠檬和脐橙受害重,实生苗受害重,嫁接苗轻。茶黄蓟马:1年发生5~8代,主要以蛹越冬。第一代成虫于5月达高峰,第2代于6月中下旬达高峰,以后世代重叠。成虫产卵于幼嫩组织内,幼虫吸食汁液,2龄后在树皮裂缝和地表枯叶中化蛹。温州蜜柑果顶部受害多,柚等受害处则多在果蒂部,亦以5~6月为害果蒂重。

26.花蕾蛆

又名橘蕾瘿蚊、包花虫,其受害花称灯笼花,属双翅目瘿蚊科。我国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仅为害柑橘类。

【为害症状】成虫在花蕾现白直径2~3毫米时从花蕾顶部将卵产于花蕾中,卵孵化后幼虫食害花器,使花瓣短缩变厚,花蕾成白色圆球形,花瓣上有分散小绿点。受害花蕾的花丝呈褐色,花柱周围有许多黏液。花蕾松散而不能开放和结果,直接降低果实的产量。

【发生特点】该虫1年发生1代,个别1年2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发生时期因各地区和每年的气温不同而异,在重庆一般3月下旬至4月初柑橘现蕾时成虫出土,出土盛期往往随雨后而来,刚出土成虫先在地面爬行,白天潜伏于地面夜间交配产卵,成虫出土后1~2天即可交尾产卵,产卵后成虫很快死亡。卵期3~4天,顶端疏松的花蕾最适产卵,卵产在子房周围。4月中下旬为卵孵化盛期,幼虫食害花器使花瓣增厚变短,花丝花药成褐色。幼虫共3龄,1龄期为3~4天,2龄期6~7天。幼虫在花蕾中生活约10天,即爬出花蕾弹入土中越夏越冬。一个花蕾中最少有幼虫1~2头,最多可达200余头。蛹期8~10天。阴雨有利于成虫出土和幼虫入土,故阴湿低洼果园、阴山和隐蔽果园、沙壤土果园和现蕾期多阴雨均有利于其发生。干旱等天气不利于发生。

27.吸果夜蛾类

吸果夜蛾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中国约有60多种。其中嗜好果类的鸟嘴壶夜蛾、嘴壶夜蛾、枯叶夜蛾是危害水果的主要种类。吸果夜蛾主要以成虫刺吸水果进行危害,幼虫寄主通常是各类杂草,不危害水果。以老熟幼虫或蛹进行越冬,越冬场所通常在背风向阳的杂草丛内,田间世代重叠。

【为害症状】它们口器像针管,能刺破果皮吸食汁液,被害柑橘果实表面有绣花针刺状小孔,刚取食后小孔有果汁流出,两天后果皮刺孔处海绵层出现直径1厘米左右的淡红色圆圈,或出现干疤状,之后果实腐烂脱落,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尤其喜欢甜度高的成熟果实,枇杷、柑橘、桃、梨、葡萄、猕猴桃都是它的“心头好”。

【发生规律】根据品种不同,吸果夜蛾一年可发生两到六代,世代重叠,昼伏夜出,6月到12月均可危害,早熟品种在8月至10月受害最重,晚熟品种在9月下旬至11月危害最重。

30.柑橘青虫类

柑橘青虫类属于鳞翅目害虫,种类很多,包括斜纹叶蛾、烟青虫、棉铃虫,尺蠖等等。

【发生特点】根据品种不同,一年可发生3~9代。柑橘青虫类是柑橘的重要害虫,该虫食性复杂,寄主很广,可危害多种作物,也是典型的暴食性害虫。

【为害症状】幼虫取食柑橘叶片,常将叶片吃成缺刻,甚至将整株叶片吃光,降低植株光合能力削弱养分供应,影响树势,部分品种还能危害幼果,将幼果蛀食成一个孔洞,受害果实之后便会掉落,有时甚至即将成熟的果实也能被危害。

31.柑橘蚧壳虫

柑橘蚧壳虫品种有很多,比如属于同翅目盾蚧科的品种有矢尖蚧、糠片蚧、褐圆蚧、黑点蚧、红圆蚧、黄圆蚧、长牡蛎蚧、长白蚧;还有同翅目硕蚧科的吹绵蚧;同翅目蜡蚧科中的红蜡蚧、网纹绵蚧;同翅目粉蚧科的柑橘小粉蚧、柑橘粉蚧、柑橘根粉蚧等等。

【为害症状】可为害柑橘树干、枝、叶片和果实、根系等等,尤以果子、叶片和枝梢为多,常多个聚集取食。叶片受害处呈淡绿色斑点,果实受害处呈黄绿色斑点,由于其介壳呈灰白色,故枝干受害后其表面布满灰白色介壳。它还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使叶果表面覆盖一层黑色霉层,降低光合作用和养分制造功能,削弱树势,降低果实产量和品质。受害严重时树势很差,枝叶干枯死亡。根粉蚧类则主要危害柑橘根系,以雌性成虫和若虫群集在须根和细根上吸取汁液,造成根皮糜烂,严重时也可危害主根和大根的皮层,造成根部皮层和形成层死亡脱落,当土壤积水时,他还能迁移在地面上30厘米的根茎的表皮吸食,导致受害根系腐烂,树势衰弱黄化,严重时甚至造成全树死亡!

【发生特点】根据品种不同,一年可发生1~5代,多以雌成虫和卵越冬,也有少数以2龄若虫和蛹越冬。田间世代重叠,发生极不整齐。各代1~2龄若虫分别盛发于4~6月、6~7月、7~9月和10月至次年4月。

来源:蓬书正乡村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