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国跳水冠军赛武汉站的退赛公告贴出来时,无数人盯着手机屏幕红了眼眶——那个在东京奥运会用“针式入水”征服世界的女孩,此刻正被伤病按在替补席上。脚踝缠着的绷带、手腕上未消的淤青、老腰复发的剧痛,把这位刚满18岁的“天才少女”困在了看台上。
当全国跳水冠军赛武汉站的退赛公告贴出来时,无数人盯着手机屏幕红了眼眶——那个在东京奥运会用“针式入水”征服世界的女孩,此刻正被伤病按在替补席上。脚踝缠着的绷带、手腕上未消的淤青、老腰复发的剧痛,把这位刚满18岁的“天才少女”困在了看台上。
【伤病背后:天才少女被困在“成长代价”里】
“身高蹿了7厘米,体重涨了7公斤,这哪是发育?简直是抽筋扒皮!”有网友扒出全红婵近三年的身体数据,直呼心疼。从14岁到18岁,这个曾经能轻松完成207C动作的“跳台精灵”,现在每跳一次水都要和地心引力较劲。教练陈若琳在采访里透露:“她每天泡在健身房的时间比宿舍还久,就为对抗身体变化带来的动作变形。”
可“节食+魔鬼训练”的组合拳,终究没打赢发育期这场硬仗。2022年腰伤缺席全国赛、2023年脚踝复发退出世锦赛选拔、2024年直接住院治疗……这次退赛前,她刚在北京世界杯总决赛拼下双人金牌,单人项目却输给队友陈芋汐。赛后那句“体重涨了动作也会变形”,让多少人在屏幕前跟着破防。
【舆论风暴:她不是机器人,是活生生的人啊!】
退赛消息一出,评论区瞬间变成修罗场。有人哭着刷“婵宝别硬撑”,有人阴阳怪气“奥运冠军也摆烂”,更离谱的是有人造谣“和教练闹矛盾”“家里盖房搞特权”。这让我想起她住院时,竟有网友扒出病房窗外有棵树,质问“为啥不住单间”——合着在这些人眼里,运动员就该24小时活在显微镜下,连呼吸都是错?
反观全红婵本人,退赛后默默发了张康复照:31℃恒温泳池里,她扶着浮板蹒跚前行,配文只有一个表情包。这条动态下,跳水名宿高敏的留言被顶上热评:“妹妹,跳台可以等,身体等不起。”网友“跳水老炮”也发声:“当年伏明霞14岁夺冠后也经历过发育阵痛,怎么到了全红婵这儿就成罪过了?”
【体制之痛:我们到底在吃“人血馒头”还是金牌?】
全红婵的困境,撕开了跳水界“青春饭”产业链的遮羞布。从伏明霞到任茜,多少天才少女倒在了发育关;陈芋汐自曝“一天称10次体重”,把身体数据化到毫米级。这种“用命换分”的军备竞赛,真的值得吗?
医疗团队给全红婵制定的康复计划够科幻:定制矫形鞋垫、水下抗阻训练、跟腱应力监测……可这些黑科技治得了标,治不了本。当16岁的全红婵还在为207C动作纠结时,19岁的陈芋汐已经用激光笔标记入水角度。这种畸形竞争,把运动员逼成了精密仪器,却忘了他们首先是会疼会哭的人。
【破局之路:请把运动员当人,不当神】
好在曙光已现:2025年新规明确,奥运冠军可直通世锦赛和全运会。这意味着全红婵不用再带伤硬拼,能安心备战7月新加坡卫冕战和11月全运会。但比规则更重要的,是观念的革命——
我们能否接受运动员说“我今状态不好”?能否停止用“天才陨落”的剧本消费他们?当郭晶晶从跳台女王变身国际裁判,当吴敏霞转型自媒体博主,这些前辈用人生证明:运动员的价值,从来不止于领奖台。
全红婵的康复日记里,画着两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或许这就是她想说的:真正的冠军,不是永远压住水花,而是能在命运的抛物线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入水角度。毕竟,她首先是个会追星、爱吃辣条的18岁姑娘,然后才是让国旗升起的“天才少女”。
来源:核了个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