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夫妻种黄精年入百万:深山里的“苦菜饭”变甜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23:13 2

摘要:在湖北崇阳县的桂花林场,松针如绿色天幕般铺展,阳光透过缝隙洒在林地上,斑驳的光影间,村民们弯腰忙碌着移栽黄精苗。

在湖北崇阳县的桂花林场,松针如绿色天幕般铺展,阳光透过缝隙洒在林地上,斑驳的光影间,村民们弯腰忙碌着移栽黄精苗。

这些不起眼的“金疙瘩”,正在书写一段生态与财富共生的乡村振兴故事。

崇阳县当地野生黄精资源丰富,历史上村民偶有采挖售卖,但未形成规模种植。

上世纪80年代,村民在田间地头零星种植黄精,但因种植周期长(4年)、经济效益滞后,仅作为副业存在。

部分农户将废弃种根丢弃在房前屋后,偶然发现其自然生长能力,形成早期自发种植模式。

作为国家森林公园,桂花林场曾以木材经济为主导,但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砍树卖钱”的老路越走越窄。

林业专家发现,桂花林场地处北纬29度黄金线,森林覆盖率92%,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是黄精生长的天然温床。

当地政府敏锐抓住机遇,将黄精产业列为“头号工程”。

2015年起,崇阳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列为第一大农业特色产业,明确黄精为“一县一品”核心品种,出台专项奖补政策(如连片种植补贴、加工设备补贴等),推动规模化种植。

在野生环境下黄精需5年才能采收,而人工培育可缩短至3-4年,且多糖含量高达14%。

黄精,这种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天生喜阴。

崇阳的松针林恰好为它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既能遮挡烈日直射,又保留适量散射光。

林下的腐殖土疏松肥沃,几乎无需额外施肥,黄精根系还能固土防流失,形成“松树遮阴—黄精生长—落叶还田”的生态循环。

在海拔400米的分金林场,峰耀合作社负责人汪峰算了一笔账:

林下种植黄精,除草成本比平地减少70%,亩产可达3000公斤,收益突破4万元,是传统杉木林的5倍以上。

到2024年底,崇阳县黄精种植面积已达8.3万亩,其中桂花林场通过“林药间作”模式,在杉木、松树林下种出3500亩标准化基地。

这样的“绿色账本”,让曾经荒废的林地被重新激活。

如今,崇阳黄精已然成为了当地响当当的名片,年综合产值超5亿元,黄精多糖含量更是国家标准的2倍,成为“十大楚药”之一。

“以前种黄精靠天吃饭,现在有合作社兜底,只管种,不愁卖!”港口乡脱贫户庞敏助一边分拣黄精一边笑着说。

她的底气来自“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并以保底价回收产品。

以湖北领康中药材公司为例,这家省级龙头企业通过流转林地、订单种植,带动1200多户农户参与,年发放劳务工资超300万元。

政策“组合拳”更是添了一把火。

新建黄精基地连片5亩以上即可获每亩千元奖补,加工设备升级最高补贴百万元,就连开一家黄精主题餐厅也能拿到20万元扶持。

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让崇阳的中药材经营主体增至76家,2.3万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在湖北黄精哥食品公司的车间里,新鲜黄精经过“九蒸九晒”的古法工艺,变身乌黑油亮的滋补品,价格翻了几番。

总经理胡盛介绍,公司已开发出黄精茶、黄精酒、黄精饼干等数十款产品,甚至推出“黄精宴”,用黄精鸡汤、黄精包子征服食客的味蕾。

通过黄精全产业链(种植、加工、餐饮)实现盈利,单店线上销量达数十万单,黄精哥实现了年利润预估超百万。

产业链的延伸远不止于此。

崇阳的七彩药王谷将千亩黄精基地与民宿、康养酒店、药文化广场结合,游客既能观赏芍药、金银花竞相绽放,又能体验药膳养生。

这种“中药材+旅游+康养”的模式,让曾经的荒山坡变成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林下经济的魅力,在于它破解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矛盾。

崇阳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不仅能变成金山银山,还能让农民成为“生态股东”。

通过林地入股、务工薪金、产品分红等多元收益,村民年均增收超6000元。

就连78岁的姜大伯也感慨:“没想到老了还能在家门口挣工资,山林真是绿色银行!”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模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当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依赖补贴转向自主经营,乡村经济的活力自然迸发。

从一株野生黄精到产值数亿元的产业集群,崇阳人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了天时地利人和。

在这里,松针林下的每一次弯腰播种,都在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每一颗黄精的深加工转化,都在诠释“生态产业化”的深刻内涵。

或许,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朴素的答案——让土地生金,让农民微笑,让青山常在。#头条深一度#

来源:一乙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