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22日16时49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持下,航天员从核心舱节点舱出舱,将前期已通过货物气闸舱出舱并利用机械臂转移至中转位置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至预定位置,同时开展了舱外设备设
央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北京时间22日16时49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持下,航天员从核心舱节点舱出舱,将前期已通过货物气闸舱出舱并利用机械臂转移至中转位置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至预定位置,同时开展了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任务。出舱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已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本次任务为什么选择节点舱出舱而不是此前的气闸舱?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又有哪些重要意义?
22日8时50分,神舟二十号乘组01航天员陈冬打开舱门。
陈冬:01报告,出舱舱门已打开。
曙光岗:曙光明白,神舟二十号,打开水升华器。
8时57分,陈冬出舱。
陈冬:01报告,已出舱,感觉良好!
12时12分,神舟二十号乘组02航天员陈中瑞出舱。
陈中瑞:02已出舱,感觉良好!
16时49分,出舱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已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邹鹏飞评价,整个出舱活动过程,航天员表现非常出色,操作精准到位,乘组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天地之间协同也非常流畅。
邹鹏飞表示:“通过历次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充分表现了我国的出舱活动技术的日益成熟,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续为我们空间站长期运营发挥更大作用。”
这次任务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首次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为什么这次出舱选择了节点舱而不是此前的气闸舱?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解释说,节点舱和气闸舱互为备份更为可靠,同时,这样在空间站舱外开展各种建造和科学实验工作时可以更加灵活。而本次出舱活动主要是为梦天舱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所以选择了在节点舱出舱。
庞之浩表示:“这样我们通过备用气闸舱,也就是节点舱出舱,可以缩短航天员出舱以后的转移距离,同时再次检验备用气闸舱的性能。节点舱位于天和核心舱的前端,靠近机械臂,还有两个实验舱,航天员从节点舱出舱后,可以快速到达作业位置,减少在太空中的移动距离所产生的时间消耗。另外,不会在行走过程中对其他舱段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节点舱可以在航天员出舱前对压力进行调节,使航天员“吸氧排氮”预防减压病。这次任务中,重启节点舱对航天员而言也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邹鹏飞说:“综合考虑作业对象和作业位置等因素,这次采用的是节点舱出舱。相对于前期任务,节点舱出舱工作准备程序更为复杂。节点舱的活动空间,包括舱门相对要小一些,这样航天员的工作要更加小心。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航天员和我们地面支持人员从正常的操作协同工作,包括故障的处置以及应急情况的应对做了充分的准备,开展了一系列的在轨训练和演练等准备工作。”
本次任务中,除了从节点舱出舱,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这次任务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听起来很专业,实际上,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关联耦合实施,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空间站任务中将航天员出舱活动与货物出舱操作进行协同配合,使两者在任务流程、时间安排和操作步骤等方面相互关联,以实现执行空间站任务时更高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峤告诉记者:“针对本次任务,我们采用的是航天员没有亲自携带操作设备出舱的模式,操作设备已经先于航天员出舱,停放于一个临时的中转点,这也是为了面对后续大规模的组装建造任务的一种新模式的尝试。本次航天员去舱外中转点所取放的装置也是神舟二十乘组期间由机械臂通过货物气闸直接安装到舱上中转点的。航天员出舱之后到达了临时的中转点,取到了我们的装置和设备,到达最后的操作点进行操作,这也是为了后续的大规模组装建造任务进行有益的探索和验证。”
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此前在进行出舱活动的时候,工作重点都是给中国空间站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为什么现在神舟二十号乘组还需要开展这项工作?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主席杨宇光说,按照计划,未来希望中国空间站能够运营十年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因此需要不断进行相应的预案和措施保证科研工作顺畅进行。
杨宇光表示:“无论是我们自身的经验摸索,还是借鉴国外曾经发生过的情况,对于越长时间的运行来说,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非常必要。中国的空间站未来还要进行扩展,我觉得目前的三舱结构在经过扩展以后,其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中国空间站外有大、小双机械臂。为什么还需要航天员进行舱外作业?实际上,在空间站的维护运营过程中,虽然大、小机械臂有强大的自动化功能,但是航天员的参与仍是不可替代的。这是由于机械臂本身有技术的局限性。
庞之浩告诉记者:“机械臂有技术的局限性,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机械臂来讲,对于突发情况缺乏自主的判断能力。另外,机械臂操作的精细度和灵活性还不行,无法与人的手指的精细操作性媲美。机械臂的自主维修能力尚未成熟,目前主要用于辅助航天员或执行重复性的一些任务。”
此外,在航天员太空行走过程中,任务往往比较复杂,而人类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
庞之浩表示:“航天员具备三维空间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双目视觉准确判断距离和方位,而机械臂主要是依赖二维图像重建三维场景,存在视角盲区。还有遇到紧急情况,比如设备突然漏电等,航天员可以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而机械臂需要等待地面的指令,可能延误黄金处理时间。在当前的技术路线上,人机协作是最佳的方案,机械臂的核心作用就是承担体力劳动和标准化操作,扩展航天员的活动范围,航天员主要完成一些首次安装,或者复杂的调试,还有故障的排查和精细的维修,以及应急救援和特殊的一些任务。”
随着我国太空探索向深空延伸,包括建设月球基地等方面,航天员的现场决策维修能力将成为长期驻留的关键保障,而这也正是中国空间站持续锤炼航天员出舱技能的战略意义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