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由于半自然笼舍内空间较大,白冠长尾雉可在其内飞翔,有助于“觉醒血脉”。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由于半自然笼舍内空间较大,白冠长尾雉可在其内飞翔,有助于“觉醒血脉”。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繁育野化放归项目进入野化训练阶段。今年该项目繁育出的4对子一代雏雉被放入野化训练笼舍中,为其彻底放归自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重庆市动物园的专家蹲在半自然笼舍,尽可能用白冠长尾雉高度的视觉查找笼舍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记者 谢智强 摄
据了解,白冠长尾雉属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我国4种长尾雉中体型最大、尾羽最长的一种,为中国特有珍稀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易危(VU)物种,曾广泛分布于重庆的四面山、金佛山、五里坡、仙女山、阴条岭、雪宝山、大巴山等自然保护区。2000年后,据多方调查数据表明,其在原有的分布区域再无野生个体发现,基本可以确认该物种在重庆野外已经消失。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工作人员在半自然笼舍旁查看监控。记者 谢智强 摄
7月2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雏雉在巢内与妈妈“谈心”。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普通笼舍内的白冠长尾雉。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工作人员称量装着白冠长尾雉的盒子并按编号记录。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捉白冠长尾雉是一件比较难的工作。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捕捉进入野化训练阶段的白冠长尾雉。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捕捉白冠长尾雉。记者 谢智强 摄
去年,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十里坪开展了白冠长尾雉繁育及野化放归科研项目,并从重庆动物园引进10对各个年龄阶段的白冠长尾雉开展野化放归训练。今年7月,白冠长尾雉在国内首次实现近自然笼养环境中的自然孵化,成活17只雏雉。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工作人员将白冠长尾雉装箱。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工作人员转移白冠长尾雉到半自然笼舍。记者 谢智强 摄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工作人员将白冠长尾雉放入半自然笼舍。记者 谢智强 摄
据悉,4对白冠长尾雉子一代将在新修建的半自然笼舍里进行野化训练,达到野放条件后放归自然,逐步恢复其野外种群数量,实现自然繁殖及种群扩展,保护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12月15日,位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白冠长尾雉在半自然笼舍成群活动。记者 谢智强 摄
来源:重庆日报